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雨果獎結果觸發性別爭議,文學獎應否男女分家?

有批評指獎項評審傾向「政治正確」,優待非白人及女性作家,你認同嗎?把獎項以性別分隔,是締造了公平,還是製造了不公平?

2017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得主 N. K. Jemisin。

2017年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得主 N. K. Jemisin。圖片來源:網上圖片

端小二2017-08-14 發起

女性科幻作家成績出色,是否意味和男性作家「分庭抗禮」?

更多科幻作品關注性別、LGBTQ,是否代表着傳統「冷硬科幻」小說的沒落?

文學獎設男作家/女作家獎,能讓結果更加公平嗎?

第75屆雨果獎(Hugo Awards)日前在芬蘭赫爾辛基揭曉。中國科幻作家劉慈欣的《三體III:死神永生》失落最佳長篇小說大獎,該獎項由美國女作家 N.K. 傑米辛憑《方尖碑之門》(The Obelisk Gate)蟬聯。

在1953年成立的雨果獎,為了紀念二十世紀發明家、作家、世界第一本SF雜誌發行人 Hugo Gernsback 而設,每年由世界SF協會統籌及舉辦,被譽為科幻文學界的最高榮耀。然而,這個享負盛名的大獎,近年亦曾因為政治糾紛而失色。

雨果獎的結果是由每年參與世界SF大會(Worldcon)的成員投票選出的,當成員認為提名名單中沒有具足夠份量的作品,亦可選擇「從缺」。自2014起,雨果獎出現超過往年的「從缺」結果,事源部分科幻作家組織了「悲傷小狗」(Sad Puppies)和「狂犬」(Rabid Puppies)團體,以刷票形式影響提名和獎項結果。他們不滿越來越多雨果獎得獎作品呈現出「狹隘、學究、過分左傾」的趨勢,優待非白人及女性作家。他們的舉動亦引致不少作家退賽或拒絕頒獎,《衛報》等媒體形容他們是「科幻右翼」。

情況自今年起得到改善。今年頒獎禮由美國黑人女作家 Karen Lord 擔任司儀,大部分獎項亦順利決出得獎者。由於劉慈欣獲提名,不少中國科幻作家亦組團前往芬蘭聲援,並且現場直播及點評得獎作品。其中,科幻作家寶樹在微博上發帖,指今年的雨果獎得主幾乎全是女性,有越發「政治正確」的趨勢,並探討雨果獎和科幻文學對作品題材、筆法、評審口味的轉變。

寶樹的說法引起熱議,不少網民反駁,針對雨果獎結果的討論亦再次牽涉性別平權、小眾文學等議題。在科幻文學界,女性作家數目上升,更贏得代表性,是否意味和男性作家「分庭抗禮」?更多科幻作品關注性別、LGBTQ等題材,科幻和奇幻的類型邊界模糊化,又是否代表着傳統「冷硬科幻」小說的沒落?在科幻文學不斷發展的同時,為兩性分設獎項,能否製造更多公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