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
跟金像獎美指找戲服:沒有這家店,香港電影的後果不堪設想
20多年來,玲姐的「衣常足」作為香港唯一戲服租賃公司,支撐了業界服裝供應重要一環,然而當時代變了⋯⋯
-
中國賀歲檔大噴發:誰能挑戰好萊塢?誰撞上疫情大外宣?
你所在的社會,就是最理想最恰當的歷史選擇——這樣的電影導向雖非精準策劃,但在疫情今日直接呼應大外宣敘事,引發連鎖效應。
-
好萊塢選擇向影院說再見,Streaming 是真救贖嗎?
《WandaVision》成績喜人,《神奇女俠1984》為 HBO MAX 打強心針,好萊塢似乎已經快要背叛電影院了。
-
專訪《佔領立法會》《理大圍城》創作團隊:當校園恍如廢墟,人們匿藏與逃生…
表現示威者狀態的鏡頭裡,微妙的神情和眼神,本能講述很多東西,但一打上馬賽克,就失效了⋯⋯
-
愛情是真的還是假的?2021年帶著疑問的情人節電影片單
用電影憧憬愛情,還是用電影滿足失落?反覆盤算之後我們決定為你推薦以下影片。
-
岑寧兒專訪:不想做明星,我只是想唱歌
「站在台上,幾多人知道我們燃燒了什麼?我們是否記得我們為什麼站在這裡?」
-
大陸劇迷看TVB:如同香港命運縮影,港劇在中國完成歷史使命了?
TVB在內地雖然一向粉絲眾多,但當如今人們再不能或不願親身來到香港,又或來到卻已不見昔日香港,他們還想看怎樣的港劇?
-
就算疫情結束了,等待你的新香港什麼樣?8處香港景觀的改變或消失
香港的未來也許繼續富有,更可能動輒以大型建設來展示雄心壯志,不過卻會錯過建立更豐富、前瞻與精彩社會的機會。
-
《秋鯨擱淺》蔣曉薇專訪:我們不出聲,不代表沒進展
蔣曉薇猶疑過這個故事是否已經無法回應當下社會?現在她想通了,荒謬當道,有些叩問亙古不變。
-
《王冠》向何處走:一部動搖國本的政治作品?
當政者顯然知道影視文化無遠弗屆的影響力,而他們認為這樣的影響力,很可能已經傷害了王室形象?
-
出版獸
住泰國鄉下的她,在台北隔空開辦一人出版社,以漫畫講述國際議題
「所有人本來都應該是少數⋯當世界變得越來越大,你就越可以在那裡面狂奔啊!」
-
陳冠中演講:香港文化之未來,如果有一種本土的賽博朋克
開始看懂另外一個地方的文字,是一個開始。我很鼓勵培養能夠讀懂四地華文的「超級讀者」出現⋯⋯
-
李明璁:我們為什麼被天竺鼠車車療癒了⋯⋯?
「萌」更著眼於凝視者主觀體驗,「不只是大家都認同的可愛,重點是私我被萌到而心動或愉悅」。
-
為黑人出聲——2020年裏那些讓人難忘的 BLM 抗爭音樂
如同在所有的平權鬥爭中一樣,音樂是 BLM 運動的預言、紐帶、產物和永不磨滅的迴響。
-
渣男也是成佛道?聽精神科醫師講講太宰治的藥和酒
身為一個精神科醫師兼書迷,我必須指出,太宰這段期間不時「斷片」的文字,「完全顯示嗑藥太多的戒斷症狀」。
-
音樂人專訪
說完道別之後,相信重逢——當我們和 RubberBand 談起新專輯
無法迴避的兩年,一首歌接著一首歌,新專輯《i》是這樣誕生的。
-
對話
遭遇種族歧視後,我在柏林策劃了一場影展
無論對政府和警察有多麼失望,我對文化依舊懷有信念。公權力不作為的地方,恰是藝術和公民社會最需要行動的。
-
看懂《靈魂急轉彎》,中文世界的你確定沒有表錯情嗎?
飲下這碗內核保守的「美式中產雞湯」,但那「看山還是山」的感悟,是人人都有機會獲得的嗎?
-
年度文化人物
台灣給她一百個標籤她都撕得掉,李屏瑤說同志身分是最大祝福
當後來離家的父親在高速路上憤怒飆車,兩歲的她在後座抓住母親的手:「不要怕,我保護妳。」
-
《拆彈專家2》是硬核港片回歸?台灣人心中的電影「港味」回來了嗎?
邱禮濤顯然察覺到香港警察形象在近年急速惡化,於是他扭轉了作法,剎那召回好久不見的港產片精神。
-
我們的活法就快不一樣了:迎接後瘟疫時代6大建築空間動向
家、城市、學校等等都會變,後瘟疫時代,我們需要冬眠穴居但又能保持跟外界的連結⋯⋯
-
焦元溥講傅聰:但他只想當音樂家
有聽眾舉手問傅雷家書,大概是苦笑吧,傅聰說「其實我已經七十多歲了。」
-
電影評論
《水漾的女人》:遊走在柏林水濱的奇幻愛情故事,也不能脫離政治現實
寶拉·貝爾飾演水妖拿下柏林影后,用奇幻愛情反映柏林城市整合的難題
-
萬能青年旅店唱了什麼?直到你看不見看不見方向的人們
這一次,我們甚至沒有浪漫可以裝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