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從《十年》到《樹大招風》,贏在藝術還是政治?

當藝術價值不再是唯一標準,地緣政治、主流價值、新舊更替,哪一個是你評價電影的依據?

端小二2017-04-16 發起

《樹大招風》於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囊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與最佳剪接5項大獎成為大贏家。
《樹大招風》於今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囊括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編劇與最佳剪接5項大獎成為大贏家。攝:陳焯煇/端傳媒

Qu’est-ce que le cinéma? 電影是什麼?這貫穿法國電影理論大師巴贊(André Bazin)一生的問題,放在今天迷人如初。你喜歡電影嗎?關於劇集你想說什麼?歡迎來到逢週日的圓桌Cinematheque,一個令人欲罷不能的光影世界。

4月9日晚,第36屆金像獎頒獎典禮在香港文化中心舉行。3名青年導演獨立拍攝、交叉剪輯的《樹大招風》奪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男主角5項大獎。

《樹大招風》講述 1997 年,香港主權移交在即,三大賊王季正雄、葉國歡、桌子強 (季炳雄、葉繼歡、張子強)的犯罪經歷。故事借三位真實人物,側寫香港社會在97前夕人心惶惑、坐困愁城般的集體焦慮。電影的時代隱喻吸引了評論者的關注,於上映時廣受好評。

相比與電影藝術本身,這部電影背後的政治意涵和時代背景有更深廣的討論。去年,電影《十年》獲得最佳影片獎,曾被批評政治立場凌駕美學判断。我們的撰稿人鄧正健評價道,從《十年》到《樹大招風》,「香港金像獎是在對這份本土認同進行一年一度的總結。

去年《十年》得獎,電影備受爭議的政治意涵、為人詬病的攝作水平,引起了大眾對藝術和政治之間糾結難分的反思。一部藝術上出色的電影,難道不可以有政治意涵嗎?反過來問,一部電影只要在政治上回應時代需要,就是好電影嗎?在香港目前政治環境底下,香港電影還能避開政治嗎?它需要避開政治嗎?

電影獎項本身就是一個包含歷史政治、文化價值、新舊更替等諸多考量因素的綜合產物。除了藝術價值本身,還有很多因素會影響到觀眾對一部電影的評獎。我們想問的是,從《十年》到《樹大招風》,香港電影對於社會的政治情緒,是否有更深刻的反映,有更高的藝術價值?

從《十年》到《樹大招風》,獲得最佳影片的電影是贏在了藝術還是贏在政治?

評價一部電影好壞時,你的標準是什麼?

電影獎項還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