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人臉識別的應用,如何在不傷公民自由下帶來公共安全?

亞馬遜因向執法機構提供面部識別技術被人權團體發起聯名指責,公民自由與公共安全似乎再因技術走向對立,這個矛盾是否有解決方式?

亞馬遜(Amazon)的人面辨識技術Amazon Rekognition因向執法機構提供面部識別技術,而被人權團體發起聯名指責。

亞馬遜(Amazon)的人面辨識技術Amazon Rekognition因向執法機構提供面部識別技術,而被人權團體發起聯名指責。圖片來源:amazon.com

端小二2018-05-29 發起

亞馬遜因向執法機構提供面部識別技術被人權團體發起聯名指責,公民自由與公共安全似乎再因技術走向對立,這個矛盾是否有解決方式?

隨著人臉識別和AI技術日臻成熟,該技術被應用至找尋被綁架者或走失兒童、賓客識別等多個領域,亞馬遜認為不應因技術可能被濫用而限制新技術,你認同嗎?

此前杭州有高中在校內使用人臉識別管理學生也引發不小爭議,人臉識別是否可以用於管理或治理?人臉識別在公共領域的應用應當有怎樣的限制?

不久前,亞馬遜因向執法機關提供面部識別技術以監控「可疑人士」,遭美國公民自由聯盟及其他人權團體發起質疑聯名信,認為這項技術會造成對少數族裔的歧視和對異議人士的影響,並成為政府監控和侵犯的工具。亞馬遜其後回應表示,不應因科技可能被濫用而禁止新科技。

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merican Civil Liberties Union)5月22日的公開信指,目前美國俄勒岡州的華盛頓縣警長辦公室及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警察局均在採用亞馬遜研發的臉部識別工具Rekognition,其可以讓警方在短時間內對比各個監獄內存檔的疑犯照片,協助警察調查疑犯身分。另據亞馬遜營銷文件中顯示,這個系統能夠快速掃描大量數據庫,在公共場所例如機場甚至示威,都能夠在同一時間內同時追蹤和監察100個人。

據《華盛頓郵報》,華盛頓縣警長辦公室建立了一個3萬名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庫,警員可通過Rekognition對公共領域及在警方備案的私人攝像頭中實時掃描潛在嫌疑人,該縣會每月向亞馬遜支付6至12美元的服務費。今年4月,華盛頓縣 警長辦公室進一步普及局內警員使用,即使疑犯拒絕透露姓名或者提供證件,警員執勤時也可以即時使用該系統。

對於公眾普遍指出的公民隱私權問題,華盛頓縣警長辦公室發言人Jeff Talbot在受訪時表示,該計畫是在限定範圍內進行的。他指出,Rekognition數據庫中的嫌犯照片是早已公開的,軟件僅是允許警員可即時掃描和搜尋,因而對公共安全是有價值的,但他並無法明確說出軟件實際幫助的案件數量。

聯名的人權組織團體認為,此前入獄者有被之後證明無辜的,執法人員仍將這些圖像儲存於數據庫,即是對公民權利的侵犯。另外這項技術極有可能被政府用於監控他們認為「可疑」或存在「威脅的人」——如無證移民或黑人維權人士、政治異議者等,「人們應當享有走在街頭而不受政府監視的自由」。

亞馬遜隨後發表回應稱,我們不能因有人濫用科技而禁止新技術的應用,那將會使我們的生活質量變得更為糟糕。他們表示,Rekognition是一項基於用戶提供的信息而進行視頻或照片中人物、物件識別的技術,而目前,Rekognition也在很多場景中起到了幫助,它被一些機構用於尋找被綁架者,有遊樂場用其找尋失蹤的孩子,不久前的英國皇室婚禮亦用了Rekognition識別前來參加婚禮的嘉賓......亞馬遜指,他們要求使用者遵循法律並為使用該技術負責。然而,亞馬遜的回應復又被指模糊焦點。

無獨有偶,此前中國杭州第十一中學在校園內應用人臉識別技術也引發了不小爭議。 2017年10月,該中學推行「智慧食堂3.0版」,學生到食堂用餐時不需要飯卡,「刷臉」就可以吃飯。今年5月正式推出「智慧課堂行為管理系統」,將人臉識別應用到課堂教學上。除了簡化考勤制度,代替傳統的口頭點名和刷卡外;這個系統更可以利用攝像頭實時檢察學生的行為,分析他們是否專心上課。

該中學副校長張冠超稱,系統採集的對象為代碼而非學生的臉部影像,而且使用本地伺服器,有信心能保證系統不會侵犯同學私隱以及資料外洩。

事實上,人臉識別技術的背後是龐大的數據庫。例如在杭州第十一中學,將學生每天的膳食習慣、上課狀態等個人資料匯集、整理後,學校和家長就能夠得知學生的校園生活,從而提出建議甚至規管他們。而警方利用此技術抓捕疑犯亦是一大例證。

這項技術的實用性是無庸置疑的,但數據獲取到應用的過程卻會產生不少隱患,其中,涉及公民隱私、公民自由等人權議題。目前,全球有近90個國家和地區制定了個人訊息保護的法律,但並不包括中國。在國外從限制政府使用數據的同時,在中國遇到因涉及信息分散問題遇到阻礙,導致《個人信息保護法》爭論多年仍未落實出台。

人臉識別是否可以幫助執法機關或公共機構更好的管理?人臉識別在公共領域的應用應當有怎樣的限制?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