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過影片》

iPhone時代,
你為什麼還貪戀
機械錶?

手錶,若只為報時而存在,那麼就該在人手一支手機時被淘汰;幸好手錶早在功能之外,發展出裝飾、收藏等附加價值,如今後兩者的重要性甚至遠遠凌駕於其上。而象徵著頂級工藝的機械錶,承載著手作的溫度、觸感、聲響等五感之美,戀物癖如你我,怎能不貪戀它。

Next

一錶一世界:
專訪香港高級機械錶製錶師

端傳媒記者王菡 攝影師Anthony Kwan

陀飛輪裝置極其複雜,製作成本及裝配工藝要求非常高,原因之一便是這框架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或0.013盎司——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

「錶盤上下分別是渾天儀和地球儀,錶面是特殊方式打磨的立體藍寶石玻璃,」 沈墨寧摩挲著手上的錶說道。這隻名為「星恆」的錶是他親自設計的。

2010年,當時53歲的沈墨寧開始學習手錶的製作、修理,兒子沈慧林的創業之路剛剛開始。父子合作創辦香港首個專門設計製作陀飛輪手錶的品牌。沈墨寧雖經營手錶廠二十多年,親自動手製作、修理,卻也是從零開始學習。

「最多的時候一天修7支錶,坐在那裏8個小時,」 沈墨寧回憶起初學時持續練習,許多細小零件只有頭髮絲的一半,就算用高倍放大鏡,還是很耗費眼睛。拆裝了幾十隻錶後,沈墨寧的手感愈來愈好,速度也愈來愈快。

「我算是學得快的,」沈墨寧並不掩飾自己在工藝方面的自信。經商30年,他一直保持對機械的興趣,年輕時就喜歡研究收音機。齒輪、螺絲、彈簧等,每一個精密儀器中小巧零件的精確運作,就是科學與美學的最好結合。以細緻、耐心創造秩序的過程,對沈墨寧是種享受。

1980年,23歲的沈墨寧離開當時工作的浙江醫科大學,隻身一人來到香港。從電子錶生意起家,堅持做實業。先後做過蜂鳴片、玩具電子配件、三極管、晶體管、LED燈,對電子產品的眼光在行業中有口皆碑。

1986年開始,沈墨寧回中國大陸投資,開始了與杭州手錶廠的合作,到1999年股份制改革時,他正式入股杭州手錶有限公司(前身為杭州手錶廠)。2002年,杭州手錶有限公司生產了首批陀飛輪機芯售往國外。瑞士、德國一些知名手錶品牌對機芯的認可,讓他信心倍增。

如果說前幾十年,做生意是主業,機械工藝只是沈墨寧的個人興趣,後來支持兒子創建自己的手錶品牌時,他更像一位匠人。現在的公司中,父子各有分工,兒子沈慧林主理生意,自己則負責生產製作、設計、維修。

沈墨寧設計「星恆」的靈感來自渾天儀,他把一般錶中的陀飛輪裝置位置調整了90度,不僅為裝置提供多角度欣賞,也呈現出更強烈的空間感。渾天儀在上方作為裝飾,下方對應著夜光地球儀,顯示兩地時間。

1795年,瑞士鐘錶大師路易‧寶璣(Breguet)發明了陀飛輪(Tourbillon)。普通的機械錶,尤其是懷錶,由於受到發條鬆緊度、金屬疲勞以及地心引力的影響,誤差較大。而陀飛輪這種鐘錶調速裝置,將游絲、叉式槓桿及擒縱系統設計在同一軸上運作,並在運行時以360度旋轉,校正地心吸力對鐘錶機件造成的走時誤差。

陀飛輪的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的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消滅誤差。陀飛輪最理想的旋轉速度一般是1分鐘轉360度。

陀飛輪裝置極其複雜,製作成本及裝配工藝要求非常高,是機械錶中三大最複雜工藝之一。原因之一便是這框架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或0.013盎司——相當於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同時,組成陀飛輪的精細組件中,即使在今天,大部分仍為手工製作。

