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
記者手記:2020年,我走進台灣給中華民國慶生的酒會
2020年,世事多變。蔡英文如何帶領團隊,給中華民國舉辦這接待重要外賓的「109年國慶」酒會?
-
2020年雙十節:蔡英文指願與北京「共促對話」、香港國安法後慶雙十活動遭禁
今年中華民國雙十慶典,在世界疫情仍未獲控制、兩岸軍事緊張情勢升高與中美持續對峙的情境下舉辦。本文收錄了蔡英文雙十演說的中英全文,她在演說中提出,在一定前提下,願與北京展開對話。而港區國安法通過後,過往以「默契」形式進行的「香港各界慶祝中華民國國慶」的文化,遭到大幅緊縮。
-
專訪李問:身為民進黨人,為何舉起中華民國國旗?
他在馬祖替民進黨「開疆拓土」創建黨部,卻樂意揮舞中華民國國旗;他外祖父是李宗仁的秘書,失敗的「北平和談」與近代民國的內戰離散,是他的家族記憶。在兩岸最前線,民進黨新任連江縣黨部主委、80後台灣青年李問怎麼看待自己的國家與世界局勢?
-
無法靠近的收容所:「鐘聖雄風波」後,台灣如何面對流亡港人議題?
台灣究竟夠不夠「撐香港」?五位乘船來台的港人如今身在何方?記者鐘聖雄所點燃的一場輿論風波,讓這個議題開始緩緩划進了深水區。
-
兩岸三地歷史課
如何讓「炎黃子孫」開始「認識台灣」?
台灣自1997年開始讓學生使用「認識台灣」教材後,從數據上看來,新世代的國族認同與世界觀確實開始起了變化。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兩岸「官方」交流:從密使、白手套到王金平的「百分之百不去」
90年代兩岸交流初期,雙方在某個層面上皆同意用「務實的態度迴避政治問題」,但到如今,「政治問題」已經到了難以「迴避」的地步。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我們的青春,到不了台灣
「其實台灣很像那種最糟糕的前任──越喜歡就越需要遠離,但越遠離卻又越喜歡。雖然離開了、有距離了,但重新審視的時候,隨便一個小事情還是能讓你非常懷念。」十年前來台的陸生林恆鋒如此說。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兩岸婚姻四十年:敵對陰影下,人們相戀成家
在台海四十年來的風浪起伏中,我們訪問了四對跨越兩岸結為夫婦、成家生子的戀人。他們在大時代中各自駛著自己的小家小船,冷暖自知。
-
愛用國豬最光榮?台灣豬的蹄爪,陷於三個迷思中
在新一波疫後貿易戰開打、全球供應鏈洗牌的浪潮之中,以小吃文化為傲的台灣人想繼續守住一方平靜的餐桌,並非易事。
-
劉紹華:三公分,醫療權利與資源分配的距離
生老病死的不確定性橫在眼前,三公分,也可能是我們與罕病患者處境的微小距離。
-
兩岸關係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產地直擊:ECFA十年,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成功了嗎?
十年前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於得到對岸「讓利」的眾多台灣產業中,石斑、蘭花的討論熱度可說數一數二。十年過後,我們走訪了台灣南部的魚塭、蘭花業者,他們如何評價這個兩岸經濟合作協議?
-
兩岸停火四十年:和平的假期
四十年來的中、美、台賽局框架是否真的會在當今有所變動?兩岸之間又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日的?
-
許仁碩:日本為何掀起懷念李登輝、聲援周庭的熱潮?
從懷念李登輝的「日本精神」,乃至相挺周庭的 #FreeAgnes 運動,日本社會在這兩位不同世代、不同路線的台港政治家身上,究竟看到了什麼?
-
港都夜雨寂寞暝:一群渴望改變的選民、兩年內第三張市長選票
因為對民進黨感到失望,他們迎來了韓國瑜、又親手將他拉下神壇,換回民進黨的候選人上台。對於被中國沿海大港「超車」二十年的失落港都高雄來說,只要能夠找回光榮感,無論要返鄉投幾次票,他們都勇於一試。
-
記者手記:特朗普的代表離開台灣後,我走進了李登輝的追思會場
設於台北賓館(日殖時期台灣總督官邸)的李登輝追思會場,每日都有絡繹不絕的民眾前來致哀,以及美國衛生部長 Alex Azar。代表特朗普政府來台的他,亦在現場寫下了給李登輝的留言。
-
走出70年代「中美關係」:斷交42年後,美內閣最高層級官員訪台
2020年8月9日,美國衛生部長Alex Azar率團訪台,就防疫工作與台灣相關單位進行交流。美國在台協會(AIT)特別發佈聲明,指出這是「1979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官員。」
-
台灣‧疫時生活
台灣疫時生活:隱形的「國家隊」,監獄裡的三倍券
在台灣民眾開始使用政府發放的「三倍券」消費,活絡疫時經濟的同時,卻罕有人知,每一包齊齊整整的「三倍券」,實是出自監獄中的收容人之手。
-
陳玠廷:「中美合作」下培養的農業菁英,李登輝傳奇的起點
今日成為亞洲傳奇政治人物的李登輝,一開始是以「農業菁英」的身分踏入政壇,且在一個名為「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的「中美合作」機構中任職。
-
多面李登輝:他不是他的他,「台灣」亦不是台灣的台灣
前總統李登輝逝世,人們總說一個時代畫下了句點。然而,在句點之前,故事究竟是以怎樣的方式開展?從台灣原住民、日本作家到中國國民黨員,每個人心中都藏著不同的李登輝與台灣故事。
-
李蔚:李登輝,「中華民國在台灣」監造人
中華民國首任出身日殖時期總統李登輝於今(30)日過世,享耆壽97歲。
-
索馬利蘭:不被承認是國家、扼守非洲要道的「台灣新朋友」究竟是誰?
近年以來,中華民國外交工作持續面臨「斷交」威脅,眼看就要走向「邦交國歸零」的窘境。今年卻神奇地多了一個以「台灣」為名互設代表處的新朋友:索馬利蘭。索馬利蘭是怎樣的國家?它到底是不是一個國家?它的戰略位置為何?面對這些困惑,我們替你與台灣外交部、索馬利蘭當地法律菁英聊了聊。
-
台灣大數據防疫解密:效率與風險之間,如何做到鋼索平衡?
以健保制度為基礎的台灣「科技防疫」工作,除了成功守住抗疫防線、大受好評之外,也如其他民主法治國家一般,在運用大數據分析工具時,必須面對來自個人資料與隱私權保護領域的詰問。
-
專訪漩渦中的「小明」父親:我們已做了選擇,想要回台灣
疫情隔離政策之下,武漢包機爭議與滯留大陸的陸配子女返台問題,引爆了「小明」風波。我們專訪了「小明」本人與爸爸,回顧這段被卡在兩岸之間無法「回家」的旅程。而「小明」的家族故事,本身亦是一部近代兩岸戰爭史的縮影。
-
羅馬競技生死鬥:台灣90後的寶特瓶「共和」之夏
「他們表面上看起來很廢,但仔細想想,其實很有深度,不過當你再看看,又發現,欸,沒有,其實還是很廢。廢跟深度之間,有一個層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