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葉七城
  • 攝影:盧玉瑩
  • 2019-04-14

近距離拍攝半裸的林子祥,難得靜下來沉思的成龍,從檯底突然跳出來捕捉充滿戒備心的盧燕...... 除了「兇、喝、嗲」,攝影師盧玉瑩說,最厲害的是等待。

攝:林振東/端傳媒

記憶回到1987年。百老匯戲院在旺角西洋菜街開業,成為當時香港少數開在商業大廈內的電影院,觀眾要沿著扶手電梯,才可前往二樓及以上的三間影院,電梯旁邊掛著多幅黑白照片,拍攝對象全是香港電影圈中人,有台前,也有幕後。

這批照片的攝影師是盧玉瑩,從1979年至1983年,她定期為《電影雙周刊》拍攝電影人。《電影雙周刊》是香港出版年期最長的電影雜誌,見證了香港電影由盛轉衰,在沒有互聯網的年代,它是嚴肅討論電影的影迷精神食糧,有別於報章娛樂版的明星八卦。1982年,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也是由這份周刊創辦的。盧玉瑩拍攝的照片後來出版了攝影集,書名簡單直接,定為《電影人》。

因為當年經常往百老匯戲院看電影,我把那些盧玉瑩的攝影作品看了無數次,記得「在健身室的許冠傑」之後便是「在大牌檔吃粥的梁普智導演」,隨後是「一臉愁容的徐克」……那時候我剛入行當攝影記者,盧玉瑩《電影人》作品讓我百看不厭,是我攝影路上的啟蒙,因為它提供了不一樣的人像攝影拍攝方法,風格是大膽自由,無拘無束的。照片掛了數年,後來換了一批不知誰拍的荷里活明星,反而失去星光魅力。若干年後,再看《電影人》又是另一番滋味。盧玉瑩紀錄了香港電影最旺盛的八十年代,而今天,香港電影已難重拾昔日的風光。

  • 許冠傑 演員、歌星 1985
  • 梁普智 導演 1980
  • 恬妮 演員 1980
  • 徐克 導演、監製 1980
  • 曾志偉 監製、導演、演員 1982

而在2019年年初某個下午,坐在我面前的便是盧玉瑩,她和我談了很多很多關於攝影和電影的事情。雖然拍攝的照片距今已接近四十年,但她記憶豐富,充滿自信,談到作品總有拍攝背後的故事可以分享,靜默的成龍、尷尬的曾志偉、對鏡化妝的林青霞……一切都生動得像是昨天發生的事,而她鏡頭下的明星,總有別於我們慣常見到的一面。她的照片往往善用片場較為虛幻的場景,配以紀實風格,捕捉電影工作者不常見的面貌,不時帶點幽默感。

朋友知道我要訪問盧玉瑩,問我是否那位「把許鞍華影到『戇居居』的女攝影師?」看來許鞍華在電車上層呆坐那張照片是盧的代表作。「許鞍華有點神經質,那時她剛拍完首部電影《瘋劫》,我約她拍照,想把她放在一個特定的陌生環境,讓她有惶恐和慌張感覺,我叫她坐在電車後排,等到合適的表情便拍。」盧玉瑩回憶,許鞍華便成了她拍攝的第一個電影人。

  • 許鞍華 導演 1979

讓電影人曝光

《電影人》的照片,來自《電影雙周刊》的專欄〈曝光人物〉,每期由盧玉瑩拍攝一位電影人,這專欄名語帶雙關,既讓電影人「曝光」機會,而「曝光」也是攝影術語,是紀錄光影成像的必經過程。事隔36年的照片今年年初又突然在 Facebook 曝光,出現於「盧玉瑩映像」的專頁上,始作俑者是盧玉瑩的學生 Alex。

那些當年的拍攝底片,早就不知所蹤,Alex 從盧玉瑩處拿來一大堆舊照片,將一張張作品掃瞄成數碼檔案,經盧玉瑩同意,在 Facebook 上分享107張作品﹐反應出奇地熱烈。

當年不斷地拍,但對於存檔這事情,盧玉瑩的態度很隨意,而她的攝影路,也是偶然展開的。

1976年《號外》創刊,需要人拍照,她有一部父親送贈的 Minolta 相機,雖然她沒正式學過攝影,但懂操作相機,又懂得沖曬黑白照片,便毛遂自薦。後來,《電影人》的照片,用的也是同一部相機,加上28mm 的廣角鏡頭及400度﹙高感光度﹚黑白菲林拍攝。

  • 林青霞 演員 1981

雖說最初是無師自通,但盧玉瑩很努力看書,常到美國新聞處圖書館及香港的售賣很多藝術書籍的「辰衝書店」看別人的攝影作品,她有繪畫的根基,對攝影也很快上手,很快確定唯美的「沙龍攝影」不是她那杯茶,她喜歡廣角鏡及黑白菲林粗微粒效果,「很粗糙的感覺」,喜歡街拍,當年也受 Robert Frank、William Klein 及 Garry Winogard 等紀實攝影師風格影響。

盧玉瑩很快便確立了拍攝風格,她喜歡在旁觀察,然後出其不意,衝前拍攝,對於這個小個子的女生,許多明星都不會抗拒。

  • 狄龍 演員 1980

確立江湖地位

拍攝明星對她來說沒有特別難度,她自言「看得很準」,「拍一張,成功了,便收工」。因為「曝光人物」愈拍愈出名,慢慢建立了江湖地位,明星們也樂於讓她拍攝,一來知道有曝光機會,二來被盧玉瑩選中拍攝的,必定是「有實力的人」。