任何人進入工作間之前,要先經過除塵。沈墨寧的工作台上,一個個透明小盒子中,分門別類盛著形狀各異的精密零件。製錶師的耐心、經驗,決定了一支錶的檔次。上千道工序中,單是倒角Chamfer(Bevel)這項技藝就極考驗耐心。出於美觀,用手工銼去夾板、平板和螺釘頭等的表面與側面之間的稜邊,進行切削和拋光以形成平坦的表面。倒角是高檔手錶與眾不同的特色之一。

倒角強調部件的形狀,每一粒經過精心打磨的零件,表面像一面鏡子,邊緣像一道光,泛著冰冷的金屬光澤。這樣,無論從正面,還是從透明後蓋看進去,裝配起來的組件,才能有渾然一體的美感,反射出迷人的光芒。

精準走時,也是對一支機械錶的基本考驗。唯有結構設計與生產流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妥善無誤,製錶師方能為腕錶設定精準的速率。例如圓環形狀的擺輪與置於擺輪中如漩渦狀的游絲必須要放平;以及腕錶隨手臂擺動,為保持精準,製錶師需要在不同的方位對腕錶的精度進行調校。 沈墨寧戴著橡膠指套,用小鑽頭從側面在擺輪中鑽出小孔,以此來補償失衡。

一支腕錶,除了機芯質量,外觀設計也是影響價格的重要因素。沈墨寧設計的錶,所有機芯的底蓋都參考東方木雕作其獨特的通花雕刻技術。機芯篆刻,也是他設計的一個特色,每位客人可以定做專屬於自己的錶。

雕刻增加了工藝難度,因為鏤雕會使機芯材料減少,材料的減少必然會導致零件的變形。因此組裝調校鏤雕機芯更加複雜。對製錶師來說,這意味著他們只能一遍遍地不斷精雕細琢,直到保證零部件間能毫無瑕疵地配合運轉。

沈墨寧的工作台周圍,懸掛、擺放著不少古董木雕。1986年,沈墨寧回到家鄉杭州做生意,在西湖邊建房子。裝修時想用木雕,去夜市尋寶,發現不少老房子拆下的窗框、門花、床頭裝飾,手工精美,卻無人問津。從那時起,他對木雕收藏的興趣一發不可收拾。在中國大陸各省走訪,穿梭鄉間,農民丟棄當柴燒的舊木雕,他一車車運走。30年中,他已經有14000多件收藏。

受父親影響,沈墨寧對中國傳統文化非常著迷。神話故事、歷史人物、詩詞歌賦正是木雕篆刻的題材。收集、研究木雕的過程,他也增進了不少知識。在兒子建議下,他將木雕融入腕錶設計,公司初創時力推的古董系列「麻姑壽星」可謂其中代表作。

三年前沈墨寧迷上了新收藏:古董八音盒。「機械錶的原理與八音盒相通,尤其是動力系統,都是一樣的,17、18世紀,瑞士的鐘錶巧匠除了造鐘錶,還造機械八音盒,兩者一脈相承,相映成彰。」 他邊介紹邊輕輕開啓一件生產於1875年的瑞士八音盒,響起了鼓、鐘、響板以及24鍵組管風琴的合奏曲。這台八音盒有8個滾筒可以互換,所以總共有64首舞曲。

得知八音盒與鐘錶的歷史淵源讓沈墨寧很有感觸,「我們製作機械錶,看著這些工匠在一個多世紀前就有如此精湛的技藝,製作出這樣的作品,對手工藝又多了一分敬意。」

當我們愛戀手錶,
我們愛戀的是什麼?

