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
拉什迪的文學和政治的拉什迪
在拉什迪快要退場卻又過早地預演的時代裏,一場似是遲到乃至無妄的創傷。
-
紀錄片《命運之輪》,揭開蒙古的自殺潮之謎
是貧窮還是身份的斷裂導致了蒙古的自殺潮?導演諾敏·拉瓦蘇仁完全不用旁白地去尋找答案。
-
潘源良x鍾永豐:香港粵語與台灣客語,如何用「自己的語言」寫流行歌?
「語言不只是一個議題,語言本來是一種生活,而生活的載體其實是人,怎樣可以發揚光大?其實取決於裡面的人」
-
再訪艾力克·菲耶:法國小說家看見怎樣的台灣
「我們都需要故事,或許比任何的時代都需要。雖然現在的媒介與娛樂很多,不過背後的慾望都是一樣的。」
-
分屍案製造的失樂園:謝升竑與他記錄的台北草原自治之毀滅
「他的哭泣是因他看到自己過去是很冷血的,當時他們並不在乎一個生命的消失⋯⋯」
-
《七人樂隊》:我城歷史怎麼講,香港導演夢之隊這一次也力不從心嗎?
這是七名香港導演巨頭的集大成之作,還是只是一部中氣不足的純懷舊作品?
-
彼德‧布祿克如何改變20世紀劇場?當飢餓者同時擁有豐盛的想像
劇場是世界的,因此布䘵克也是世界的,他與昔日一眾戲劇大師齊名,但他對當代世界劇場的影響,都超越了他們。
-
台灣深山的香港圖書館:一個香港男孩,和他改建的廢棄礦工澡堂
看書的時候,大人同孩子介紹香港,最後卻說「不過現在,一切都不一樣了。」小孩問為什麼,大人卻沒有回答⋯⋯
-
深水埗黑窗里:走進這家素食「餐廳」,一場可能的變化在等你
「每一個被國家拋棄的人,他們所擁有的就只有彼此——如同在世界各處的我們一樣⋯⋯」
-
在香港默默爆肝的動畫師們:港產動畫還是只有20年前的「麥兜」嗎?
香港動畫史上曾有唯一曙光時刻,卻因計算失誤一閃即逝,此後,動畫人才四散,直到今年再次成為大眾熱話⋯⋯
-
朴贊郁《分手的決心》:土崩瓦解時的愛,不是蛇蠍美人,而是王佳芝
為了那些體驗過失去某人或不得不放手的人,也為了那些了解微妙浪漫關係、和難以定義的情感經驗的人⋯⋯
-
2022香港書展直擊:十室九空,香港搞成這樣,香港書展還能好嗎?
當移民的人都移民了,留下來的人又失去支持香港書展的動力,在防疫政策下,內地讀者又不能隨時來港參與⋯⋯
-
2022,香港獨立出版剩下的一口氣:「追求民主自由,目前還不算犯法吧?」
既然留下來,還有什麼書可出?「情勢比人強,唯有做回自己,透過出版尋回我們的獨特性。」
-
媒體人自述:721三年過去了,我還未習慣只談風月的香港嗎?
可能我是最早就變得只談風月的那些人,每天寫寫明星訪問、寫寫電影評論,除了一些應景的弦外之音便不想多說。
-
第四十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綜述:四十不惑?四十大惑?
可見的香港電影與不可見的香港電影之間,存在一個很大的疑惑。
-
少年較勁少年,一部電影背後的音樂工業三十年
「費了好大勁才讓伍佰能上去電視節目唱歌。我就聽到導播在裡頭說,這哪裡來的人?趕快錄一錄就完了!最後播也不讓播。」
-
《智齒》影評:金像獎最多提名之作,也許先把劇本搞好再說?
不知何時開始,編導做市場推廣,不再需要講故事的情節轉折,反而著眼於題材與背景,最需要努力的戲劇設置,卻完全的無視……
-
鍾永豐:少年吔,安啦!來看這片
90年代初是台灣黑道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從那時直到現在,台灣有哪個縣市議會的議長毫無道上淵源?
-
香港電影金像獎為何40年後依然重要:後浪潮港片,不靠大陸也能成事嗎?
這不是一個港產片沒落的故事,金像獎不是香港電影已死的輓歌,相反,一股新氣象在來臨⋯⋯
-
重返少年台灣:一部電影背後的天才成群、江湖爆發與九零年代
「孩子們闖進來的時候剛好是夜晚,黎明還沒來到之前,他們已經殞落了。」
-
恐怖片《咒》是怎樣創作的: 來自黑暗媽媽的遺書你敢看嗎?
「這是一封媽媽寫給女兒的遺書、一封來自黑暗媽媽的詛咒信。」
-
香港 Hip-hop 歌單:你聽到香港人對於時代的回應嗎?
這十首 Hip-hop 歌曲反映了當下香港人對社會現狀的感受。
-
如何救活自己的家鄉小城:當他的民宿,遇見她的網媒
二人一拍即合,先成為工作伙伴,再是生活伴侶,一家網媒與一家旅館,家鄉瀨戶市的面貎竟因此一點點改變⋯⋯
-
倪匡宇宙中的香港流行前史:曾經今夜不設防,而今處處都設防
這些言論成為今日小粉紅們對他批判的理據。但要了解倪匡,其恐慌與明志,豈能碎片化地只憑幾個金句就做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