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港大學生會選舉政治立場爭議:學生會應該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

「政治議題無力感」、「逃避爭端」......近年大學生為何對學生會選舉熱情越來越低?

香港大學學生會本月28日至下月1日舉行換屆選舉,於1月21起一連5日舉行諮詢大會。圖為學生會候選3人內閣「蒼傲」包括候選會長鄭鎮熙、候選內務副會長張信一,及就候選大學事務秘書李鎔津接受學生提問。

香港大學學生會本月28日至下月1日舉行換屆選舉,於1月21起一連5日舉行諮詢大會。圖為學生會候選3人內閣「蒼傲」包括候選會長鄭鎮熙、候選內務副會長張信一,及就候選大學事務秘書李鎔津接受學生提問。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小二2019-01-24 發起

港大學生會候選內閣引發「染紅」及其社會責任爭議,學生會應該扮演怎樣的社會角色?又是否該有政治立場?

「政治議題無力感」、「逃避爭端」......近年大學生為何對學生會選舉熱情越來越低?

在近年港校學生會選舉熱情趨低的情況下,「蒼傲」提出的專注內政路線會否成為未來其他大專院校學生會的主流取態?

2019年香港大學學生會周年大選將於1月28日至2月1日舉行,中央幹事會候選內閣「蒼傲」(Prism)日前接受校園電視訪問並於1月20日上載相關視頻,闡述其外務立場以及對多項時事的看法,被指政治立場過份保守,內閣成員更被質疑與政治力量有聯繫。

香港大學學生會由全民大會、全民投票、香港大學學生會評議會組成,現時有約130個屬會。學生會每學年均會舉行周年大選,就學生會中央幹事會、學苑(編輯委員會)、校園電視、普選評議員等多個議席進行投票。另外周年大選也會就公投議案進行投票。

「蒼傲」在訪問中就其政治立場、關於香港前途問題、政府取締民族黨、2016年農曆新年旺角騷亂等時事議題做出回應,認為政府過去取消議員資格的判決公平,而人大釋法則為「成功的新詮釋」。候選會長鄭鎮熙在訪問中多次強調對香港法律制度有信心,同意一國兩制,認為「作為香港人」,政治取態應以大局為重。訪問視頻被點擊逾一千個「嬲嬲」,相關回應也引起學生會社會角色、「蒼傲」涉「染紅」等爭議。

候選內務副會長張信一指內閣會持「樂觀正面」的態度,選擇側重於處理校內事務,避免學生會過度政治化。候選會長亦補充,相對前幾屆學生會激進的態度,他相對而言較溫和,不同意衝動行事。

1月21日,「蒼傲」再次召開諮詢會,稱民主黨代表其政治光譜且無政治聯繫,而對人大釋法則指尊重過去釋法,但香港擁有獨立司法系統,因而表示人大現無需再為港釋法。會中因其無實體宣傳單張且不熟悉香港政治事件,而被台下學生質疑立場模糊和不熟學生會事務。

學生會中央幹事需要處理會務如福利、康樂,也需要處理膳食、社堂等校內事務和外務。「蒼傲」的主要政綱側重於校務,希望提高國際學生在校內事務的參與度。候選內閣認為大學決策不應涉及政治,學生會應該絕大部分時候保持中立。他們持政治中立、專注內政的態度明顯與前幾屆中央幹事會風格大相逕庭。

雨傘運動後的港大學生會變遷

2014年學生會連同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參與雨傘運動,出版《香港民族論》。學生會支持商討式民主,以佔領中環作最後手段。

2015年發生圍堵港大校委會事件,當時學生會不滿港大校委會多次拖延委任陳文敏出任副校長一職。時任學生會會長馮敬恩嘗試闖入校委會會議,引發肢體衝突,最終陳文敏不獲委任。

2016年,學生會會長孫曉嵐公開表示支持香港獨立。發生旺角騷亂後,她在訪問中表明不會帶領學生會「以暴易暴」,其抗爭底線是不會傷害他們身體。若學生會需帶領參與社會運動,她有責任向同學解釋承擔法律責任等風險。

