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從婦女節到女生節:這是父權上升,還是無傷大雅的商業活動?

「婦女節」變為「女生節」、「女王節」,「婦女」一詞觸碰了大眾什麼敏感區?

2016年,女權自媒體「@新媒體女性」及其他機構、志願者號召女網友和高校學生重新回歸三八婦女節的節日形式,強調女性平等政治權利和工作權利。圖為意大利城市米蘭的一個婦女節遊行。

2016年,女權自媒體「@新媒體女性」及其他機構、志願者號召女網友和高校學生重新回歸三八婦女節的節日形式,強調女性平等政治權利和工作權利。圖為意大利城市米蘭的一個婦女節遊行。攝:Marco Bertorello/AFP/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8-03-08 發起

從婦女節到女生節,是父權上升、性別不等?還是高校學生的自娛自樂?

商家用「女神」、「女王」促銷,是女性經濟及社會地位提升的討好,還是女性形象固化的又一陷阱?

「婦女」一詞為何被一次次摒棄,它觸碰了大眾思維的哪一塊禁區?當我們在過婦女節時,我們在過什麼?應該怎麼過?

3月8日國際婦女節,起源於1908年紐約街頭15000位婦女要求縮短工時、享有選舉權等的抗爭行動,是為紀念婦女權利運動的節日。然而,近年來大陸高校掀起過「女生節」的風波、諸多商家也在3月8日前後進行促銷活動或打出不當公關標語等現象均為不少爭取女性平權者所指摘。

大陸「女生節」據傳由山東大學首倡,旨在「關愛女生,展現女生的風采」,形式包括男生贈送禮物、唱情歌、懸掛橫幅等。其後該節日逐漸擴散至幾乎所有大陸高校,並隨2011年清華、北大懸掛的橫幅在網上走紅,成為全社會的節日。然而,「自從大一認識妳,從此電腦無AV」、「XX女生,我媽唯一指定的兒媳婦」、「你是我的耿耿於懷,明天娶你要不要來」等不少高校每年懸掛的橫幅標語卻被指充斥著性意淫、物化及性別歧視。

2016年,女權自媒體「@新媒體女性」及其他機構、志願者策劃了「反三七過三八」活動,號召女網友和高校學生重新回歸三八婦女節的節日形式,強調女性平等政治權利和工作權利。他們認為,「婦女」因象徵「年老色衰」而遭污名化,體現了父權回潮,在男性視角下以性資本來衡量女性價值,更體現了消費主義對女性的分化。女權主義者肖美麗指出,女生節的價值觀依附於男性認可,將女性分位年輕貌美受過教育、已婚年長困於家務兩類,因而,承認女生節賦予女生的「特權」,就是認同對於對應的女性群體的貶低。

但也有不少人表示,女生節不過是高校男女的自娛自樂,如清華大學也有男生節,是僅次於女生節的大型學生節日。女生節與婦女節毫無衝突,更無需提升到權利、平等的高度。論者李思磐指出,女生節自身不成問題,如果僅因節日的存在或其無關權利而指責它,是不公平的,女生節的問題在於,「它就是一個試圖在受過高等教育的青年女性中,取代婦女節的節日。」

與此同時,婦女節自身的存在,也因為長期的去政治化,演變為全民狂歡的消費盛典。有網民調侃稱,在中國,除了清明節,幾乎所有的中西節日都可以變成消費節,婦女節也不例外。

有人指出,「三八節促銷,最懂女人心」、「愛她就給她買,讓她做一天女王」等廣告促銷標語中透露的消費導向和價值觀令人堪憂:一方面是女性審美在商業宣傳中的僵化,白瘦、年輕、妝容精緻的亮麗形象標榜了評價女性的單一標準;另一方面是消費主義對女性角色的固化。論者侯虹斌指出,現在的獨立女性極易與消費主義劃等號,仿佛消費是女性的終極追求。儘管男性掌握了更多的財產,但商家不會鼓吹他們去消費,因為男性成功的定義比女性開闊太多。

然而也有網民認為「女王節」、「女神節」等稱呼不過是商家借題促銷的手段,不應被過度解讀。有人更表示,「女王」是女性掌握獨立經濟、具備財產權的表現。

當我們在過婦女節時,我們在過什麼?應該怎麼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