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人工智能搶了我的工作,我做什麼呢?

人類的工作都被科技取代的時候,我們還需要「工作」這個概念嗎?

端小二2017-03-15 發起

2017年2月7日,在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了來自日本的通信機器人。
2017年2月7日,在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展出了來自日本的通信機器人。攝:Carl Court/Getty Images

這世上幸運兒不多,大部分人或遲或早都需要求職。在職場中千迴百轉,只為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能夠支持自己的生活,或更幸運地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總有人遍尋不獲,或在心中害怕再沒工作,或在令人枯燥的工作中營營役役,焦慮不安。你有沒有想過,或許工作根本不能實現我們人生的主張,它甚至是我們生活種種痛苦的原因?

歷史學者 James Livingston 在他的近作中,提出了這個大膽的想法。他指出,美國社會一直有「全民就職」(full employment)的迷思,認為工作市場能有效分配機會和財富,工作本身也能為漫無目標的日常生活賦予意義、構成規律。但這個迷思已面臨挑戰──美國失業率已低於6%,相當接近經濟學家理解的全民就職,但財富仍然不均,有意義的工作仍然不足──「糟糕的工作根本不能解決任何社會問題。」

近年,媒體高頻報導類似話題:在未來幾十年,科技進步將大幅取代人類工作,不少行業將大幅裁員。諸如司機及技工等實體勞動的工作將被自動化機械取代,這個應該不難想像。令人意外的是,連會計師、財經分析師、醫生等高學歷工作,都將被日益精密的電腦取代,甚至新聞報導都可以由電腦完成撰寫。有學者更大膽分析,在未來十年至廿年,全球近一半職位將被機器取代。過程中能創造有多少新職位,仍是未知之數。

正當大家為着未來可能失業而憂心忡忡,James Livingston 大膽地視失業為「解放」。人類無需繼續從事苦悶無聊的工作,機械將更精準、更有效地處理社會事務。在不用為生計勞勞役役的未來,人們才能真正地實現自我,以及更純粹的人際相處。

在高度自動化的未來世界,當人類不須再從事沉悶枯燥的勞動工作,當生活上的「閒暇」比工作更長,人會悶得發慌?還是更可能實現自我對人生的願望?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