有人認為影片是對「逆全球化」的反思,有人則指出其中勞工權益問題,你怎麼看紀錄片《美國工廠》?
影片最後以工廠機械化代替工人作結,低層工人該如何面對自動化?
紀錄片《美國工廠》最近在Netflix上映,影片由資深紀錄片導演Steven Bognar和Julia Reichert兩夫婦執導,從2015年起開始追蹤拍攝一家中國玻璃製造商福耀集團在美國俄亥俄州代頓設廠的過程。電影同樣是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夫婦所擁製作公司的首部作品。由於電影在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中,推薦指數高達95%,亦有媒體望借其探討全球化與勞工權益,影片引發了各地觀眾的討論。
代頓曾經是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廠房,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後工廠倒閉,數以千計的工人失業。七年後,福耀進資代頓,令荒廢的廠房重獲新生,失業工人能重操故業,為這小鎮帶來一片生機。然而,福耀的中國模式企業管理引起美國工人的反彈,他們抱怨工資低工時長,而且工傷意外頻生,職場安全問題備受質疑,遂決定組織工會。
早於2008年,兩名導演曾拍攝在代頓的通用汽車廠倒閉的情況,推出紀錄短片《The Last Truch: Closing of a GM Plant》。多年後,他們重回現場,紀錄這家中資美國工廠下勞工面對的掙扎和希望的故事。出身於勞工階層家庭的導演Julia在訪談中提到,目睹美國工人現時的困境,所以希望能以鏡頭作為他們發聲的渠道,並如實地呈現各方不同的觀點,讓彼此能交流。他們亦期望透過影片引發觀眾討論美中的勞工階級如何受到全球化和自動化影響。
《衛報》影評指出《美國工廠》呈現了中美文化衝突。中國企業模式講求工人的紀律性和集體性,認為工作是嚴肅認真的地方,抱怨美國工人天性懶惰、手腳慢,拖慢公司的效能;另一方面,美國工人卻不能理解為何中國工人能馬不停蹄地工作,忍受工資低工時長的條件,而且他們以安全最優先的考慮,批評公司妄顧工人的安全。
根據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的調查,福耀美國工廠涉及多種的工業安全問題。在2018年6月,福耀的美國工廠更發生致命的工業意外,一名美國工人在操作起重機時,被機上突然倒下的玻璃壓死。工人質疑起因是機器所載的玻璃過重導致傷亡。
《衛報》評論亦指出這不僅是講述中美文化差異的電影,更加是資本家壓榨工人的故事。由跨國公司主導的全球化浪潮下,工人權益往往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犧牲品,在國際上成為邊緣的一群,而這種壓榨是無分國界。影片最後以工廠機械化代替工人作結,引發觀眾反思低層工人如何面對自動化的危機。
影片上映時期,恰逢中美貿易戰升級,中國央視新聞認為,影片是對特朗普「逆全球化」的委婉反擊,稱「紀錄片客觀呈現了不少美國人不願意承認的事實,那就是中國工廠給日益衰敗的美國『鐵鏽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就業和體面的工資。」
《紐約時報》則認為,具有政治性的《美國工廠》並沒有說教和嘶喊,而是將社會政治的點和故事串了起來,電影中沒有將任何人樹立為反派。豆瓣網民「老咪」撰評表示,民族主義者會感慨紀錄片中,中國資本拯救美國經濟的敘事邏輯,看到中方員工更勝一籌的勤勞和高效;而左翼則能發現福耀美國實質是軍事化管理和反人權血汗工廠,中方管理層如何瓦解員工對工會的支持,美方領導如何成為剝削者的幫兇,普通員工又如何向資本低頭。不過諷刺的是,所有的工人最終都在機械革命面前成為失敗者。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 葉家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