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爸爸的傳承

「為孩子點亮一盞燈,不只意味着世代之間的傳承與連結,更重要的是,點燃孩子心中的善念,使之成為代代相傳的資產。」

刊登於 2015-10-13

爸爸親手為女兒做的一盞蓮花燈。相片由漢礼提供

身處不確定的時代,孩子難免會感到惶恐不安,父母所灌輸的思想,所傳遞的信念,往往猶如黑暗中的一盞明燈,可引領孩子前行,即使身陷困境,也能安然處之。

然而,當社會瀰漫着功利主義,將財富視為成功的唯一指標,缺乏多元而包容的價值觀,家長有時也會迷失自我,忘卻初衷,將孩子帶往無止盡的黑暗。

特別是工作繁忙的爸爸,很少有時間能靜下來,反思自己的角色。綠腳丫「爸爸學堂」裏的一群爸爸,早前便在佛教機構漢礼的靜謐氛圍裏,心無旁騖地陪伴孩子,一起學習做蓮花燈。

燈在佛教裏象徵光明與智慧,傳燈原意為傳授佛法,亦可引申為傳承智慧。當爸爸將完成後的蓮花燈交給孩子,如同扮演傳燈人的角色,傳承世代相傳的處世智慧及人生哲學。

在鄉間長大的孩子,物質條件並不充裕,卻經常可見父母發揮創意,將廢棄物搖身一變成為獨一無二的玩具,不但刺激了孩子的創意,也傳遞了惜福愛物、友善環境的心意。

舉例如元宵,家裏若有空的奶粉罐,父親便會以鐵釘在罐上打洞,罐內再點上蠟燭,讓燭光隱隱透出洞口,打造出充滿童趣的燈籠。有了燈籠,孩子便會相約出遊,即使光線微弱,也絲毫不減探索黑夜的熱情。穿過竹林,越過田埂,彷彿整座村子都成了孩子的國度。

香港則有中秋製作柚皮燈的傳統。將柚子果肉剔除後,柚皮刻以鏤空圖案,內置燭火,如同萬聖節的南瓜燈。雖然街上到處充斥塑膠燈籠,仍不乏家長帶孩子一同製作柚皮燈,重溫舊時處處「柚火」的風情。

以傳統紥作方法製作燈籠,令孩子眼界大開。相片由綠腳丫提供
以傳統紥作方法製作燈籠,令孩子眼界大開。

綠腳丫早前便趁中秋,帶領親子走訪西營盤的俊成行、天寶樓,探索藏身於紙紮店的製燈工藝。孩子穿梭在琳琅滿目的花燈底下,有如經歷一場感官饗宴,聆聽師傅細說燈籠的故事,了解其背後的製作工序,以及師傅如何燃燒熱情,才讓傳統工藝不致在香港絕跡。

為孩子點亮一盞燈,不只意味着世代之間的傳承與連結,更重要的是,點燃孩子心中的善念,使之成為代代相傳的資產。無論善念有多微小,只要加以實踐,終能匯聚成改善社會的力量。

就從當下開始,從自身做起吧!即使一開始微弱如星火,只要持之以恆,定能點燃別人心中的善念,總有一天,星火也能以燎原之勢,喚醒更多的良知,照亮所有的黑暗。

燈籠不慬是光,更是一種信念的傳承。相片由綠腳丫提供
燈籠不慬是光,更是一種信念的傳承。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