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圈養大熊貓問題叢生,人類對牠們的「保護」真的是保護嗎?

藥物、人工授精的繁殖方式,或作為「政治寵物」......我們真的在保護大熊貓嗎,抑或熊貓已成爲人類利益的犧牲品?

2018年1月30日,一隻大熊貓在中國黃山熊貓生態公園內玩耍。

2018年1月30日,一隻大熊貓在中國黃山熊貓生態公園內玩耍。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8-02-01 發起

近年來,大熊貓因飼養機構的官方視頻「走紅」網絡,你如何看待被「萌寵化」的大熊貓?

圈養熊貓問題頻現,有論者認爲熊貓保護本身的政治及商業意味已超於保護其生存本身,而另有論者反對表示,若不進行圈養研究,如何知道對野生熊貓該怎樣保護和幫助,被圈養的大熊貓,是為「保護」的不得已,還是人類利益的犧牲品?

不久前,因抱飼養員大腿成爲「網紅」的大熊貓奇一被網友發現「黑眼圈」泛白,四川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面對「虐待」輿論指責回應稱,熊貓是因四川環境潮濕而受蟎蟲感染,致其眼睛周邊長出白毛。

「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負責人對《成都商報》表示,因地面清潔後在潮濕空氣中難以完全乾燥,導致蟎蟲滋生和傳染加劇,但蟎蟲感染屬偶發性事件,受染熊貓也未超過10隻。基地已進行藥物治療,多數熊貓反應良好,但部分熊貓因個體差異而治療效果不理想,目前已從國外購入新藥。

近年來,大熊貓除被用於「熊貓外交」之外,更因培訓基地的視頻宣傳而「走紅」網絡。目前,網上熊貓頻道ipanda的微博粉絲量高達470餘萬,其臉書專頁則更是擁有逾1300萬點讚。因而,大熊貓在圈養中「被虐待」的話題並未因官方回應而完全消解。

1月30日,記者劉敏發出其2017年3月的報導《拒絕「降級」的大熊貓》,並引述「熊貓教父」胡錦矗的話,表示「圈養從一開始就不是為了保護大熊貓,是為了滿足政治上拿大熊貓送禮的需求」,同時指出,近年來野生熊貓數量的增長,很大程度是因有了圈養繁殖技術,不再需要捕捉野生熊貓。

早在2016年9月4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更新「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並指出,因中國近年來對大熊貓的保護,使成年大熊貓數量自2004年至2014年增加了17%,並因此從原先評定的「瀕危」(Endangered)等級降為「易危」(Vulnerable)等級。但IUCN也同時表示,因全球變暖影響竹子的生存環境,大熊貓保護仍不容忽視。

而在《拒絕「降級」的大熊貓》一文中,劉敏發現,縱然野外大熊貓數量的增長是可以確定的,但這主要是因圈養大熊貓可進行人工繁育後不再捕捉野生熊貓,加之棲息地保護和反盜獵,而非將圈養熊貓放生野外。

事實上,圈養的大熊貓因脫離野外的爭鬥與「自然訓練」,導致其出現繁殖能力低下、缺乏生存技巧,且多近親交配等問題。

紐約時報,大熊貓生理周期長且持續時間短,雌性大熊貓每年只在春季發情,可懷孕的狀態僅能維持24至72個小時。而圈養的大熊貓,則只有不足5%的雄性大熊貓可以自然交配,雌性則往往不能正常進入發情期。

爲了是圈養熊貓進行交配,保護基地的工作人員嘗試過多種如讓熊貓觀看「熊貓成人片」、服用藥物、甚至使用情趣用品等方式,但繁殖最有效的依然是人工授精。

不少論者指出,熊貓的圈養是源自「政治寵物」的利益,事實上,熊貓保護本身的政治及商業意味已超於保護其生存本身,應漸漸取消圈養。而另有論者反對表示,若不進行圈養研究,如何知道對野生熊貓該怎樣保護和幫助,圈養無可厚非。

被圈養的大熊貓,是為「保護」的不得已,還是人類利益的犧牲品?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