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經濟學獎得主說人類理性有限,我們都活在「不理性」中而不自知?

塞勒挑戰了傳統理性經濟人假說而摘得諾貝爾經濟學家桂冠,你有哪些不自覺或自覺的不理性經濟行為?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美國經濟學家Richard H. Thaler,他因為行為經濟學研究得獎。圖為2017年10月9日他獲獎後在芝加哥大學舉行記者會。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為美國經濟學家Richard H. Thaler,他因為行為經濟學研究得獎。圖為2017年10月9日他獲獎後在芝加哥大學舉行記者會。攝:Scott Olson/Getty Images

端小二2017-10-10 發起

塞勒認為人類經濟決策並非尊崇嚴格理性,在你經濟決策中,「非理性」元素佔了多少?

你能意識到自己的「非理性」行為嗎?甚至是刻意為之?

若拋開經濟學,理性主導的生活與感性主導的生活,你更喜歡哪一種?

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10月9日)宣布,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的72歲美國經濟學家塞勒(Richard H. Thaler)摘得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桂冠。

塞勒現於芝加哥大學布思商業學院任教授,曾為美國前總統奧巴馬的重要經濟顧問,還曾在獲2016年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孤注一擲(The Big Short)》中客串,飾演他自己。他曾出版《推力(Nudge)》、《不當行為(Misbehaving)》、《贏家的詛咒(The Winner’s Curse)》等多部著作,並在股市操作上有不錯的成績。

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表示,「Thaler的貢獻在於讓經濟學更為人性。」

「理性經濟人假設」是古典經濟學的大前提,即假設人類都是理性的,任何經濟決策行為都會計算並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然而,塞勒的行為經濟學將心理學與經濟學進行整合,在經濟決策中加入了情緒、個性、社會地位等心理因素的考量,對完全理性的假說表示質疑,並認為人類經濟決策並非嚴格尊崇理性。縱然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自嘲懶惰且不擅數學的塞勒,早期因挑戰了傳統的理性經濟人假設而被視為學術叛徒和備受爭議的「歪門邪道」。

塞勒的行為心理學主要歸納為三個部分:

  1. 「有限理性(limited rationality)」,即人們會在頭腦中建立各個單獨的「心理帳戶」以簡化經濟決策,並不會完全考慮所有可能性及長遠後果
  2. 「社會偏好(social preferences)」,即是指人們做決定時也會考慮社會公平,如雨天時商家為獲利提高雨傘價格,消費者很可能會因認為這樣的哄抬物價違反公平原則而不作購買
  3. 「欠缺自制力(lack of self-control)」,是指人們常常會屈服於眼前的誘惑而放棄長遠的好處

在其《不當行為》一書中,塞勒研究並列舉了許多「常人幹的蠢事」以印證「有限理性」:

  • 有人繳付了3萬元的室內網球場會員費,卻在兩個月後罹患了網球肘,疼痛難忍卻依然堅持忍痛打了三個月,因不想浪費已經繳納的會員費。縱然經濟學上看繼續打球對財務並無幫助,人們依然無法忘懷自己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Sunk Cost,沉沒成本)
  • 收藏家以300元購入的紅酒現增值為3000元,但他卻不願賣出;他會偶爾開一瓶酒喝,卻不想花3000元買酒。縱然從經濟學上看,喝藏酒與買新酒的機會成本相同,但一般人都會選擇前者
  • 丈夫在聖誕節收到了太太送的昂貴羊毛衫,他曾在店裏遇到但狠不下心買,卻開心地收下太太的禮物。然而這對夫妻的財產是共有的,兩種方式從經濟學上來看所花成本相同
  • 塞勒給一組學生以100分制打分,學生對72分的平均分表示不滿,後來他將總分改為137分,縱然學生考試等級未變,但96分的均分卻讓多數學生感到高興

事實上,在宣布得獎後,有記者曾詢問塞勒是否會「人性地」花費900萬瑞典克朗(約868萬元港幣)獎金,他回應稱:「我會盡量不理性地花費!」

你曾有過哪些不理性的消費行為?這些「非理性行為」為你的生活添了樂趣還是煩惱?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