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不以盈利為先的文化巨人——你如何評價吳清友和誠品?

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病逝,你喜歡他一手建立的誠品嗎?

在商業上,誠品書店一直虧損,至2004年才開始營利。誠品的經營一直融合書店及百貨商場,在書架之外,誠品亦銷售家具、生活類精品。

在商業上,誠品書店一直虧損,至2004年才開始營利。誠品的經營一直融合書店及百貨商場,在書架之外,誠品亦銷售家具、生活類精品。攝:Stanley Leung/端傳媒

端小二2017-07-27 發起

你眼中的誠品書店是怎樣的?

「在書與非書」之間,你認為誠品能否平衡它的產品?

在進軍香港、中國大陸以後,誠品面對更多「商業化」的批評;這是當地人文環境不同,還是誠品的經營策略變得庸俗?

文化與商業,是否存在矛盾?

7月18日,台灣傳來誠品書店創辦人吳清友因心臟病逝世的消息,享年68歲。

吳清友於1989年在台北創辦誠品書店。書店結合「人文、藝術、創意、生活」的經營理念,開拓「複合式文化場域」的商業模式。廿多年來,誠品書店成為了台灣首屈一指的文化品牌,並在近年進入香港、中國市場。

吳清友逝世後,文化輿論界除了悼念這位改變華文書業風景的巨匠,不少聲音再次探討,誠品書店複合「書與非書」的經營模式在文化、商業上的影響。

在今年出版的首本品牌專書《誠品時光》中,吳清友透露當初創立誠品書店的理念,是希望創造一個能讓人安頓身心的場所。初期時期,誠品書店以寬敞空間、舒適環境、24小時營業改變書店的閱讀體驗,並結合咖啡館、文創精品、音樂和藝術來營造出文化場域。當年協助吳清友創辦誠品的廖美立表示,這種以閱讀帶動生活品味的實體書店,已經成為業界趨勢。

誠品其中一個為文化界津津樂道的特色,是書店成為了文化活動、交流的中心。90年代,由洛夫主持「詩的星期五」曾獲得熱烈迴響;臨近千禧,「誠品講堂」和「誠品電影院」推出,至今仍不斷舉行文藝活動,推廣經典書籍和電影,並讓作者、專家、文化界人士接觸更多觀眾。

在商業上,誠品書店一直虧損,至2004年才開始營利。誠品的經營一直融合書店及百貨商場,在書架之外,誠品亦銷售家具、生活類精品。2010年,「誠品生活股份有限公司」從母公司脫胎而出,主要負責誠品業務內的房產、零售、餐飲、行旅等項目。已接手經營誠品書店的吳旻潔曾表示,會以「文化創意產業」思維主導誠品,強化品牌經營,發展綜合性業務。

近年針對誠品最大的質疑,是「商業」壓倒「人文」,書本成為生活精品、精緻餐飲的配襯。2012年,誠品在香港銅鑼灣開設首間海外分店,曾引起購書潮。然而,去年誠品首次公開「港人最愛五大單品」,除首位龍應台的《大江大海1949》外,其餘皆非書籍。2015年,誠品打入中國市場,於蘇州開店。但有評論指出,受限於中國大陸高壓的書籍審查制度,中國誠品店的選書「索然無味」,沒法呈現台灣自由、多樣的華文創作生態。

自解嚴以來,台灣的華文書市繁盛、多樣,文化和商業相輔相成。我們的撰稿人曾訪問台灣「讀書共和國」社長郭重興,於2002年創辦「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至今已發展出39個出版品牌。撰稿人林宜澐指,出版這事很難純以商業角度衡量,而郭重興的熱情很單純,就是相信書的力量,相信編輯和出版是社會重要的文化資產。從這角度說,台灣書市的領航人,也許都分享着類似的理想,亦懂得現實手腕,穿梭於商業和文化領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