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林若勤
  • 攝影:葉英傑
  • 2023-11-05
2012年4月13日,北韓居民在平壤參加已故北韓領導人金日成與金正日銅像的揭幕儀式。

幾次訪問葉英傑Bobby,恰巧都相約在茶樓,踏入花甲之年的他臉上總是笑眯眯,加上圓潤的臉形其實頗有佛相。略帶反差地,他的語速意外的快,談攝影的時候滔滔不絕,說不完的理論唯有寫出來,Bobby的個人網誌上載了約200篇文章,當中四分三與攝影有關。

在當今相機普及化的年代,按下快門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很少人會願意觸及冗長的理論。想當然,在網上找一套顯淺的構圖或後製教學影片,得來的成功感與趣味比起不著邊際的藝術與反思多得很,然而Bobby興志無減地說:「我喜歡拍攝,也喜歡看照片,更喜歡攝影理論及了解攝影是什麼。」

攝影記者的反思與關愛

自廿八歲起為路透社工作直至近年退休,Bobby拍攝過的新聞事件數之不盡。2008年四川大地震發生後約一小時,他就接到公司電話要求前往現場採訪,卻因遲了六分鐘抵達機場而趕不上飛往重慶的航班,加上往成都的航班也被取消,最終遲了24小時才能出發。他後來在攝影手記上寫道:地震發生了一天,我仍在原地未動,心既著急又沮喪,但對比那些前往救援卻因形勢受阻的人來說,我的所謂著急只不過是少拍幾張照片罷了……

  • 2008年5月17日,中國四川綿陽市,一名親戚在收容無家可歸者的體育館裡翻閱地震中倖存的北川高中生名單。

這種反思不時在Bobby的手記中出現,未知是否相關,他拍攝的照片總欠缺最激昂的情緒,卻帶著一種寧靜與疑問,給人一種後退一步進行觀察的感覺。地震後的第五天,Bobby來到北川一座收容中心,救災人員為了避免受驚的孩童與陌生人接觸,將生還者名單貼在玻璃上讓家屬查閱,一隻手伸在名單上摸索、閱讀,Bobby 拍下這一刻並在手記寫道:「手影沒有停留,沒有聽到驚喜的聲音。」

  • 2008年5月14日,中國四川綿竹市漢旺鎮,地震災區的家長們在一所倒塌高中的廢墟前哭泣,等待孩子們的消息。

另一天他到達一座已倒塌的中學,家屬因為子女生死未卜而嚎哭,正與救援人員糾纏。這情況下多數的攝影記者都會走近拍攝,將嚎哭的畫面置中放大、加強張力,Bobby卻將畫面放側,選擇有人掩臉、有人背向鏡頭的一刻,並將後面的軍人及挖掘車收入構圖。

Bobby:「我是比較喜歡『靜』的,為何會有這種選擇呢?可能是一種Caring(關愛)。我喜歡留空間給讀者自己觀看,不是全部都由我自己講,如果將鏡頭貼近就會沒有其他可閱讀的東西。」

  • 2012年,澳門《夢與現實》系列。

廣納百川、獨好寧靜

1990年Bobby加入路透社,但其實他最初擔任的職位是圖片編輯,而且工作了七年之久。他的工作主要是接收不同地區攝影師傳來的照片,再傳送到世界各地的媒體。這份工作非常忙碌,但同時亦給予機會讓Bobby不斷觀看世界各地頂尖攝影師的照片、揣摩學習。

正因為閱讀過成千上萬的好照片,Bobby攝影的手法靈活,各種構圖與鏡頭運用都融匯貫通,照片沒有強烈或刻板的個人風格,他謙遜地說:「我覺得自己的照片沒有什麼個人風格,可以說是沒有個性。」

有些攝影師習慣使用某種鏡頭、某種光線、甚或某種題材以營造統一的風格,然而當細閱Bobby的照片,即使沒運用相同的拍攝手法,Bobby偏好「靜」的取態,仍可以令其絕大部份作品均存在統一的餘韻,留有一種意味深長的氣氛。

相片沒有聲音,「靜」的意思大概是一種緩和的意境,並非最激昂的瞬間,而是留有空間讓讀者自行解讀的凝視。有人說Bobby的照片帶有引人思考的魅力,欲而又止、帶點「佛偈」的味道,Bobby立即回應:「咁又無咁勁。(也沒有這般高深)」

  • 2012年,北韓《金日成百歲冥誕》系列。

與封閉國家宣傳機器的軟對抗

2012年他奉命到北韓拍攝金日成百歲冥壽,眾所周知北韓是封閉的國家,這次採訪的行程固然全由官方安排,入境後記者只能聽從指示下車、拍照、再回到車上,完全沒有自由拍攝的可能。

