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腔調、服裝、語言完全不同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作爲今年「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活動的其中一部戲劇,這部由本地演員出演的巴塞羅那版《羅密歐與朱麗葉》是個美麗的意外。

Projecte Ingenu《羅密歐與茱麗葉》劇照

Projecte Ingenu《羅密歐與茱麗葉》劇照

文:湘雲

刊登於 2022-07-08

#Pick-Up

鄧樹榮介紹,原定舉辦的第一屆國際莎劇節,邀請了三組國際演出團隊,帶來戲劇甚至樂隊的音樂表演,但原本的行程卻全部因為疫情取消。於是雙方靈機一動,想到用本地劇場人,演出國際劇團的作品。當中包括意大利新銳舞團imPerfect Dancers Company所排的舞劇《哈姆雷特》,以及這部巴塞隆拿劇團Projecte Ingenu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來自西班牙的劇團Projecte Ingenu,風格年輕,簡約,注重形體,他們版本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靠身體造型呈現戲劇,演員演出性別交錯(cross gender),注重燈光運用。這一個版本,「會令我們對羅密歐與朱麗葉這部戲有一個新體會」,是次演出的藝術總監鄧樹榮說。

不一樣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羅密歐與朱麗葉》在大衆眼中,是一個關於愛情的古典悲劇,而這樣的印象可能會被這次演出打破。喜劇形式演繹的戲劇,模糊年代的舞臺,很可能給你一種不同的想像。

「我們一聽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認爲是悲劇,但其實莎士比亞寫時並沒有清楚界定。」執行導演鄧灝威說,「如果翻看相關研究,會發現這部劇分前半段與後半段。寫法上,前半段類似戲劇,如奶媽等角色臺詞多爲一些幽默語句。莎士比亞是這樣寫。」而從後半開始,劇情急轉直下,悲劇才發生。

「演繹羅密歐與朱麗葉,就要理解故事如何從喜劇變成悲劇。這是莎士比亞本來寫作時已經是這樣的編排。」

而年代的抽象則體現在服裝上。「平時處理戲劇,會嘗試用服裝去突出一個角色的特徵、性格,」鄧灝威介紹,「但這個版本注重讓演員的演技發揮,所以連服裝也非常簡約。」

舞臺道具也體現了劇團簡約特性。《羅密歐與朱麗葉》是涉足到很多場景的作品,但在這一版演出中,觀衆不會見到實景,只會看到用簡單生活物品搭建出來的場景和身份轉換。「就用兩個鐵架,上面放一些木棍。當演員把木棍拿上手比劍,那就是劍了。又例如一副普通的太陽眼鏡,被演員戴上之後,你就知道演員角色轉變爲一個很高貴的夫人。」

鄧樹榮認爲,這種有力量的舞臺設計是很值得觀衆留意的。「很簡單的物料、造型,能夠很快建構不同時空,再流動去下一個時空。除了具體的時空建構,還有心理狀態的具象化呈現。」

鄧灝威提到,另一個值得觀衆留意的,是演出中的音樂。這次演出選用的音樂,都是十五、十六世紀維多利亞時代的音樂,再經歷一些新的編排,沒有其他配樂,只靠演員集體的唱頌,詩歌一樣的演唱將氣氛呈現。

上述特點,都是從Projecte Ingenu的原作中帶來的風格。鄧灝威表示,這次演出會保留原作的基本風格,但最大的處理在語言上。「從莎士比亞原本的劇本轉化成廣東話,除了就這樣翻譯,我們也和演員一起研究怎樣地道些。莎士比亞的語言原本是古典語言,如果照直翻譯,就會顯得很有年代感。但我們看巴塞隆拿版本,都不太需要呈現羅密歐與朱麗葉的年代,所以我們需要讓它變得本地化一點,使得時代的感覺中性一點。」

「我們如何理解莎士比亞文字本身很多象徵、比喻?我們不能直接將比喻翻譯過來。我們需要進入我們的語境,消化後變成今天的版本。」

鄧樹榮延伸道,大衆一向認爲莎劇就是英語爲表現,脫離英文很難做莎劇。「我覺得不是,巴塞隆拿也是使用加泰羅尼亞語,我們這次用的廣東話,是經歷過巴塞隆拿那邊對原著英文的編輯,變成加泰羅尼亞語,我們又用加泰語的英譯本翻譯回廣東話,在語言作爲載體的層面很有趣。在全球一體化的當下,任何內容我們都很難說只有一種文化的影響。不同的文化、語言如何兜兜轉轉回到莎士比亞這個靈魂。這是很好的例子。」

「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藝術總監鄧樹榮
「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藝術總監鄧樹榮

我們爲什麼要編排莎劇與看莎劇

莎劇對於每一個劇場人來說,有其特殊的意義。鄧樹榮有豐富的莎劇創作經驗,曾經創作全女班演員的無聲版《李爾王》,也在2017年創作過演員性別流動的《麥克白》。

「最重要的是,問自己爲什麼要做莎劇。世界上有很多人做莎劇,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爲什麼你要做?一定要解答這個問題才能找到自己的藝術方向。」他說。「知道原因後,要再問自己如何閱讀劇本,想呈現什麼圖景。這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而我猜在解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會受當代很多劇場理念(的影響)。……看作者如何將莎劇的內容維繫到一些當代的命題,這對我來說才是最有意思的。」

