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婧
特約撰稿人





數據工廠裏的標記員:我們訓練人工智能,直到它取代我們
人工智能高效工作的背後,有賴於海量的數據學習,而數據標註員則扮演了老師的角色——他們手把手地教 AI 辨別物件、表情和動作,直到有一天被 AI 取代。
100億為什麼花了8年?當香港援建遇上四川國情
四川重建,時任總理溫家寶曾下令「三年任務兩年完成」,而香港援建四川的工作花了整整八年。這是內地與香港兩地政府第一次全面、深入的大規模合作,主事官員說,是「在內地講一國兩制」。港方表示要對批准撥款的香港立法會和市民負責,而川方最擔心的,是「上面」是否滿意。


震後10年,7000位傷殘倖存者,誰在照料他們康復?
72小時是生死之間的黃金救援期;而90天則是截肢病人未來康復的黃金治療時間。在大地震面前,中國有足夠力量投入生死救援,卻沒有經驗與儲備應對倖存者的康復。香港力量在此時進入,十年,他們帶來了改變嗎?

大數據權利之爭:對不起,你的數據屬於你,但我們有權使用
中國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十年前就已呈交國務院審議,但至今仍未被提上立法日程。在立法缺位,政府和互聯網巨頭在數據領域大肆「圈地」之時,你能否保護自己的數據?


中國大數據四問:官商民集體狂歡的背後,「數據利維坦」正在降臨?
光鮮表象之下,中國大數據產業是在穩步發展,還是在野蠻生長?在法律法規缺失的情況下,個人隱私與數據使用如何平衡?大數據的廣泛應用,是會帶來便捷高效的生活,還是讓威權變得堅不可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