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死無葬身之地

2015-12-07

在土地緊絀的香港,不僅生人買樓不容易,就是死者也難求葬身之地。土地問題橫跨香港人的生與死,攝影師張建邦以鏡頭捕捉了當中的諷刺和無奈,卻無法找到人們的尊嚴。

同立在九龍城區的高樓大廈和墓地。房地產在有限的土地空間上不斷擴充,意味着墓地空間愈來愈少。

在香港,各種衣食住行的問題都可以歸究於「土地問題」,包括生養死葬。人死在香港,問題沒有隨之解決,而對生者來說,帶來的是另一種土地問題。

傳統的土葬佔用大量空間,為節約墓地空間和成本,有些人繼而選擇火葬,把骨灰安置於龕堂。近年,新的殯葬觀念慢慢興起,香港開始逐漸有人把先人的骨灰拋灑到泥土或大海裏,作「樹葬」或「海葬」,對於這種所謂的「綠色殯葬」,美聯社攝影師張建邦說:「很多時候是家人排了很久,最後還是等不到安置骨灰的位,迫於無奈才去做。」

香港樓價高企,動輒呎價上萬元,令他驚訝的是,一個正方格的骨灰龕,價錢竟然比人住的房子的呎價還要高,而且供不應求,入伙還要排長長的隊。這刺激了張建邦,拍攝了圖編《No Space To Die》的其中兩張照片,作為對比:骨灰龕位一格一格規矩地排開,上面貼着先人的照片,有單人的也有雙人的;以及一座座高樓大廈,密密麻麻的單位燈火通明,有單人的也有多人的,「這個對比,便是一種土地問題」,張建邦說。

殯儀業商會指出,香港每天平均超過120人過身,但墳地供不應求,屍體怎麼辦?骨灰又怎處理?

「我曾經去過一個長生店,店內大部分都是等待放進政府龕位的骨灰。每個人的骨灰都放在一個深紅色的布袋裏面,長生店有些類似是日本城的那種大膠箱,膠箱放滿了很多這類紅色袋子,拿起其中一個看看,上面寫着的日期是08年。骨灰一直放到現在快八年了,排不到位,也沒有人處理,否則就是非法處理屍體,有些時間長到甚至連家人也不想理了」,張建邦補充,「真的很沒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