回想起自己創作莎劇的原點,鄧灝威認爲,一個劇場創作人,怎麼都要做到一次莎劇。「我去創作一個那麼經典的故事,除了發展自己藝術的方向外,也會讓我問自己與這個故事的聯繫。你自然會問,爲什麼要做羅密歐與朱麗葉?不過時嗎?你越問得深,就越會知道自己關注什麼。比如我看這個故事,我就會聯想到國際糾紛,想到那些人因爲一些衝突承受的痛楚,這令我看回自己爲什麼要做劇場,爲什麼要講故事?原來在故事背後有更重要信息、感受需要通過劇場這個媒介傳遞給人。」

Projecte Ingenu《羅密歐與茱麗葉》劇照
Projecte Ingenu《羅密歐與茱麗葉》劇照

在導演這一版《羅密歐與朱麗葉》的過程中,鄧灝威找到他理解中這個故事的當代命題。「兩個家族大打出手,但他們的兒女因愛情結合。這份愛情如何從一個歡天喜地的愛情變成最後成爲悲劇,歸根到底是兩個家族的仇恨,這是莎士比亞用很多筆墨在講的主題。過了那麼久,很明顯這個主題也並不過時,現在看到俄羅斯烏克蘭打仗,其實也是一些仇恨。」

「如果將故事想像成俄羅斯、烏克蘭的家庭,有一對戀人因此而分開經歷生離死別,故事本身已經能讓我們聯想到當下的事情。」

鄧樹榮認爲該劇中包含宇宙性的命題。「人很多時候因爲某些喜好,很容易將世界分成非黑即白,於是做出很多愚蠢的事情。但是世界其實並非非黑即白,有很多灰色地帶。我想這個經典揭示的就是這個灰色地帶:究竟如果我們真的有這樣活生生的處境在現實生活出現,我們如何對待這個灰色地帶?讓自己的靈性、感性帶動,還是通過很多理性分析再決定做還是不做一件事?」

在時代變遷之中,羅密歐、朱麗葉二人身上保有的古典人格特質,也在當下更顯珍貴。「他們最可愛的地方是敢愛敢恨。這兩個入世未深的年輕角色,一見鍾情,然後很相信自己的感覺,這種東西很值得當下的觀衆去感受,我們能否做到這種敢愛敢恨?」鄧灝威說。

在鄧灝威看來,這對年輕情侶身上,都有一份自由意志:羅密歐對於自己的感覺非常誠實,他不因爲自己喜歡上仇家的孩子就不去追求愛情。自由意志讓他突破桎梏,而年僅14歲的朱麗葉被父母逼婚,她並沒有全盤聽安排,而想獲得自由戀愛,想有自由意志去做自己的選擇。

《羅密歐與茱麗葉》執行導演鄧灝威
《羅密歐與茱麗葉》執行導演鄧灝威

建立多元連結

鄧樹榮與鄧灝威,早在2015年就曾有過合作。鄧樹榮當時執導香港藝術節歌劇《大同》,鄧灝威是助理導演。鄧樹榮認爲,鄧灝威在年輕一輩導演中破有自己的風格和進入創作的方式,「如果透過國際莎劇交流平台幫助本地的創作者,也是我想做的事情」。 而這次多方合作也因爲疫情區隔而變得特殊。很多不同單位牽涉其中,工作室、外國團隊、導演、演員,都需要溝通,而在當中各取所需。塞翁失馬,鄧灝威也因此獲得不少收穫。

「巴塞隆拿的劇場文化和我們的非常不同,無論是表演的方式還是對文本的理解。我一直吸收他們的文化,理解他們如何去閱讀經典,同時又把這些與本地演員分享。……他們的劇場文化,是一種與觀衆直接的交流,是一種扮演的角色,而非生活化的呈現。香港的演藝訓練比較少這種表演,我們在演繹這個作品時,也在吸收著這種表演。」

舞臺上的9個演員也需要培養出他們的默契。儘管兩名主要角色均分別一名演員飾演,但整個演出是用整體(esemble)的形式,觀衆會見到9個演員在一起講一個故事。「所以現在排練中我們除了要很快讓他們飾演能那個角色,處理對白、場景調度之外,最重要的,是9個演員的默契,能否共同對故事有一種演員與故事的連結,他們自己如何感受故事?這是我們現在就在做的東西。」鄧灝威說。

而這種連結也希望最終能夠傳達到觀衆的感受中。鄧樹榮表示,這一次計劃,也希望觀衆能感受到,看本地人演繹外國作品,會是什麼體驗,也好奇能否通過作品本身的質素提高香港觀衆的欣賞水平。

「雖然近十年八年,香港觀衆能欣賞的外國作品很多,但聚焦做莎士比亞的不多。這次國際莎劇節的策劃動力,是莎劇是世界文化的共同遺產。雖然它源自英國,但它不止屬於英國,它有一些宇宙性的功能,這種功能不但是對創作者,對觀衆也是,觀衆看這些作品的時候也能得到很多東西,我希望這次的國際交流能夠做到起碼這一點。」鄧樹榮說。

香港國際莎劇表演交流-羅密歐與茱麗葉

日期及時間:12–13.8.2022 (五 – 六) 8pm / 14.8.2022 (日) 3pm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票價:$350, $280, $200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發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