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心跳文學部》疑導致少年自殺,遊戲中的恐懼、自殘等內容該納入規範嗎?

通過遊戲與現實關聯(如遊戲忽然關閉)製造恐懼狀況的心理恐懼遊戲,應當如何被規管和評級?

《心跳文學部》由美國獨立團隊Team Salvato開發,是一款包裝成文字冒險的心理互動恐懼遊戲。故事描述男主角加入文學社後與4名女學生的互動,途中玩家需要創作詩推動情節發展,但遊戲後半段遊戲角色會出現自殺、自殘、精神失常等內容。

《心跳文學部》由美國獨立團隊Team Salvato開發,是一款包裝成文字冒險的心理互動恐懼遊戲。故事描述男主角加入文學社後與4名女學生的互動,途中玩家需要創作詩推動情節發展,但遊戲後半段遊戲角色會出現自殺、自殘、精神失常等內容。網上圖片

端小二2018-07-03 發起

15歲少年自殺被疑與遊戲有關,是遊戲導致了使用者的恐懼和抑鬱情緒,還是使用者本身的抑鬱使其遭受影響?

通過遊戲與現實關聯(如遊戲忽然關閉)製造恐懼狀況的心理恐懼遊戲,應當如何被規管和評級?

你是否有過心理恐懼遊戲或恐懼遊戲的體驗,這種遊戲類型帶給你的快感或不悅是什麼?

不久前,英國曼徹斯特一名15歲少年自殺,英國曼徹斯特警方及其父親懷疑與遊戲《心跳文學部》(Doki Doki Literature Club)有關,並向公眾警告留意該遊戲。克羅地亞的一位12歲少年的自殺也被指可能與該遊戲有關,引起遊戲導向玩家自殺疑雲。

今年2月,曼徹斯特一位名叫Ben的少年自殺身亡。其父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兒子生前被遊戲中黑暗的內容「深深牽扯」,玩家與遊戲角色的互動會令玩家投入,不能自拔。Ben的父親表示,兒子經常半夜驚醒就為了回覆遊戲角色的信息。Ben所在的學校及當地警方隨後發表警示,是否與遊戲相關的調查原定於6月開展,目前推遲至11月。

《心跳文學部》由美國獨立團隊Team Salvato開發,是一款包裝成文字冒險的心理互動恐懼遊戲(Psychological horror game),畫面及配樂甜美可愛似與普通戀愛遊戲相差不遠,但因角色自殺後軟件出現故障表現等意外詭異的劇情走向,讓不少玩家有打破虛擬和現實之間界限的評價。遊戲上線於2017年9月,上線兩個月便有高達二百萬的下載量。

故事描述男主角加入文學社後與4名女學生的互動,途中玩家需要創作詩推動情節發展。但遊戲後半段遊戲角色會出現自殺、自殘、精神失常等內容,最後玩家更要對抗其中一位自稱現實存在且患抑鬱症的角色的操縱,將虛擬融入現實。

團隊創辦人Dan Salvato曾在訪問中解釋遊戲捨棄驚嚇場面,以不安感取而代之製造恐懼。他認為當人思考一些他們所逃避的話題,心理會被擾亂,但從中也會得到啟發,有所得著。更表示,設計這款遊戲的初衷是希望能啟發玩家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為世界帶來改變。

現時英國法律未有就網上發行的遊戲進行年齡分級。每日鏡報評論解釋如果這款遊戲在Xbox、PlayStation、任天堂或安卓網上商店上販賣就必須遵守PEGI評級制度,評定玩家的最低年齡。例如《心跳文學部》遊戲中曾出現“F*ck”這類字眼就會評為不雅用語,只適合年滿16歲或以上的玩家。

但由於《心跳文學部》在網上供玩家免費下載,即使官網中寫明遊戲內容包括心理恐懼(Psychological Horror)、黑暗(Dark)、暴力與性主題(Violent and Sexual Content),甚至遊戲片頭也清楚列明警告句子,仍然無法有效協助家長評級。文章就建議網上遊戲也應該納入規管,使用類似PEGI評級制度。

遊戲預告開頭有警告句子:這款遊戲不適合兒童和容易受影響的玩家。(This game is not suitable for children or those who are easily disturbed)

香港保護兒童會高級教育心理學家林穎姿博士指,青少年長期接觸暴力、色情、殺人等內容,會慢慢被同化,甚至合理化這些行為。有些青少年可能會錯誤認為自殘能夠宣洩情緒,所以採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有玩家認為遊戲本無分善惡,如何利用取決於玩家的選擇。大眾單純將責任歸咎遊戲,反而忽略了青少年的精神狀態和需要。就算禁止這類型的遊戲,也會有其他取代品,無法從根源解決問題。

通過遊戲與現實關聯(如遊戲忽然關閉)製造恐懼狀況的心理恐懼遊戲,是否應納入規管和評級?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