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造價千億的港珠澳大橋,經濟與政治是一本難算的賬?

早前港珠澳大橋就掀起腐敗、工程延誤和超支、工傷等多次爭議,正式通車後它會給香港、澳門、珠海及周邊地區帶來什麼影響?

一對夫婦從大澳山坡上的一個瞭望台遠觀港珠澳大橋,期間有飛機飛過。

一對夫婦從大澳山坡上的一個瞭望台遠觀港珠澳大橋,期間有飛機飛過。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端小二2018-10-24 發起

房價、貿易、政治形勢......正式通車後的粵港澳大橋會給香港、澳門、珠海及周邊地區帶來什麼影響?

有人暢想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未來,有人擔憂其背後的政治代價,造價千億的港珠澳大橋,經濟與政治是一本難算的賬?

歷時近9年建造、耗資逾千億港元、同時又爭議不斷的全球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10月23日一早舉行開通儀式,儀式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主持,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港澳特首、廣東省省委書記、港澳辦主任等均有出席。大橋24日上午9時正式通車,香港運房局長陳帆稱,預計今日將有3萬名內地旅客通過大橋到港觀光。

由於港珠澳大橋從計劃籌辦到正式建成通車,前後近20年,此時又時值改革開放40週年,外界多預期習近平會於開幕式中發表講話,但習僅宣布大橋啟用並未發表演講,BBC引用觀察人士的評論指或與中美貿易戰背景及國內經濟形勢爭議有關。

港珠澳大橋最初構想可追溯至港英政府時期由香港合和集團董事局主席胡應湘及珠海市提出的伶仃洋大橋,後因港英政府無太大興趣而擱淺。2002年11月,時任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訪港表示支持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後經多次各地多次商討,於2007年2月達成「三地三檢」的協議,2009年12月15日正式動工,至2018年5月23日完工。

港珠澳大橋是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的大型跨海通道,全長55公里,主橋全長約29.6公里,包括一條長約6.7公里的海底隧道及四個人工島,設計壽命為120年,聲稱可以抵禦16級颱風、或30萬噸巨輪撞擊,是目前世界上最長的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官方計劃表示,港珠澳大橋啟用後,將大大縮短來往香港、珠海、澳門三地的交通時間,形成「一小時生活圈」。

縱然港澳特首及廣東省省委書記均提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也提到「明日大嶼」計劃,新華社之前更形容指是「中國乃至當今世界規模最大、標準最高、最具挑戰性的跨海橋樑工程,被譽為橋樑界的『珠穆朗瑪峰』」,港珠澳大橋的爭議和質疑卻一直存在。

在建造期間引起的爭議包括混凝土壓力報告涉造假、腐敗、工程延誤且多次發生嚴重傷亡意外、不斷超支、行車方向應為港澳習慣的左上右落還是大陸習慣的右上左落等,其中工傷意外和超支、工程延誤情況受到較多關注。

港珠澳大橋原本定於2016年年底竣工,但延誤近兩年,建造費用也從原先的762億港幣超支到1,177億。與此同時,超支嚴重的大橋所能帶來的經濟利益也成為人們的疑問。香港政府2008年的文件中預估通車初期每日有9,200-14,000的車流量,至2035年可達到35,700-49,200的車流量,然而2016年三地重新評估卻低了四分之一。

今日開通後,香港運房局長陳帆及運輸署長陳美寶巡視香港口岸,稱「市民大眾都非常興奮」,表示任何大型基建在開通初期人流都會較少,需要時間建立人流。

在人們對經濟效益心存疑慮的同時,還有人對其帶來的政治影響擔憂。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林和立(Willy Lam)對《紐約時報》表示,「政治因素至少與經濟原因一樣重要」。

香港立法會議員陳淑莊對BBC表示,香港人本身未必會常用這些通道,而這些交通網絡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也可能被高估。

造價千億的港珠澳大橋,經濟與政治是一本難算的賬?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