端傳媒記者呂陽 攝影師Anthony Kwan

智能手機早已不是新鮮物事,而有關「智能手錶年代」的呼聲也正聲浪高漲。可偏偏如此,仍有人願意花一筆不少的數目,購入機械錶。我們訪問五位人士,他們中有收藏了近30年機械錶的資深藏家,也有剛剛對手錶發生興趣的人士,聽他們談談,在這個輕易就能知道「現在幾點」的時代,為什麼還會有人對機械錶產生興趣。

我喜歡恆久一點的東西

Eric So48
《游絲腕錶雜誌》營業總監

我喜歡收藏古董錶,從90年代中期開始就在海外與互聯網上找錶、結交同好。我享受這種尋寶的過程,大概是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可能會不那麼珍惜。新出的手錶我也會買,但要挑剔很多,設計、工藝、價錢,都會考慮。我有段時間非常追求擁有複雜功能的機械錶,但最後覺得一切不外如此。近四五年來,我注重收藏的是功能簡單、回到原本計時功能的手錶。

一般人認識裏,常把手錶和錢聯繫起來,我覺得這看法是錯的。我剛開始玩錶的時候,只是沒什麼錢的高中生,但我靠自己研究,也能有點心得。

真的喜歡手錶的人,不論便宜或者貴,重點是要由淺入深找到一支錶值得欣賞的地方,建立起自己有特色的收藏。

我非常喜歡的一支錶是 Omega 自1932年起與奧運會合作推出的計時懷錶。人類隨身攜帶的計時器,就是從懷錶開始的,我喜歡它這種原始的味道,而且這支錶有比較少見的追針(雙秒追針計時器)功能,並且到現在功能完好。我是90年代買到這支錶的,到現在幾乎每週都會把它拿出來,上上鏈,聽聽它的聲音。

我大概從高中起就會戴手錶,到現在如果哪一天沒有戴就出門,會有沒穿衣服的感覺,一定會回家拿。我常戴的是一支天梭1971年出品的 ASTROLON概念錶,這是當時全世界首款塑料機械腕錶,就是說除了彈簧等基本零件外,整支手錶都是塑料製成的,所以也不用上油。這種有趣的概念十分吸引我,在當時可謂是個爆炸性想法,讓我覺得以前的匠人真的很厲害。

收藏古董錶能讓你見到一個時代的技藝水平。雖然時代進步,技藝在不斷精進,但商業元素也重了很多。30、40年代的錶匠為了證明自己的技術了得,甚至會將手錶裏一些完全見不到的部分鏤空。看著這種錶,就想著以前瑞士山區的匠人在寒冷的冬天,躲在屋子裏的工作室工作的情景,我很欣賞這種用心,現在的錶就很難見到這種無用的美感。

我現在還未打算買智能手錶。我覺得電子錶或者潮流性很強的錶,無法用很久。不信,10年後再看,很有可能錶就壞了,或者已經看起來很老土了。我喜歡恆久一點的東西。

我至今沒看過和我戴一樣手錶的人

Yang Xie31
對沖基金分析師

我是去年才開始對機械錶感興趣的,在那之前我覺得錶是比較過時的東西,像蒸汽機一樣。我曾經有段時間很迷戀蒸汽機,但知道這東西沒什麼用,就是拿來玩的,我對錶差不多也是這感覺。去年有個朋友託我在香港幫他買一支錶,我本來完全不懂,也沒有興趣,但比較有研究精神。在幫他買的過程中,我自己做了很多研究,開始覺得錶也有吸引人的地方。

我目前喜歡功能簡單、好看的手錶。像我今天戴的這支手錶是百達翡麗2006年出廠的「5025G,2006」。它的錶盤是素色的,比較簡潔,錶面的佈局是我喜歡的小三針,也就是秒針在小錶盤,我覺得比較別緻。

這支錶我曾在拍賣會上看到過,但當時價格很高,我最後並沒有拿下來,感覺挺遺憾的,後來在網上發現美國二手錶商 Bob Maron 有這款錶。我於是向他們詢問價格,恰好店主正好要來香港參加一個私人聚會,就說帶給我看看,再談價格。

Bob 在美國蠻有名氣,客戶有很多是好萊塢明星。他在半島酒店租了一個套間,順便展示自己的收藏,確實有很多很好的錶。我們見面時,他問我估價多少,我給了一個在市場接受範圍內的比較低的價格,這恰好和他收錶的價錢差不多,他覺得我估的很不錯。兩人一下子就建立了互信,他甚至建議我先把錶拿回去玩幾天,再付錢。最後我以拍賣六成的價格買下了這隻錶。

