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香港庫房年年水浸,一萬億儲備反映理財有道還是「守財奴」?

教育醫療社福等範疇資源長期不足,政府每每以撥款的方式推出一次性「派糖」措施,是解燃眉之急還是權宜之計?

2018年2月28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到立法會發表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有政黨及政治團體在立法會外示威抗議。

2018年2月28日,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到立法會發表2018至2019年度《財政預算案》,有政黨及政治團體在立法會外示威抗議。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小二2018-02-28 發起

港府近年的盈餘往往遠超預期,庫房嚴重水浸,但民生問題仍有待解決,其理財哲學是否應該重新調整?

面對人口老化日趨嚴重的問題,無論在教育、醫療、社會福利都出現了人手不足或資源短缺的問題,政府每每以撥款的方式推出一次性「派糖」措施,是解燃眉之急還是權宜之計?

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任內第一份《財政預算案》出爐,2017至2018年度盈餘為近十年之冠,錄得1380億港元,這個數字與去年《預算案》估計的164億元相差了1216億元。另外,2018至2019年的經常開支預算中,教育、社會福利和醫療衛生分別排名第一、第二和第五,合共超過2300億元,五年來累積增幅有42.8%。雖然教育、社會福利和醫療開支佔超過一半,但是基礎建設及其他(包括社會及對外事務)支出實際上比醫療衛生多,兩者佔達三成。

市民關注的是俗稱「派糖」的一次性紓困措施。陳茂波指出,由於財政狀況穩健,平衡社會需要和市民期望後,會把預計年度盈餘中的近4成與市民共享,其餘則用作改善服務和投資未來。針對基層措施有向綜援、高齡津貼和長者生活津貼「出三糧」、長者醫療券增加至5000元、向基層學生發放2000元津貼等;針對中產的措施則多以稅務減免方式發放,例如增加子女基本及額外免稅額。

2018-2019年的教育方面支出預算為1137億元,但比較歷年數據後,卻發現香港的教育投資水平一直下滑,落後於經濟發展。據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過往的報告,回歸初期開始教育經常開支佔四分一,但二十年來一直反覆下落,自2012年起更連續六年下降,在今個年度更只有20.4%。政府坐擁10920億財政儲備,本應有足夠能力加強投資,但政策一直沿用撥款的方式支援,未能回應業界需求。36億元撥款只是點到即止,侷限於增設長額學位教席,迴避處理中小學同資歷不同待遇的問題。

香港面對嚴峻的老齡化問題,醫療系統負擔沉重,施政案提出增加人手、增加床位等短期措施,仍未能解除社會對公共醫療體系的憂慮。近年發生多宗的學童自殺個案,背後涉及多重原因,同時亦揭示出學校資源社工人手不足的弊病。

10920億港元的財政儲備是否能更善加運用?庫房的長年水浸,所反映的是政府理財有道,還是資源未能用得其所?

面對長年的「守財奴」指控,其實基本法第107列明了「以量入為出為原則」或「力求收支平衡」的要求。香港稅務學會理事王銳強解釋是由於投放公共開支難以收回,所以估算是偏向保守。但任志剛就批評政府保守的政策不夠靈活,未有配合經濟增長速度,只是集中囤積儲備。

庫房水浸,滿出來的水到底是有多少是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