不過Bobby總把握在旅途中拍攝的機會,其中一天採訪團乘坐火車到北韓的衛星發射中心,他走進其中一列車卡,桌上放滿為記者準備的午餐,餐盤上的菜色並不奢華,但以火車便當來說絕對稱得上豐盛,食物與空無一人的車廂,以及窗外光禿禿的田地形成對比,於是舉起相機拍攝。Bobby笑言自己並沒有刻意選擇這個窗外景色,而是沿途幾十公里其實都是如此沉悶的貧脊土地,這張相亦是整個旅程中他最喜歡的一張,隱若地透顯出他對北韓的觀點。

  • 2012年4月8日,北韓,前往衛星發射場的專列為乘客預備午餐。

另一張在旅遊巴上拍攝的街景亦令人印像深刻,一輛淡黃色的舊款汽車正在行駛,背景是兩幢淡藍色和淡紅色的大樓,以及荒蕪的街道,顏色被刻版地劃分起來,同樣具有「靜」的特質,並非常見的北韓新聞照片。Bobby解釋道:「純粹覺得照片很有趣、很簡單,不需要有大量刻意的訊息,卻可以表達北韓這個國家比較原始、老舊的一面,是官方不想讓人看見的一面。」

  • 2012年4月11日,北韓,一部小汔車駛過平壤民居。

拍自己喜歡的相片、而非單純好的新聞相片

所謂的新聞通訊社,就是將新聞轉賣到報章或世界不同媒體,很多地方媒體沒有資源派記者到外地採訪,甚至連當地的新聞都未能完全涵概,產業鏈如是出現。而新聞照片便是這產業當中最搶手的一環,為求最快地將最好的新聞照片賣到世界各地,通訊社之間的競爭非常激烈。

Bobby笑言以前公司每天都會將勝出的頭版比數掛在辦公室當眼位置,例如4:0:1,意味著今天自己公司佔據了四分報章的頭版,而另外兩間通訊社則只佔一份。不過Bobby總是將這種壓力看得風輕雲淡,他說:「哪有可能天天都贏?今次贏下次可能輸。今次『衰咗』(泡湯),但明天又會有新的案子,你不會因此失去工作或者生命嘛!」

  • 2012年4月11日,北韓,金日成大學游泳池。

無形的競爭壓力同樣出現在這次的北韓採訪團之中,同團其他通訊社都有幾個攝影記者一同出發,路透社只派一名攝記,Bobby說:「起初也有些壓力,因為只有自己一個。不過後來覺得一個人就一個人吧,甩漏也有藉口,哈哈。而且我可以專心拍自己喜歡的相片,不用計較勝負。」

「拍自己的相片」是Bobby總掛在口邊提點後輩的說話,大概意思是攝影記者雖然要為大眾負責,但也不應該只拍攝最搶眼最煽情、直接易懂的照片,只為滿足公司而機械式地面對新聞事件,而是應該要從自己關注的角度去了解,才能拍出有價值的新聞照片。

  • 2010年1月16日,香港反高鐵運動期間﹐示威者以苦行作為抗爭。

我的反應慢是一個缺陷

新聞現場訊息萬變,攝影記者反應快自然有優勢,然而抱著不爭、從容的態度會拖慢攝影師的節奏。Bobby直認自己的反應不及頂尖的攝影記者,他說:「反應快的人會用比較直接的拍攝方式,而我這方面比較慢,只能用我覺得可以的方法去拍攝。」

Bobby工作時多意外是行內眾所周知的事,在工幹時倒瀉咖啡在電腦弄至壞機、拍攝街童期間被揪著衣領問話、拍攝單車比賽被保安推跌、兩部相機都砸壞等等,Bobby說:「可能是運的問題,也可能都與我的反應慢有關。我比較心散、常常在留意其他事,要我十幾分鐘聚精匯神拍攝我做不到,所以一定無法成為頂級的體育攝影師。」

至於什麼是他覺得可以的拍攝方法,Bobby用一套橋牌理論解釋:「我要追求的不是best possible result(最好的結果),而是best result possible(可行的最好)。攝影記者不能永遠追求站在最中間及衝到最前,而是在能力範圍之內做到最好。如果不夠別人爭,站在能及的最好位置就可以,這樣就可以拍到best result possible。新聞現場是dynamic(動態的),什麼位置都有可能發生關鍵事情,當然亦要配合運氣。」

問到這是否只是反應慢的托詞,他完全沒有遲疑地回答:「最好的記者當然是『鐵腳馬眼神仙肚』,但我沒有這個能力,反應慢是一個缺點,但關鍵是如何將自己的缺點減到最小。」

所有大事都有兩次機會拍攝,疫情卻只有一次

2019年Bobby正式退休,隔年新冠疫情淹沒全球,全球累計超過660萬人死亡。Bobby認為這個世紀疫情屬百年一遇的大事件,他自問天災地震、飛機失事等都至少拍過兩次,一生人只會遇上一次這種大規模的疫情。加上自己已經離開新聞行業,所以希望用自己的方法去拍攝。