在我看來,機械錶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兩種功能:實用性指的就是看時間,或者在社交場合遇到同樣喜歡手錶的人,有話題聊;但我自己更看重它審美上的價值。高科技的東西太千篇一律,流線型、拋光、金屬殼,看久了就覺得單調。手錶的變化就多了,光是錶面就有白漆、琺瑯、貝母,或者放射性花紋等等,指針的形狀、刻度的字體都有很多不同。而且機械錶的產量不大,我至今沒看過和我戴一樣手錶的人。

手錶是一種傳承,是超越時間的存在

Henry CK70 年代生人
攝影師

錶一直是我生活中一部分,雖然我並沒有過分地追求它。我大概從小學起就開始戴手錶了,可我一直沒花什麼錢去買手錶,常戴的也就是幾百塊錢。我是個比較講求實際的人,拍照片的時候,老是會撞到,而且也喜歡運動,就喜歡買錶帶是布的,髒了可以很容易替換。

我現在會帶智能手錶,就是出於實用的考慮,能在開車時聽電話、幫人拍照片時,手機屏幕不會一直閃,運動又可以計算心跳、步速等,我覺得是幫助到我生活的東西。但你問我是否喜歡機械錶呢?我自然是喜歡的,我在瑞士見過錶匠製錶,蠻欣賞裏面的工藝。不過喜歡和想擁有是兩回事,如果要花錢買一隻錶,我更寧願買相機。

電子錶和機械錶戴起來的感覺是很不一樣的。戴機械錶出席的場合會隆重一點,也意味著和戴智能手錶相比,自己處於一種「下線」的狀態。我稍微貴重一點的錶基本上都是別人送的,想到這個,覺得挺感恩的。

我結婚那天戴的是媽媽送的一隻寶路華(Bulova Accutron Kirkwood 63A001)。最開始她送我這支手錶的時候,我心裏還想,她太浪費錢了。直到結婚後,有次我們見面,她隨意說起,之前阿公賺了點錢,送過一隻寶路華給她。我頓時明白了,這支錶在媽媽看來,是一種回憶,一種愛的表達,但媽媽不懂得說,就買了一支錶給我,用這種低調、subtle地方式講出來。但我當時也沒有說什麼,就回了她一句:「哦,我有戴的。」

我媽是一個很喜歡手錶的人,而且她老是想留點東西給小孩、給家裡的老人。對於她來說,手錶是一種傳承,是超越時間的存在。電子錶就沒有這種慎重感。她買給我的這支寶路華,錶盤是透明的,讓人見到內部的零件。讓我想起,媽媽在我小時候買的一支Swatch,同樣是透明的。我見到就想,媽媽這麼多年還在買近似的東西。

前段時間我收拾屋子,發現家裏有一支只剩下錶盤的IWC。我問媽媽錶帶去哪裏了。她說,哦,之前需要用錢,就把錶帶賣了。這些就是我家的故事。這些故事令你的人生好像多了點東西,它讓你見到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一切才讓你成為你。

回歸真實世界的質感

Heiman NG80 年代生人
藝術顧問

我是一個會戴手錶的人,這習慣大概從小時候就開始了。我父親有很多手錶,小時候我就會拿他的錶來戴,扮大人。長大後,只要上班我都會戴錶,週末就很少戴。每個人都有一些儀式,提醒自己進入工作狀態,對於我來說,就是手錶。

我的工作需要與藝術圈、拍賣界的人打交道,這個世界的人都打扮地很光鮮。我的樣子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小,所以更需要一些東西,讓自己穩重一點,手錶能幫助我。

但我不會買智能手錶,難道資訊還不夠多嗎?生活被侵佔地太多了,要盡量減少一點。我不喜歡做什麼都依賴電話,現在似乎一切都電子化了,很方便,但也簡化地好像沒什麼樂趣。我覺得為自己的生活增添一點「不方便」,會帶來回歸真實世界的質感。這也是我為什麼會帶手錶。

