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週年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對於六四運動的深入理解,需要我們同時跳出這兩種敘事:既告別「知識分子中心論」、重視工人和市民的參與,同時承認「民主」的確是工人和市民參與運動的核心訴求。最關鍵的是,工人與市民所理解的「民主」,和學生、知識分子所擁抱的民主觀念有很大不同。

多重曝光:十個鏡頭前後的八九六四

多重曝光:十個鏡頭前後的八九六四

反覆訴說,歷史終不會消失於黑暗之中。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可以說,我自己在推動中國民主化上是一個失敗者。但我這三十年就是承認失敗、但不放棄初衷。」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在三十週年的今天,當脱韁的世界把後冷戰的自由主義共識遠遠甩下,我們需要新的力量和批判,新的盟友和想像。

8本六四文學書:廣場和燭火就是理所當然的救贖嗎?

8本六四文學書:廣場和燭火就是理所當然的救贖嗎?

希望和絕望如何不流於空洞?在尋覓答案、塑造角色和意象上,文學給了我們如此不同的角度,回到那並未結束的夜⋯⋯

【書摘】程翔:天安門屠殺促進蘇東集團解體

【書摘】程翔:天安門屠殺促進蘇東集團解體

萊比錫民眾高呼「記著天安門」是在警告東德秘密員警,若他們動手的話,便會發生另一件「天安門事件」。在群眾大聲呼喊下,東歐的秘密員警也不敢導演另一場「天安門事件」。

影像:六四「愛國民主大遊行」,支聯會指人數較去年多一倍

影像:六四「愛國民主大遊行」,支聯會指人數較去年多一倍

1989年成立的支聯會,每年六四前的周日均會舉辦大遊行。今年踏入第30個年頭,遊行主題除了一如往常要求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等訴求外,更聚焦在近日《逃犯條例》修訂。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上)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上)

「電視上就出現一張字卡、一條新聞:『造謠大王肖斌抓到了』,從那時開始,路邊再也見不到有人談論這件事,也不會有人接受你的採訪了。」

六四三十年紀念研討會首度移師台北,持續重訪八九民主夢

六四三十年紀念研討會首度移師台北,持續重訪八九民主夢

六四三十年紀念研討會,今年由香港移師,來到台北舉行。三十年前,運動發生在冷戰結束前夕,追求民主體制蔚為浪潮;今日,舊體制已面臨不同挑戰,而「新冷戰」格局再度降臨。有心與會者如何重訪當年民主夢?

從「白宮戰情室密件」一窺美國眼中的八九民運

從「白宮戰情室密件」一窺美國眼中的八九民運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Charles Sylvester在「戰情室報告」形容這類反宣傳活動為「中式人為洗白」。時任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R. Lilley)甚至在另一份戰情室報告中形容是「大謊言運動」。

六四座談  鮑彤致信:「我們正生活在六四制度之中」

六四座談 鮑彤致信:「我們正生活在六四制度之中」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表示,六四是很多香港人一生都不會忘記的,而一個地區的人會因為對於政權的不滿,而持續悼念、抗議30年,在世界範圍都是罕見的。

30年後,香港還能守住六四記憶嗎?—— 專訪李立峯

30年後,香港還能守住六四記憶嗎?—— 專訪李立峯

一邊是諱莫如深,一邊是恆常悼念,六四記憶在香港綿延30年,是一種必然?香港中文大學兩位學者10年研究,揭示集體記憶背後的秘密。

藝術家、鼓手、火炬手,六四維園燭光晚會的二三事

藝術家、鼓手、火炬手,六四維園燭光晚會的二三事

在這寬廣的維園足球場,人們每一年如候鳥般準時赴約,他們為何而來,又希望將自己的感情和力量帶往何處?

專訪王超華:我不是秋瑾,我是你們的一份子

專訪王超華:我不是秋瑾,我是你們的一份子

自37歲開始流亡,三十年來,王超華不停歇地追問自己:要怎麼解釋整個運動你都在,最後卻沒有死在那兒?那一天之後,你是誰?她也不放棄地追問沉默了的人:當初我們上街的時候,不是同樣的嗎?你們承認這是政府對我的迫害,這不夠呀,你要承認我是你們其中的一員啊!

卞中佩:六四是中國與台灣巨大的分界線

卞中佩:六四是中國與台灣巨大的分界線

30年前的六四終結了冷戰,但30年的滄海桑田,世界可能又走往新冷戰的當下,仍然是中國巨大空白與黑洞的六四,是中國與自己、中國與台灣、中國與世界之間難以彌合的裂縫。

滕彪專訪:一個曾經的依法維權者,怎麼看今日中國?

滕彪專訪:一個曾經的依法維權者,怎麼看今日中國?

四年前的六四晚會,滕彪不顧國保警告,現身香港維園演說。一句「退無可退」,說的是香港,也預告了自己的人生——那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和妻女即將流亡。

許寶強:抗拒絕望,告別虛無──反思「不再紀念六四」的情感政治

許寶強:抗拒絕望,告別虛無──反思「不再紀念六四」的情感政治

如何理解這些決定不紀念「六四」的大學生的情感投注?脱下功利理據的面紗,我們大概可以看到一張張困惑、疲憊的臉相。

維園晚會現場:世代變遷,他們為什麼來參加六四集會?

維園晚會現場:世代變遷,他們為什麼來參加六四集會?

17歲、38歲、57歲...... 他們生於不同世代,對29年前的六四事件有著不一樣的記憶,為什麼這一晚,他們都走到維園?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70、80、90後歷史老師的六四自白:對我重要的事,對學生重要嗎?

當年輕一代主動切割六四,教育資源又慢慢流失時,六四記憶的傳承會否逐漸式微?歷史老師作為歷史記憶傳遞的重要一環,他們如何向學生教述六四?

Quiz:回到1989年,你會如何報導六四?又會遇上怎樣的後果?

Quiz:回到1989年,你會如何報導六四?又會遇上怎樣的後果?

時間回到1989年,你是一名報社編輯。從29年前的4月22日開始,如果是你,你會在每個重要時間節點,做出什麼選擇?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29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不要維園大台的六四聚會:走過29年的自由文化音樂節

和維園大台不同,這裏的聚會強調「自己幹」,參與者不是訴諸仇恨與哀慟,而是在反思中對主動性、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拓闊⋯⋯

六四密檔從何而來?他們是追檔案的人

六四密檔從何而來?他們是追檔案的人

有這樣的一批人,年中無休地跳進英國國家檔案館千萬頁的文件海裏,找尋像「四川天安門事件」這樣的歷史真相。

袁瑋熙:現場調查──六四各大集會,參與者本質無別

袁瑋熙:現場調查──六四各大集會,參與者本質無別

如果仔細分析受訪者的參與動機和身份認同,可以見到六四集會已經與「本土政治」難以分割。

第三種六四想像,掙脫香港困局

第三種六四想像,掙脫香港困局

香港必須把天安門事件的意義,放到「香港-世界-中國」長時段的三邊政經轉型中理解,思索香港能在前途上採取的立場與戰鬥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