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Facebook首次同意移交仇恨言論用戶資料,這是消弭偏見與歧視的有效方式嗎?

你認為「仇恨言論」是什麼?隨着「仇恨言論」定義不斷擴大,言論自由的表達權利會受到影響嗎?

Facebook同意將仇恨言論用戶資料交給法國政府。

Facebook同意將仇恨言論用戶資料交給法國政府。攝:Ed Jones/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6-27 發起

「仇恨言論」是否應該受到管制?互聯網平台又該如何合理遏制仇恨言論與假消息散播?

你認為「仇恨言論」是什麼?隨着「仇恨言論」定義不斷擴大,言論自由的表達權利會受到影響嗎?

當仇恨言論要求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該如何平衡自由價值與尊嚴價值?

據路透社6月25日報導,Facebook首次同意移交法國用戶在其平台上發表仇恨言論的身份識別數據。如法國用戶涉嫌在臉書上發表仇恨言論,其IP地址與其他身份數據將會被臉書提交給法國法院,方式與處理恐怖主義案件相同。

報導指出,Facebook已經與法國司法部門就與恐怖襲擊和暴力行為事宜展開了合作,將嫌疑人的IP地址和其他身份信息移交給提出要求的法國法官。在扎克伯格與法國總理馬卡龍多次會面後,共同做出這一決定,並希望此舉在監管網絡仇恨言論和虛假信息傳播方面發揮全球領導作用。法國數字事務部長Cedric O表示,這一決定是該網絡巨頭與法國政府之間持續對話的結果。

有事務所律師表示,此次監管釋放了強烈信號,即仇恨言論不再被視為言論自由的一部分,並和恐怖主義視為同一級別。憑藉Facebook的最新舉措,法國現在很明顯成為了對大型社交媒體平台進行監管的領跑者,而其他平台對言論的監管可能也會緊隨其後;也有網友質疑此舉將臉書「微博化」,對今後臉書的言論表達自由表示擔憂。

在一個月前的5月15日,法國政府就與紐西蘭政府一同牽頭起草了「基督城呼籲」承諾,旨在加大力度,防止互聯網平台被用於傳播仇恨、成立極端組織以及播放襲擊過程。Facebook、Google、微軟、Amazon與Twitter等互聯網平台代表對倡議表示支持,並承諾將使用條款更新為「明確禁止傳播恐怖主義和暴力極端主義內容」,並制定應對恐怖襲擊等突發事件的危機應對方案。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拒絕加入這項國際倡議。白宮15日發表聲明稱,美國支持「基督城呼籲」的「總體目標」,但強調了保護「言論自由」的必要性,但表示「目前不能加入」。

此次Facebook管控的仇恨言論(Hate speech),是基於性別、人種、宗教、族群、殘疾或性取向等根據屬性而攻擊個人或團體的言論,亦指一些有意去貶抑、威嚇,或煽動一些針對個別族群作出暴力及偏見的言論。

美國秉持言論自由為立國之本,對針對種族的仇恨言論採取開放的立場,並用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方式,對言論自由進行最大程度的保護。

但倘若某種言論,極具攻擊性和非理性至已有壓迫特定族群之仇恨、報復、煽動性意涵時,它是否能打著「言論自由」旗幟,繼續散布於公眾場域?據關鍵評論網,如英國的公共秩序法(Public Order Act)禁止公開發表煽動種族和宗教仇恨的言論,德國的法律禁止公開發表否認大屠殺以及煽動針對少數族裔的仇恨的言論,加拿大刑法與人權法(Criminal Code of Canada、Human Rights Act)禁止在公共場合發表煽動針對特定族群的仇恨言論,丹麥法律禁止基於種族、膚色、民族、信仰或性取向,對特定群體的威脅、嘲笑或貶低的公開言論……

對於世界各國對於歧視言論的管制和懲罰,有網友提出「讓歧視言論享有言論自由,或許更有助於消弭歧視」,允許更多的言論才是應對仇恨言論的最佳解藥。

澎湃新聞指出,仇恨言論會逐漸破壞社會包容帶來的保障感,對仇恨言論的限制能夠建立對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基本的平等尊重。當「穆斯林都是潛在恐怖分子」的言論蔓延在社會中,穆斯林的生活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提心吊膽面對來自各方的冷眼和迴避;當「農民工都是髒亂差的源頭」迴響在輿論中,本已處於弱勢地位的外來務工者亦會受到傷害。

聯合國不同文明聯盟高級代表納賽爾也在一場主題為「追蹤仇恨」的研討會上致辭指出,政治、新聞及社交媒體上所使用的仇恨字眼都有其後果,「歷史已經反覆證明,仇恨言論的盛行將創造一個助長偏見、歧視和暴力的惡劣社會氣候」,並呼籲記者、評論員以及調查研究人員採取行動,杜絕煽動種族仇恨、仇外心理,暴力極端主義、偏見等一切形式基於不容忍的仇恨言論。

當仇恨言論要求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該如何平衡自由價值與尊嚴價值?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徐涵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