雖然一直都戴手錶,但我對錶並沒有太多要求。我第一支算是認真一點的手錶是2015年9月買的。那是Monblanc出的限量75週年紀念版,看起來斯斯文文,也比較簡單。我喜歡舊東西,大概跟我讀歷史有關係,就像我也喜歡收藏書畫,我覺得它們是創新的根底。

這支錶需要上鏈,所以日常使用非常不方便,但正因為如此,它會讓你短暫地踏出自己的安全區一點。我買它,是為了紀念自己在拍賣行工作一週年,它幫我記住那一刻,是回憶的象徵。

錶是與時間無關的藝術品

Eleanor Chan75
企業傳訊總監

我大概從中學開始戴手錶。那時候我比較害羞,有個老師就教我,在身上戴些東西,緊張的時候可以捉住。那時候中學生也無法戴別的,我就選了手錶,緊張的時候,摸一下,人就會定一點。我戴的錶都是有指針的,我喜歡聽錶走動的聲音,給我一種安全感。

我自己是開畫廊的,我欣賞任何很認真地、花費心思去做的東西,無論它是一張凳子,還是一個冰箱。手錶對於我來說是藝術品中的一種。我的母親是一個非常喜歡手錶的人,她從小就告訴我,「手錶是藝術品」,而同時她自己常常遲到,所以我從來不會把手錶和看時間或者守時這個功能聯繫起來。我有個朋友,是位手錶收藏大家,他常戴的手錶甚至不準時或者完全不動的!這就看出,他戴那隻機械錶,是為了欣賞它的美感和機械構造,而不只是計時功能。

現在常有女生戴男裝錶,我能欣賞它們的複雜功能,但因為我的手非常細小,所以我自己常戴的還是形狀小一點的女裝錶。我今天戴的就是我平日經常戴的一款Franck Muller 腕錶。我喜歡它,是因為比較百搭,既能casual,又能莊重。而且我個人很喜歡barrel這個形狀,這品牌也以這一形狀著稱。我還是一個十分珍惜品牌價值的人,品牌以及創始人的故事、都會打動我。

我覺得手錶和智能手錶是完全兩樣東西。很多手錶,在工藝上真的是巧奪天工,要欣賞它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就像欣賞一幅畫一樣。而智能手錶,對我來講是功能性十分強的東西,現在有品牌在智能手錶上鑲嵌鑽石,但我就不太 buy這個概念。

「錶盲」必讀指南:
機械錶 10 10

Eric Lau 插畫geegn

陀飛輪、萬年曆、三問、自動上鍊、手動上鍊、動力儲存⋯⋯若你才剛剛留意到機械錶的特殊魅力,本文介紹的名詞與基礎知識,保證有助於你快速跨過痛苦的新手門檻。

Q1)機械錶的魅力為何歷久不衰?

機械錶的原理,是由機芯內的發條,利用純機械式設計,推動錶內數十、甚至數百個大大小小的齒輪行走。理論上,機械錶的發條只要有足夠動力,就可連續不停運作,一隻機械錶,戴上數十年絕對是平常事。上世紀70年代,石英錶面世,震撼腕錶市場,因石英錶與機械錶的結構相當接近,而且比機械錶更精準,因此迅速被市場所接受,機械錶一度被視為過時產品。幸好一段時間後,不少收藏家陸續發現,石英錶並不如機械錶般有吸引力,於是重新將焦點轉回機械錶上;而當中最大原因,在於機械錶更能展示工藝之美,一枚高手準的腕錶,其價值已不是單一著重於其報時效能,而是在於裝嵌及設計,相等於一件高級工藝品,魅力絕非石英錶可以代替。

Q2)自動上鍊與手動上鍊有何不同?

目前市面上的機械錶,絕大部分依靠手動上鍊及自動上鍊,來令發條具有動力。手動上鍊是人手轉動錶冠,每款機械錶的動力儲存量都不同,例如能儲存48小時動力,則每隔日就需要人手轉動錶冠上鍊;而自動手鍊則是裝有一個半月形轉盤,當手腕擺動時,利用引力帶動轉盤,就可令發條具有動力。

Q3)陀飛輪、萬年曆、三問,這些名詞到底什麼意思?

