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過上小確幸和小清新的小日子,你喜歡嗎?

便當是小確幸、放題是大滿足...

端小二2017-04-09 發起

人活一生,每一天都是生活。怎樣活得精彩又活出自我?
人活一生,每一天都是生活。怎樣活得精彩又活出自我?攝:Imagine China

人活一生,每一天都是生活。怎樣活得精彩又活出自我?圓桌Lifestyle,與你樂活每日。

「如過雲雨,忘記來帶備雨遮(雨傘),路人突然遞來面前,或者雨後能致謝」,香港新生代歌手陳凱彤(Lillian Chan),在她2015年發表的歌曲《小確幸》中,唱出了這樣的場景,讓聽眾倍感溫暖,果真是「小而確實的幸福」。同年田馥甄演唱歌曲《小幸運》,微小的幸福隨大氣電波傳遍台灣。

再早兩年,天后級歌手容祖兒推出專輯《小日子》,同名主打歌中唱到:「隆重已讓我覺得疲累,成大器其實無樂趣,覓個伴我做菜的伴侶」,所描繪的小日子令人向往。

若細細探究,這股「小確幸」的審美潮流,最早出自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的散文集。在1986年出版的《蘭格漢斯島的午後》中,有一篇文章就叫〈小確幸〉。十年後出版的《尋找漩渦貓的方法》中,村上又描述了自己在歐遊時的霎那滿足,諸如「跑完馬拉松之後冰得透透的啤酒、好不容易找到的二手唱片、鄰家小貓的消息……」等等。隨着中譯版的引入,台灣讀者對此也感同身受,更漸漸形成了一種正夯的追求,擴散到了整個華語世界。

少了這種小確幸,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

村上春樹

比起港台對小確幸的熱捧,中國大陸的網民似乎更喜愛「小清新」,這個最初用來指一些清新脫俗音樂風格的概念,逐步擴大到對文學、電影、攝影甚至穿衣風格和飲食文化的描述,與之相對的就是「重口味」隱隱流露着審美取態上對主流集體美學的反叛。

對這一波「小」的着迷,有論者認為背後顯示經濟發展乏力、階級上流無望,是「這個資本主義世界中飽受不確定與無望感的青年人與中年人的挫折與痛苦的一種表達」,甚至成了「太陽花運動」的底色。也有論者發掘正面價值,「小確幸世代是此前社會改革的後代,因此有更多元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

遇到生活上美好的小事,比如吃到一碗好便當,你會感到幸福洋溢嗎?

「小」的美學會把我們帶往哪裏?它是對宏大敘事的顛覆,讓我們着眼於身邊美好,還是一種不思進取的自我療癒?

你會嚮往充滿小確幸和小清新的小日子嗎?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