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都逃不過醫患困境?走進兩岸三地醫院看一看

照顧弱勢與病患的醫院本應充滿關愛,但縱觀中港台大城市,醫院卻成了怨聲載道的場所,甚至暴力衝突的受災地。在香港,醫療事故頻生,病人等候時間長,醫護人員嚴重不足;在台灣,則有醫生控訴自己儼然在為血汗工廠打工;而在大陸,甚至有身著白袍的醫生遭病人襲擊而死。

我們的醫院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醫生和病患又都有哪些不為外人道的難處?端傳媒邀請讀者走進三地醫院,聽聽三位前線醫生與一位女病人的心聲......

進入文章
Close

為了走出醫療困境,中港台和歐美都在做什麼?

內地

經歷多年以市場為導向的醫療改革,內地公立醫院自負盈虧,依靠藥品加成和服務收入,俗稱「以藥養醫」,但此舉加重了市民的經濟負擔。對此,國務院於2015年要求在兩年內,所有用作試點的城市公立醫院,病人看病的藥費下降至總收費的三成,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

內地

醫患糾紛始終是內地醫院的老難題。有大陸官員透露,廣東省每年的醫患糾紛超過2萬5千宗,經司法程序追討的約600宗。2015年10月,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訂立了一系列預防和處理醫療糾紛的條例,成立了醫療糾紛調解中心,以第三方平台的角色處理糾紛。

內地

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010年開始引入源於歐洲的巴林特模式,通過小組活動,讓醫護人員之間互相分享,幫助同院的醫生、護士疏解因醫患關係衝突產生的職業壓力。

內地

香港腫瘤科醫生蔣忠遠與合夥人何浩然到內地開設醫療中心,並與深圳和廣州政府的醫院合作,搭建醫療手機應用程式,解決市民看病難的問題。透過這個APP,病人可以在手機上預約掛號、交費,醫生開藥後可以在網上格價,甚至送到家中,如果是中藥,還可以熬好再送來。

香港

香港公營醫院目前超過90%的經費來自政府預算撥款,公營醫院因此收費低廉,也因而導致公私營醫療系統嚴重失衡。香港政府自1990年開始討論醫療改革方案2008年再次提出醫療改革方案諮詢文件,希望透過自願醫療保險調節公私營醫院使用比例,但現時社會各界對醫療融資改革仍然未有共識,暫時仍依靠政府公帑。

香港

香港公立醫院人手嚴重不足,醫生工時長,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醫生曾進行「超時工作及通宵候召對公立醫院醫生影響」的研究,發現醫生在通宵候召後平均只有 4 小時睡眠時間,睡眠效率亦較平日差 ,在候召工作後,於連續作業測試中遺漏錯誤率增加了 10%。他期望當局為醫生設立標準工時,建議由每周工作50小時為起點,同時引入超時補水及增聘人手,但現實中設立標準工時並不容易,難以劃一標準。亦有聲音建議引入海外醫生,增援人手,但遭受業界反對。

香港

過去數月,公立醫院接二連三發生醫療事故,醫管局主席梁智仁認同應減少事故數字。醫管局總部早前討論得出兩項措施,第一就是年資淺的醫護人員須每兩三個月「上堂」,加強學習處理不同風險及醫療狀況。第二,醫管局會推出「帶教」制度,計劃由資深同事擔任導師,並協助年資淺醫護人員處理突發狀況。

台灣

台灣目前醫護人手不足,醫師工時過長。衛福部表示,自2015年起,住院醫師每周工時不得超過88小時,此標準正式納入醫院評鑑,且為必要條件,醫院只要不符合,就有可能被降級。此外,醫師公會正努力將住院醫師納入勞基法,現階段會先爭取減少住院醫師評鑑工時,由每周88小時下調至66小時。

台灣

2012年9月,一群醫師及護理師自發組成醫療改革組織「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醫勞盟),致力關懷和改善台灣醫療勞動環境和病人安全。醫勞盟於2015年在網絡上發起「全台護病比大調查」,結果顯示接近所有內外科、精神科病房大夜班護理師,一人要照12位或以上顧患者。根據歐洲統計,最佳護病比為1:6,之後每增加一名患者,病人30天內死亡率增加7%,醫勞盟呼籲醫療院所將護病比資訊透明化並公布上網。

台灣

2016年,醫勞盟發佈了醫療政見白皮書,訴求包括爭取護病比明文入法,受僱醫師納入勞基法,落實家庭醫師及轉診制度,醫療場所暴力列為公共危險罪。

台灣

由僱主、僱員和政府三方供款的台灣全民健保目前實施了21年,台灣社會開始湧現「健保不倒,台灣不會好」等口號,各方積極討論健保的改革方向。衛生福利部部長蔣丙煌則表示,會針對檢討報告逐一檢討,尤其是財務部分,預計需花三年推出定案,再進行後續修法。

美國

美國國會於2010年通過奧巴馬的醫療改革法案,方案主力為沒有醫療保險的美國公民提供醫療保障;現時法案不容許保險公司因疾病等藉口拒保、或擅自增加保費,讓患有長期病患及嚴重疾病的病人得到保障。

美國

奧巴馬醫療改革方案也涉及全面電子化醫療信息,從2014年開始,沒有實行電腦化的診所和醫院將受到經濟上的懲罰。全面電腦化方便了醫生,也方便了病人。通過註冊後,病人有自己的網頁。可以查看到各個門診的時間表,選擇最佳適合時間預約就診,亦可在網上反覆取消再預約。通過網頁,病人也可以給自己的醫生留言或要求諮詢,醫生都會在最短時間回覆或回電。

英國

英國自1948年開始實行國家醫療服務體系(NHS),旨在為全體國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82%的經費來自國家財政,但由於人口老齡化、新型藥物和治療的成本、肥胖等因素,財政壓力不斷增加。2013年英國正式實行醫療改革,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鼓勵私營醫療機構和慈善機構的更多參與。以往,政府鼓勵私營醫療機構參與醫療服務,例如髖部和膝部置換手術,私營機構之前負責操作3.5%這類型的手術,而最新醫改方案可能會增加這個比例,期望紓緩國營醫療機構的負擔。

英國

現時,英國醫療改革最具爭議的部分為NHS的新僱傭合約,合約計劃將星期六轉為普通工作日,並削減周末工作的補貼金,變相減薪。政府原意為減省龐大的醫療開支,最終卻引發醫護界的罷工行動。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