經歷多年發展,機械錶的製作技術已不限於顯示時間,更演變出複雜無比的功能,當中有陀飛輪、萬年曆及三問功能。陀飛輪是將游絲、叉式槓桿和擒縱系統設於同一軸上運作,原本是為陀錶抵抗地心吸力而設, 但在今日的腕錶上,作用已不大,純為展示製作工藝。萬年曆則是可準確顯示年份、月份及星期及日期,並能計算出閏年及閏月,理論上,每一百年才需人手調校一次。而三問則是一種響鬧裝置,以小錘發出敲擊聲,提供時、刻、分的報時。

Q4)聽說機械錶一點也不實用?

陀飛輪、萬年曆及三問,大多出現於高級腕錶上,工藝展示比實際作用大。但機械錶亦有較實際的功能,例如提供計時功能,可以分別記錄時、分、秒;兩地時間,則需調校時針,就可以於同一錶盤上,同時查看兩地時間;潛水功能,則是加強錶殼的抗水壓能力,現時甚至發展出排氦氣閥裝置,以釋放在深海下的強大水壓壓力。

Q5)動力對機械錶來說有多重要?

機械錶賴以為生的,就是動力,沒有動力,就算製作多複雜,亦無用武之地。不少製錶工匠窮畢生之力,只為增加動力儲存時間,以Lange 31為例,就提供長達31日的動力儲存。而不少品牌於錶盤或錶底上,加入動力儲存顯示,毋須日日佩戴,也能掌握腕錶的動力狀態。

Q6)人生的第一支機械錶怎麼挑?

以一眾瑞士品牌為例,較受香港人追捧的有Rolex、Panerai、Tudor及Omega等。作為人生第一支機械錶,可先選擇品牌,一般而言,數萬元港幣的腕錶,已可感受到精準的機械錶魅力;而不少人的第二個考慮因素,就是外觀,當中潛水錶款及兩地時間屬長青型號,如果幾年後想換錶,也比較容易在二手市場上拋售。

Q7)除了瑞士,還有哪些國家的品牌值得關注?

一向以來,機械錶都以瑞士品牌為主,但近年其他國家的製錶技術,已經逐漸迎頭趕上,並逐漸受到全球錶迷的注視,例如德國的Glashütte、A. Lange & Söhne,英國的GRAHAM及Bremont等品牌,都陸續推出相當精采的腕錶,不想隨波逐流,德國及英國品牌,值得捧場。

Q8)機械錶該如何保養與使用?

製作精密的機械錶,雖然被包裹在錶殼內,但其實還是很脆弱,雖然不少品牌經常贊助運動項目,但並不代表可以戴著機械錶做運動,尤其是網球、排球及哥爾夫球等手部快速移動的項目。除此之外,猛烈撞擊或搖動,都會對機芯造成損害。雖然不少機械錶具有防水功能,但亦不應一同沖熱水涼、焗桑拿,因為水蒸氣比水的密度高,容易進入錶殼內,後果可想而知。

Q9)機械錶新不如舊?

愛機械錶,不但因製作精密,更因其背後的迷人歷史,所以不少機械錶迷更愛俗稱舊裝的機械錶,當中以Rolex最受錶迷追捧,例如編號114060的Submariner,除了停產令其身價更矜貴外,不同的舊化程度,亦令其與別不同,比起新錶,更顯其獨特性,當然身價也就更高。

Q10)鋼帶好?還是皮帶好?

斯文款式的機械錶,大多配搭上皮帶,而運動款式,則是鋼帶的必然之選;本來各有特色,但人人一式一樣,似乎太無新意。所以不少人都愛「改裝」,將運動款式改以皮帶配襯,帶出不同效果,再加上皮帶款式及顏色變化多端,更容易突顯個人風格。

Back To Top

製作團隊

  • 記者

    王菡、呂陽

  • 攝影

    Anthony Kwan
    葉家豪

  • 美術設計

    曾立宇

  • 插畫

    陳克旻、geegn

  • 網頁設計

    DocumentOnReady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