2017年當選的中央幹事會內閣「睿鳴」在競選期間被問到抗爭底線時,當時的候選會長黃政鍀指在前線應儘量不使用武力。此外幹事也無權強迫同學立場,提醒同學要保護自己。

2018年中央幹事會政治取態為捍衛香港核心價值以及本土利益優先。競選期間被問到是否有被捕的心理準備,候選幹事會表示他們均有被捕的心理準備,當時的候選會長黃程鋒表示會與候選外務副會長共同承擔職責。

2017年度與2018年度的學生會都鮮有激進行動,多以連署向校方表達訴求。

蒼傲的候選內務副會長張信一認為學生會受政治氣氛牽連,令學生對參選或投票意欲低迷。近三屆中央幹事會投票率節節下跌。2015年周年大選有接近四成,約6,200名學生參與投票,到2017年只有兩成,約3,000名學生參與投票。2018年周年大選,中央幹事會所有席位更無人競逐,面臨無人接棒的危機。最後內閣「星衍」參與補選,但只有2,700名學生參與投票。人數方面,從2015年的中央幹事會由14人組成,跌至2018年只有7人的幹事會,今年更只有4人競逐。

「染紅」危機

候選內閣蒼傲除被指忽視外務立場外,同時也被質疑與政治團體有聯繫。內閣在訪問中透露三人是在聖誕節時舉辦的朋友聚會中認識,但卻拒絕透露更多細節。

十年間,學生會多次傳出被其他政治勢力滲透的傳言,出現不少風波。2018年周年大選,四名學生投訴選舉委員會因其政治理由剝奪其參選資格。其後選委會澄清事前對四名投訴人的背景和政治立場毫不知情,取消資格時源於維護公平公正處理每份提名申請的原則。投訴人之一的華素琳被指與中聯辦有聯繫,華否認指控。

2015年,中央幹事會候選內閣 Smarties 的候選康樂秘書叶璐珊被校園電視揭發曾為共青團成員。叶之後承認此身分,並指校內99%內地生皆屬共青團成員,實屬普遍。最終,Smarties 不敵另一個內閣明峯,在選舉中落敗。

2013年,時任學生會會長陳冠康及評議會主席譚振聲操控新一屆學生會選舉選情,又涉嫌妨礙特首選舉。最終引發過千名學生不滿,提出公投罷免二人。

2009年,該屆學生會會長陳一諤在六四論壇批評六四領袖之一柴玲惹起爭議,最後被提出不信任動議,彈劾其學生會會長一職。

聲音

有評論認為,港大學生會現況折射了學生對政治議題的無力感,於是轉頭大學事務尋求突破,然而,「蒼傲」的保守政治立場卻未必可以得到港大學生的肯定。

新建制媒體「港人港地」撰文反駁網民對「蒼傲」的指責稱,「只要有學生或者學生代表所發表的意見並非『本土派』以至『港獨派』的意見,這些學生或學生代表就極可能被攻訐。」評論者認為,這是「學界所能容許的『言論自由』」狹窄的體現。

前立法會議員羅冠聰則以《為何我如此關注港大學生會選舉》為題撰文,解釋外間對學生會社會責任及社會角色的誤解。他引述過去學運與港大學生會歷史,認為票選的學生會代表學生的聲音,校內學生亦會對他們的外務立場有所期望,並提及港大學生梁天琦和許嘉琪、港大舊生陳淑莊、舊生兼教授戴耀廷等,指學生會在香港政治上有重要的地位,若只聚焦於校內事務是值得質疑的,「正因為大多都噤若寒蟬,才令願意發聲的人顯得如此觸目礙眼;假如各位願意以良心說話,社會將有諸多朋友分擔壓力」。

有就讀政治學學士及法學士五年級的港大學生亦投稿,認為參選已是政治性行動,哪怕對時政避而不談,沒有政治取態也屬於其中一種「政治取態」。而選民手握的選票有權選擇代表他們的聲音,「我們沒有代表,但必須投票。」

港大學生會內閣選舉紛爭不斷,學生會是否有社會責任?該有怎樣的社會責任?

撰文:端傳媒實習記者黃綺婧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