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

50後 × 90後談本土:《十年》標誌「本土新浪潮」

50後 × 90後談本土:《十年》標誌「本土新浪潮」

馬傑偉:研究身份認同多年,深知身份這回事,並沒有必然本質。你說香港本土是什麼?香港人是誰?

胡清心:《十年》獲獎,精神和骨氣之外必須的反思

胡清心:《十年》獲獎,精神和骨氣之外必須的反思

衷心地,我希望在未來,不會再有,也不需要另一部《十年》出現。

香港有價值:為什麼他們禁播電影金像獎?

香港有價值:為什麼他們禁播電影金像獎?

極權禁止某樣東西,往往反向說明其必有價值。那麼,香港電影金像獎或香港,猶存的價值可能是些什麼呢?

我在金像獎現場:在政治的漩渦裏,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我在金像獎現場:在政治的漩渦裏,沒有人能獨善其身

現在已經沒人在意電影了,電影已經不重要了。

黃津珏:仇恨,在《十年》戲內戲外

黃津珏:仇恨,在《十年》戲內戲外

電影中對香港未來的想像如此狹窄,怎能夠「為時未晚?」若《十年》的抑鬱恐懼純屬故意,這些恐懼的出路是民主嗎?

蘇海天:《十年》──香港人的信任危機

蘇海天:《十年》──香港人的信任危機

現在《十年》光芒四射,正在享受支持者的歡呼聲,然而在鎂光燈背後,《十年》給香港人一個怎樣的啓示?筆者認爲《十年》成功反而反映了香港社會現今一些核心問題。

Tam Daniel:時間不是時間,十年就是現在

Tam Daniel:時間不是時間,十年就是現在

香港人看《十年》的溫熱,與其說是政治覺醒,毋寧說是另一次借題發揮;想重新上路,但方向隱伏,問題卻繼續懸在半空,無法解決。

專訪張堅庭與歐文傑:從《表姐,你好嘢》到《十年》,同樣的恐懼,不同的審查環境

專訪張堅庭與歐文傑:從《表姐,你好嘢》到《十年》,同樣的恐懼,不同的審查環境

張堅庭曾大膽呈現中國威脅,但今天卻說,他不得不「自我審查」;歐文傑說,他受夠了「自我審查」,《十年》讓他看到本土市場的希望。

《十年》:想像香港崩壞時

《十年》:想像香港崩壞時

「《叮噹》也禁,傻的嗎?」我們都不會想要那個沒有《叮噹》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