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調查發現不少青年怯於或抗拒休息,你也在這樣的「逆休息」狀態嗎?

你的「休息觀」是怎樣的?是什麼造成了「抗拒休息」的狀態?

2016年7月18日,乘客在香港地鐵列車中睡覺。

2016年7月18日,乘客在香港地鐵列車中睡覺。攝:Anthony Wallace/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5-16 發起

調查顯示逾四成青少年及青年因工作學業處於「抗拒休息」、對休息有羞恥感的「逆休息」狀態,你的「休息觀」是怎樣的?也在這樣的「逆休息」狀態嗎?

是什麼造成了「抗拒休息」的狀態?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如何真正休息?

香港青少年文化教育和服務機構——突破機構5月15日發布一項調查,顯示四成香港受訪青少年處於「逆休息」狀態,即抗拒休息,甚至於休息後感到內疚。休息成為青少年壓力的來源,引發社會關注。

根據調查,將近4成的受訪者表示後悔花費時間去休息,為玩樂而內疚。同時,「逆休息」還體現對休息的「條件性」和「貶抑」傾向,即「事情沒有做完不敢休息」和將休息放在次要位置,擔心因為休息而跟不上學業和工作進度。

「逆休息」狀態讓青少年即使有機會休息,也未能達到休息帶來的解壓目的。

對此,突破機構研究幹事林俊杰表示,逆休息想法或源於香港社會的「功能主義」和「競爭文化」,以及家長從小到大灌輸「不要玩,快溫習」的觀念,令青少年「內化了這種(休息)的價值」,質疑自己應否休息。

調查中,近八成受訪青少年認為社會以成績/成就定義人的價值。

「逆休息」之外,調查還顯示,部分青少年出現了「倦怠」(Burnout)現象,44%的受訪者表示為應付學業或工作而身心俱疲、23.8%的受訪者更認為即使自己盡了力亦越來越難達到學習或工作要求。受訪者的平均睡眠時間為每日6.6小時,比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的建議低2小時以上。

突破機構指出,倦怠傾向是抑鬱的信號。

連續七年在全港進行「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的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2018年發布最新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的學生呈不同程度抑鬱徵狀,出現嚴重抑鬱徵狀的學生比例由去年的3.6%增至4.1%。高焦慮症狀學生佔比25%,其中較多為高年級學生,以中六級比例最高,超過三成。

服務處指,綜合過去6年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學生首三項壓力來源依次為文憑試(21.5%)、學業(18.5%)以及前途問題(13.4%),與學習有關的問題一直是學生最大的壓力來源。

突破機構事工研究及發展經理陳競存稱,在香港崇尚效率與功能的社會文化下,休息往往被視為奢侈品,甚至被標籤成懶惰、弱者的表現。他表示,社會各界應該合力糾正被扭曲的休息觀,讓下一代得到真正休息的機會。

你也「抗拒休息」嗎?你的「休息觀」是怎樣的?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