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中國於國際奧數賽事失利掀熱議,你如何看「奧數」的價值所在?

無獨有偶,香港教局斥坊間「奧數班」揠苗助長,你怎麼看「奧數班」的存在?

中國合肥市一家補習學校的一節奧數輔導課。

中國合肥市一家補習學校的一節奧數輔導課。攝:Imagine China

端小二2019-02-27 發起

2019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中國代表隊無一人獲得金牌,「舉國奧數體制」失效了嗎?

功利,興趣,拓展,學術研究......「奧數」的意義是什麼?

香港教局斥坊間「奧數班」揠苗助長,你怎麼看「奧數班」的存在?

2月25日,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簡稱RMM ) 於羅馬尼亞首都布加勒斯特閉幕,最終成績揭曉,以色列選手排名第一,而中國隊無一人獲得金牌,共獲4枚銀牌,最好成績是獲得銀牌的第15名,總成績排名第6。

今年的比賽結果公布後在網上引起爭議,不少網友對「天生數學好」的中國隊取得這一成績表示不滿,把中國隊在RMM上的失利,和之前教育部取消奧賽和升學掛鈎聯繫到一起。

國際數學奧賽中遺憾失利的中國隊

羅馬尼亞大師杯數學競賽 (簡稱RMM ) ,是由羅馬尼亞數學會主辦的國際邀請賽,於每年2月份舉辦,僅邀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 ( IMO ) 中成績突出的中國、俄羅斯、美國與其周邊的一些歐洲國家組隊參加。

該賽事試題質量難度超過了IMO,被稱為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難度最高的一項賽事,也是中國以國家隊名義組隊參賽的三項中學生數學國際賽事(IMO、RMO、RMM)之一。中國自第二屆開始組隊參加,由每年數學冬令營(CMO ) 中團體第一、第二的省份組隊參賽,今年由上海組織隊員參賽,由2018 IMO中國代表隊教練瞿振華領隊,王廣廷擔任副領隊,帶領上海中學、復旦附中和華東師大二附中的6名同學參賽。

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自2008年起舉辦,中國自第二屆(2009年)開始組隊參加,而當時中國各省市對奧賽禁令的實施也早已開始。從歷年的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隊在比賽中的成績一直有起伏。

根據羅馬尼亞大師賽官網公示的信息,從2009-2017年(2018年中國隊未參賽),中國隊總成績共獲得2次第一名(2009年和2012年),1次第二名(2010年),2次第3名(2015年和2017年),另有5次成績排名在3名以外。在2013年和2015年,中國選手的最好成績都只是銀牌,團隊總排名也分別掉到第13名和第12名。

有網友發現了本次比賽中隊員們成績的特別之處:中國選手幾乎被第三題「團滅」——除了其中一名同學拿了1分,另外5名同學全是0分。而獲得金牌的9名其他國家的選手,有7人這一題滿分。有網友認為,中國隊這次「短板明顯」,失利或許是因為備考不到位或全體讀題失誤。

除RMM賽事之外,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是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IMO)的霸主。從1989年到2014年,中國隊25次參賽,獲得19次團體第一,其中更有11次是「全金牌」奪冠。而從2015年到2018年,因為美國、南韓等國家也開始效仿中國的數學競賽集訓模式,實力增強,在最近連續4屆競賽中,美國獲得3次第一,另外一次則被南韓獲得。

2018年第5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IMO)上,中國隊連續四屆與團體第一無緣,以4金2銀和總分199的成績獲得第三名。另外,台灣以179分排名第6;香港得到89分,排名第49;澳門以61分位列65。

奧數的舉國體制之爭

長期以來,被普遍認為「數學好」的華裔群體基本不會缺席國際數學競賽,就連近年來在各項數學賽事中表現突出的美國隊,也一直因隊伍中不斷增添的華裔面孔而成為話題。然而由於早前中國教育部門在「減負」呼聲中發布奧數禁令,使得在發現2018年 IMO 奪冠的美國隊由4位華裔學生領銜及是次集體失利後,社交媒體中開始爆發奧數教育是否該「一刀切」的討論。

