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桌

不靠廣告,媒體如何生存?你願意為內容付費嗎?

從媒體的角度思考,如何才能靠內容本身生存,並持續發展呢?

端小二2017-03-08 發起

媒體越來越依賴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平台傳播內容,「點擊量」成為了核心指標。
媒體越來越依賴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平台傳播內容,「點擊量」成為了核心指標。攝:D Dipasupil/Getty Images

近幾年,「内容變現」成為一個時髦概念。在中國大陸,內容付費崛起,以果殼旗下「分答」、知乎旗下「知乎LIVE」為代表的知識付費產品發展迅速。而在國外,付費牆(PayWall)早已成為各大媒體的發展趨勢。去年,《華爾街日報》的發行人道.瓊斯更是立下了一個野心勃勃的目標:在2017年底完成300萬的訂閲量。

對媒體來說,這是一個新的探索。

長久以來,廣告都是媒體收入的主要來源,但這種盈利模式正在面臨挑戰。當媒體越來越依賴Facebook等社交媒體平台傳播內容時,其實是加速把廣告預算送給平台,同時也等於不斷向其提供免費內容。而另一方面,當廣告作為公司運作的主要支撐,內容有時候不得不向金主的需求低頭,「點擊量」成為了核心指標,「自我審查」也愈演愈烈。

在這般困境之下,媒體嘗試擺脱廣告與資本的牽制,轉而靠內容本身獲得收益。如美國知名自媒體平台Medium,在今年年初宣布裁員轉型,希望讓公司發展更貼近「優質內容」的初衷。「訂閲制」、「會員制」、「付費牆」和「問答打賞」都是目前常見的內容變現的形式。

在2011年推出付費牆不到一年半的時間裏,《紐約時報》的訂閲收入已超過廣告收入,目前已擁有 120 萬名的線上全球訂戶。在近期發布的一則「2020報告」中,《紐約時報》明確列出經營理念:以訂閲事業為主,廣告事業為輔。很多媒體也都相信付費牆是轉型契機,據美國新聞協會報告,全美98家發行量超過5萬份的報社,有77家已經採取某種形式的線上訂閲模式

目前,各大媒體對「內容變現」的模式都處於探索階段。有人認為,為內容付費是對優質內容以及內容生產者的尊重。也有人認為在大眾普遍習慣於免費獲取信息的情況下,「內容變現」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在圓桌的各位,相信都是對內容有要求的讀者。讀完令自己增長知識的內容後,你們願意為文章付費嗎?

而從媒體的角度思考,想要擺脱廣告和資本鉗制,直接服務讀者,如何才能靠內容本身生存並持續發展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