她甚少預約拍攝,定了目標人物,查一查他們的工作日程,便直往片場。她說以前娛樂行業沒那麼複雜,不像現在,明星身旁圍著一群助手和公關。

她也很少擺佈被攝者,除了很特殊的情況,像拍攝狄龍,她便提議狄龍拿著自己的肖像照片在房間踱步,配合房間花點的床單,表現出狄龍很講究自我的一面。

  • 成龍 導演、演員 1981

而更多時候,她在旁觀察和等待適當時機,時機不對,她寧願不拍。觀看盧玉瑩的照片,她都有意「拆解」那些明星慣常的形像,「例如成龍那一張,跟著他跑來跑去都沒滿意的相,結果在他拍錯了一個鏡頭後,坐在一旁苦思解決方法時靜靜地拍下來的,有別於他在片場時很大動作的狀況。」

等待是最常用和奏效的方法,像洪金寶那張,「我一直在等他旁觀的女演員轉過臉來,配合洪化妝鏡子上那倒轉了的畫像,所有細微處都配合得很好。」

  • 洪金寶 監製、導演、演員 1982
  • 盧燕 演員 1978
  • 林子祥 演員、歌星 1981

近距離拍攝

「像林子祥半裸,只穿內褲等待拍攝時,便是個難得的機會,平時他一定不讓我拍他光著身子的模樣。」盧玉瑩說,也有些難纏的明星,「像盧燕,大明星風範,戒心很強,但我躲進枱底,突如其來,舉機拍攝,成功捕捉了她自然的神態。」

至於拍攝幕後人員也特別得心應手,因為在盧玉瑩眼中,他們或許不修邊幅,「有些樣子還有點猥瑣」,但都是「性格突出」的人,加上他們專注工作,很少理會她。

  • 吳宇森 導演、監製 1979

不少人問盧玉瑩拍攝心得,有什麼「秘技」,她說沒有,然後想了一想,說離不開「兇、喝、嗲」三招,但也得視乎對象,盡量不介入是最好的,但因為我 「很有霸氣、食得住人,『兇』和『喝』很奏效 ─ 『你給我站這裡!』對方便不敢妄動。」

「我從工作上慢慢感覺自己有種天生的觀察能力,而且累積了不少自信心,可以過關斬將。」她說:「那時我在《電影雙周刊》,還要兼任編輯及排版工作,是個『管家婆』!」 她一邊翻動 Facebook 上《電影人》系列照片,每看一張她總能短評幾句,或者讚嘆幾聲,我深信她不是讚賞自己的攝影技巧,而是能為那個時代的電影人造像而感到光榮,百多張的照片,紀錄了一段難忘的年輕歲月。

我問她,哪張照片最滿意?她選了一堆,這個問題一定有人問過,她仍然沒答得上,反問我:「你們真的不覺得這些照片很 out 嗎?」

雖然曾經有段時間與電影圈中人關係密切,但離開了雜誌後,便不再往來。對於聚散,盧玉瑩說得很爽快:「我不和人熟絡的,我唔 social 的,我是無情無義的人。」

  • 張叔平 美術指導 攝於80年代

動作仍然很快

盧玉瑩樂得過清閒的生活,仍繼續拍照,但已經改用手機或數碼「傻瓜機」﹙小型自動相機﹚。她手臂曾經多番受傷,現在已經不夠力扭動鏡頭的對焦環。對於「菲林」或有人執著菲林代表的「情懷」,她沒有包袱,表示自己不會被器材牽著鼻子走,「有內涵才是最重要」。偶爾去戲院碰上「數碼黑白電影」,如《羅馬》﹙Roma﹚或《大象席地而坐》,仍會看得津津有味。

現時,她最大的興趣是旅行,早前去過埃塞俄比亞及巴基斯坦,「什麼地方都想去,好玩的地方便想去」。旅行時不忘拍照,但全部拍彩色,照片會分享在 Facebook。

時至今日,她仍然自豪的是「眼快及判斷快」,三扒兩撥便拍完,對於朋友們大費周章才拍到一張「到此一遊」照片感到很不爽。「現在,年紀大了,但動作依然很快,依然很忘我……蹲下拍攝沒難度,但得承認,膝蓋會有點痛吧!」

  • 章國明 導演 1979
  • 鄭浩南 演員 攝於80年代
  • 李修賢 導演、演員 1983
  • 方育平 導演 1980
  • 惠英紅 演員 1981
  • 陳勳奇 監製、導演、配樂、演員 1982
  • 蕭芳芳 演員 1980

後記 ─ 梁蘇記雨傘

訪問過後,為了尋找合適的拍照地點,我陪盧玉瑩走了一段路,她健步如飛,一點也不察覺她有時會「腳痛」。下雨了,她帶備了一把長傘,絕對不是當拐杖用的,她輕聲告訴我是「梁蘇記」的,還叫我拿著,她則應攝影師要求,走到不遠處的天橋底下拍攝。我仔細端詳手中的雨傘,用料及手工都是一流的,果然是經得起風雨的老字號,再望望盧玉瑩,雨傘與她很匹配。

撰文 葉七城
攝影 盧玉瑩
策劃 林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