2001年,中國教育部發布奧數禁令,規定「奧賽」成績不得與招生掛鈎;2010年,北京、廣東、河北、浙江、江蘇等地也陸續採取措施,禁止舉辦奧數班、叫停「奧賽」。 2015年起,各地逐步取消奧數高考加分;2016年初,北京市教委又發文明確要求公辦學校「不得將各種競賽成績、奧數考試成績、獎勵、證書等作為學生入學的依據」。2018年,中共教育部、民政部等四個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課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通知嚴禁校外培訓機構組織中小學生等級考試及競賽,並嚴禁超綱教超前學等「應試」培訓行為。

與官方的「嚴打行動」呼應,一些和培訓多有掛鈎的競賽已被叫停:32年來共4000多萬學生參賽的「華杯賽」決賽被暫停、華羅庚金盃少年數學邀請賽被暫緩、「學而思杯」不再舉辦,甚至連長期參與培訓的家長微信群,為了防止被查,都連夜改了微信群名,刪掉「數學」、「牛娃」等敏感詞彙。

奧賽的取消推動了中小學生減負,也與高校招生有密切關係。中國教育部「陽光高考」網公布了2018年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90所高校名單,武漢大學首次在報名條件上刪去了「學生在高中階段獲得各類競賽名次、發表論文和獲得專利成果的享有優先資格」的規定。

然而,五大學科奧賽獎項和科技創新競賽獎項依舊是高校自主招生最關鍵的指標。九成以上擁有自主招生權限的高校認可考生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大學科奧賽的成績,理科類競賽獎項依然是自主招生報考的主要條件。此外,中國大陸被認為最頂尖的兩所高校北大、清華還幾乎同時發出了「奧賽生召集令」。

與此同時,家長們對於官方「一刀切」的「減負」行動也並不領情。《中國青年報》2016年的一項調查表明,57.0%的受訪者認為奧數競賽成績成為進入「名校」的敲門磚;50.8%的受訪者表示是奧數與升學掛鈎,並已形成成熟的產業鏈和利益鏈;60.2%的受訪者直言教育資源配置不均。本次調查中,80.0%的受訪者是家長,7.6%的受訪者是學生,家長「擇校」意願依然強烈。

中國大陸評論者援引美韓兩國「英才教育」體制,及不少研究者出身IMO等競賽獎項的例子,指許晨陽、袁新意、張偉等中國的數學界新生領軍人均出身奧賽,因而認為取消奧數教育的決策是錯誤的,「教育既然產業化市場化,必然是市場選擇,市場的選擇很清楚,就是名校都喜歡奧數,都知道學得好奧數的是優秀人才願意招生,為何不順應了?」

然而據網易數讀在2013年發布數據圖表顯示,在舉國奧賽體制下,中國奧賽選手在成年後鮮有學術上的過人成就。據《中國科學報》2012年的報導,中國選手在IMO獲獎以後,很少有人繼續從事數學研究。中國154位IMO參賽者中,將數學作為終身研究職業的僅在10位左右,其中一多半在國外發展。除了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在他31歲時獲頒了菲爾茨獎,是取得重要學術成就的IMO獲獎者之一。

香港教育局認為「奧數班」揠苗助長

香港也是一個奧數杯賽氛圍非常濃厚的城市,每年有非常多的奧數比賽,參賽規模也非常大,比如最熱門的華夏杯和港澳盃,2018年初賽參賽人數已經突破3萬人,而且每年都在增長;同時很多學校也鼓勵孩子們學習奧數,在週末開設奧數的興趣課。

但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課程發展)鄭銘強於2月17日在官方網站撰文,斥坊間不少收費不菲的「奧數」課程,接受任何學童報讀,不理會孩子是否有天分,又指內容多以操練比賽取分技巧為主,並非提升數學思維和解難能力,無助激發學童對數學的興趣。

有人認為美韓兩國現今的「英才教育」體制與中國早前的奧數舉國體制不無相似,奧數國際賽事成績本就需如此培育,你怎麼看?

文:端傳媒實習記者朱雯卿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