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學者指基因檢測「天賦」不準,然而基因檢測緣何持續風靡?

不少人憂懼基因數據泄露隱私,學者更指有可能被用作偽造犯罪證據,政府應對此如何規管?

有專家指基因檢測天賦不准。圖為北京,孩子戴上VR模擬器,玩虛擬過山車。

有專家指基因檢測天賦不准。圖為北京,孩子戴上VR模擬器,玩虛擬過山車。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9-01-08 發起

港學者指基因檢測「天賦」不準,然而基因檢測緣何持續風靡?

基因檢測除市場常見的與保險公司、保健品公司、體檢中心、早教機構等合作外,日本還衍生出了「DNA相親」,你怎麼看這些衍生商業?

不少人憂懼基因數據泄露隱私,學者更指有可能被用作偽造犯罪證據,基因數據的保存和使用需要被監管嗎?

香港大學病理學系臨床教授、被稱為「基因獵人」的林青雲近日閱讀一份高價兒童基因檢測報告後認為,其中智商、潛質等結果準確度「很低」,企業則回應表示先天後天各佔一半。近年來,中港台基因檢測商業及與之相關的早教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有預測指中國大陸2022年消費者規模將超過5500萬,然而其引發的隱私、準確度等爭議也不斷爆發。

據《明報》,記者從稱可以通過基因檢測出孩子的天賦及特質的基因檢測商家 geneDecode 處得到一份測試費用高達4萬港幣的4歲女童報告,報告中載有53個「單核苷酸多態性(SNP)」排序,並以星星評分分析智商、多情、專一、運動爆發力等45種性格及生命特質。報告稱該女童具「得天獨厚的藝術潛質」,並建議了記者、藝術家、設計師等11種職業。

然而港大學者林青雲表示人類智力受近2000條基因影響,而科學界也尚未找出智商的決定基因,更指人體有100萬個SNP,分析53個SNP得出的結果準確性很低,而事實上科學界研究近20年期望以SNP預測人類特質(traits)但均發現不準確。林更以已故「光纖之父」高錕為例,稱若他小時候測基因早知或有認知障礙,「家人叫他不要辛苦花時間讀書,那麼就沒有光纖」。

geneDecode 回應稱,其報告除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數據外還會加入中國人的人格特質數據庫,其業務拓展經理梁卓惠舉例,關聯研究會以正常人對比運動天賦高者,找出後者與別不同的SNP,顧客有愈多該類SNP,代表運動天賦強的傾向愈高。此外,geneDecode 表示,他們並不會捏造數據,而後天與先天之間,「永遠都是五十五十」。

中國大陸也有不少稱可以檢測「天賦基因」的公司,一名為「學霸真經」的相關基因檢測項目負責人對《新京報》表示,縱然沒有哪個基因是決定繪畫音樂等個人特質的,但他們通過對基因大數據中繪畫大師、音樂大師、運動天才等的排序,擇優進行結果評估。然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孫英麗表示,這種「天賦基因」的稱呼僅是一個噱頭,雖有科學基礎,但誇大居多。

基因檢測

基因檢測(Genetic Test)是從染色體結構、DNA序列、DNA變異位點或基因表現程度,提供受檢者與醫療研究人員評估一些與基因遺傳有關的疾病、體質或個人特質的依據,也是精準醫學分析的一種方法。每一個人的DNA基因都是獨特的個人化資訊,造成每一個人的先天體質,健康狀況,特徵都不相同。2008年,美國時代雜誌曾經把這個革命性技術評選為2008年度最佳創新之首(Best Inovation of 2008)。

近一兩年來,基因檢測也從主要用於遺傳病等的醫療檢測逐步擴大,並出現明顯的商業化。2018年,中港台三地均湧現出23魔方、Wegene微基因等諸多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其主要為消費者提供個人營養健康、運動天賦、遺傳疾病、祖源分析等檢測結果,部分企業提供更多的個人特質檢測並與早教行業結合。

億歐智庫在其《2018中國消費級基因檢測市場研究報告》中依據目前消費者、美國市場增長率、潛在消費者推算規模的指標以及定性判斷綜合預估指,2019年中國大陸消費級基因檢測的消費者規模將達到350萬以上,2022年消費者規模將超過5500萬。

基因檢測在風靡之下開始與保險公司、保健品公司、體檢中心、早教機構等合作,除此之外,在日本還衍生出了「DNA相親」,主辦方在不透露參與者年齡、職業、收入、容貌等相關信息之下,通過對基因的檢測結果進行速配指數判斷,若指數達70%,則代表二人性格極有可能相似因而認為可能會比較契合,主辦方便會安排二人見面交流。

然而,在技術尚不完備、宣傳噱頭居多的爭議外,用戶的個人隱私也成為人們關注和擔心的焦點,《科學》(Science)期刊2018年9月發布的研究曾指,截至2018年4月,已有逾1500萬人使用消費者取向的基因測試。港大學者林青雲表示,若基因資料外洩,第三方可像「織布」般製造出一模一樣的基因,有可能被用作偽造犯罪證據,「某程度上是危險的」。

「天賦基因」、「健康基因」等基因檢測項目風靡,港學者認為結果不準並憂隱私問題,你怎麼看?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