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18年斷交14國,台灣外交面對的是困局,還是整改契機?

用錢支撐起來的邦交友誼是否虛有其表,主動斷交是否是台灣的新出路?

2018年5月29日,在台北總統府前的歡迎儀式上,台灣總統蔡英文歡迎海地總統Jovenel Moise和他的妻子Martine Marie Etienne Joseph到訪。

2018年5月29日,在台北總統府前的歡迎儀式上,台灣總統蔡英文歡迎海地總統Jovenel Moise和他的妻子Martine Marie Etienne Joseph到訪。攝:Sam Yeh/AFP/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8-06-10 發起

本話題由台灣讀者建議發起,經過編輯部微調方向和小二撰寫內文。如果你也有想探討的議題,主題不拘,請發郵件(community@theinitium.com)告訴端小二,小二會選擇合適的話題於週末刊發,把想探討的話題砸向我們吧~

18年來斷交14國,台灣外交政局困局是否不可逆轉?

當邦交國一個個主動分手,台灣該如何在國際政治格局中尋找落腳點?

用錢支撐起來的邦交友誼是否虛有其表,主動斷交是否是台灣的新出路?

5月24日,西非國家布吉納法索宣布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5月26日,中國宣布與布基納法索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布基納法索也成為兩年內第四個與台灣斷交的國家,至此,台灣的邦交國僅餘18個。蔡英文為此召開記者會,認為此次斷交是中國對台灣的外交打壓,顯露出中國的不安和缺乏自信。她重申台灣不會與中國進行金錢外交的角逐,不會再忍讓中國的去主權化行為。

近年來台灣外交空間不斷被壓縮。2000年陳水扁上任時,台灣還有29個邦交國,18年後,14個國家先後與台灣斷交。蔡英文上台剛滿兩年之際,已有4個國家與台灣斷交。2016年12月21日,非洲島國聖多美普林西比與台灣斷交;2017年6月13日,台灣最久邦交國巴拿馬宣布與台灣斷交;今年5月1日,加勒比海國家多米尼加也宣布與中國建交,終止了與台灣長達77年的外交關係。目前仍與台灣建交的18個國家中,人口最多的國家是位於美洲的瓜地馬拉(1658萬)。梵蒂岡是唯一一個與台灣建交的歐洲國家。其他邦交國分散於美洲(10個)、大洋洲(6個)、非洲(2個),基本是一些依靠台灣援助的小國家,在國際上影響力有限。

多年來,台灣一直試圖穩固與現有邦交國的關係。據BBC報導,在多米尼加與台灣斷交前不久,台灣政府剛剛確認將向多米尼加援贈包括直升機、悍馬車在內的軍事裝備,總價高達3500萬美元。這其中也爆出過醜聞。2006年至2008年間,台灣與大洋洲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秘密洽談全面建交,允諾每年提供高額經濟援助,後來商議無果,原定的外交援助款卻遭外交掮客侵吞,涉及金額高達3000萬美元,最終導致民進黨前行政院副院長邱義仁和外交部部長黃志芳下台。

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任內曾推出「活路外交」,即不再擴展邦交國,以換取中國給予台灣的「國際空間」,因而當時台灣所有的外交行動實際上都是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上進行的。而台灣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李正修指出,現任的蔡英文政府並不願意接受「九二共識」,而是希望建構與美日的親密關係來平衡中國大陸對台灣的壓力,但實際上在國際活動中並沒有辦法真正繞過大陸政權,反而重創了台灣的對外關係。

台灣外交連遭不利,邦交國數量持續下降,前景堪憂。台灣國名黨立委江啟臣表示,如果不能和大陸緩解關係,斷交潮難以止住,台灣邦交國可能在蔡英文的四年任期內走向個位數。論者范疇認為,如果以中華民國為名義的台灣如果沒有一個邦交國,獨立建國將呼之欲出,兩岸和平統一就無望了,這不是北京想看到的。台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顏建發認為,邦交國減少會使兩岸關係更清晰,了結島內對中國的期待和不切實際的幻想,增強了台灣建立獨立國家的認同感。因此顏建發認為中國不會對台灣打壓到底,讓台灣徹底去中國化。

面對如此外交困境,未來台灣應該如何在國際政治格局中立足?范疇認為,台灣目前的島內困局大於島外困局,民主發展遠遠不成熟。台灣未來要真正建成公民社會,讓全世界看到台灣的努力,開放引進外來人才,「讓世界走進台灣」,才是台灣在未來的最大安全保障。

文化評論者詹偉雄認為未來台灣可以全面放棄「正式外交」,轉為「另類外交」。他認為,在中國的封殺下,想讓國際社會承認台灣的主權,例如成為聯合國會員,即使花費大價錢也難有成果的。畢竟「正式外交」規則清晰,主權國家之間彼此進退難有彈性。台灣政府可以鼓勵各市、縣政府締結外國姊妹城市,使城市網絡取代主權國家組織,讓台灣成為國際社群最不可忽視創始成員。

其實早在1998年,台灣國際政治經濟學者童振源就在《太平洋時報》上發表文章,提出台灣要發展與大國之間的實質關係,借彼此的共同利益拓寬台灣的國際空間,打破外交僵局。比如美國處於自身國家利益的考慮,不顧中國反對,支持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和亞太經合組織。台灣民間及政府可以捐助成立半官方的「雙邊外交關係、經濟、暨文化委員會」或類似的國際論壇,邀請台灣、美國、中國、及相關國家產官學人士以私人身份共同商議,讓彼此有溝通的機會與協調的機制,發展出一套模式來接受台灣在國際事務中的角色。

另一方面,也有聲音認為台灣可以選擇主動與剩餘邦交國斷交。論者余堪平認為台灣每年花費巨資維持與邦交國的薄弱的外交關係,但這些小國家並不能真正為台灣在國際社會上爭取地位,意義不大。而台灣還要時刻擔心中國政府的外交封殺,每一次斷交都再次擾亂台灣人浮躁的內心。如果台灣放棄邦交國,其實不會對現有的官方和非官方實質外交關係產生任何影響。

當邦交國越來越少,台灣應當怎樣轉變外交政策?主動與現有邦交國斷交是一個有效出路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