「起初我都有街拍,也有幾張我很喜歡,但後來覺得,是否可以用另一種方法拍攝呢?如果用數碼相機,不就是做回新聞攝影同樣的事?那不如來一次大顛覆,這樣才會與其他攝影師不同,所以用了大片幅相機、黑白菲林、在室內影樓拍攝。既然是世紀疫情,不如用最大的8乘10菲林吧!」Bobby道。

  • 《生活如常──疫下群像》系列

於是他與另外兩位朋友合力邀約各界不同人士,請他們穿著與身分有關的服裝、配上自行選擇的口罩,在影樓的柔和燈光設置下進行擺拍,當中有學生、外傭、中港司機、指揮家、醫護等,全白的背景令肖像脫離現實,確切地紀錄疫情下的細節。

最後選出30幅照片再輯錄成書,題為《生活如常》,既可解讀為勵志、亦可反諷,全憑讀者去理解;書中每張照片旁邊都引述了受訪者的一句話語,以紀錄當時人的感受,但全書均沒有透露作者對疫情的看法,恰巧地與書本編排上的大幅「留白」對應。

  • 2013年11月17日,被稱為「世紀颱風」的「海燕」橫掃菲律賓中部,造成大規模破壞,滿目瘡痍,一名無家可歸的市民在變形大教堂外的公園從廢墟中尋找有用的物品。

我好自豪自己是攝影記者

很多攝影記者到了一定年資後,都會就某個題目或事件拍攝,加入自己的感情或觀點,從而製作自己的攝影集,並由新聞攝影轉至紀實攝影。然而Bobby直至退休才有第一個獨立攝影項目,他說:「其實自己都曾經怯過,好像真的沒有屬於自己的作品,但工作已經佔據所有(時間和心力),都無辦法。不過很多時工作的照片就是自己想講的事,都是屬於自己的。」

2008年,內地包括蒙牛在內幾個品牌的奶類產品被驗出含有化工原料三聚氰胺,導致服用的嬰兒患上腎結石,時任蒙牛CFO姚同山同年來港出席業務記者會,Bobby亦有到場拍攝。這類的業務記者會一般都會放有該公司自家產品,當時Bobby就憑空幻想,如果這名CFO會拿起蒙牛來喝一口,證明產品沒問題就好了。

  • 2008年9月19日,中國蒙牛乳業執行董事兼首席財務官姚同山在香港舉行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喝下公司產品後,嘴裡留下了一滴牛奶。

結果竟然一語成讖,姚同山喝了一口牛奶,還遺漏了一滴在唇上。曾有預想的Bobby將焦距拉得最長,在對方抹乾淨之前以特寫方式拍下這微妙的一刻,是很多攝影記者心目中的深刻作品。

Bobby:「做新聞不是單單為了自己的,輸出的照片要有訊息給讀者,我的照片不太有紀實風格,而事實上我都真的是「交差」。好多人覺得紀實攝影比新聞攝影更高層次,因為新聞攝影只是打工,但我不會這樣看,我好Proud of(自豪)自己是攝影記者。」

重整零碎的新聞照片、編成作品紀錄中港多年的變化

儘管沒有獨立的攝影項目,但Bobby早在2008年與2017年,就已經推出過四本作品集。這四本書都是結集自己過往的相片再重新編排而成,中間附上採訪手記或攝影理論的思辯,書本大小猶如文具店買到的記事本,是非常方便旅途中閱讀的小書。

這套書的大小就正如Bobby非常喜歡的英國攝影師Brian Griffin的早期作品,那種為了維生而編集,在地攤上擺賣的相集。這種體積正是Bobby心目中最好的大小,帶有一種私密、細語的感覺,不過四本書均不對外發售,只送給朋友和攝記行家。

當中《如意象》為純攝影集,結集了對Bobby認為稱心如意的攝影作品,28張全為黑白照,紀錄了80至90年代中港兩地一些人民風光。Bobby:「那個香港已經不復見了,那是一個好原始、好簡單的香港,有些人在海旁做體操,好悠然自得,當時的維港很闊,不像現在愈填愈窄。」

他續說:「那個香港是幾有趣,是我年輕時見到的香港,但隨著發展,純樸就慢慢不見了。不過這種消失是好是壞,我不敢評價,它只是被其他東西取代。近幾年的活動都很政治性,而我拍攝的多是政治化前的香港。」

從新聞感悟天地萬物,以照片總結自己的人生

其實這個系列還有另外三本書尚未編成,但Bobby早就在書末預告整個計劃,七本書名字分別為《道濟天》、《開心地》、《有緣人》、《自在物》、《無常事》、《如意象》和《相外言》。Bobby:「每本書的最後一個字,『天、地、人、物、事、象、言』,是exhaustive(徹底的),全面的,已包括所有事情。而其實除了『言』以外,全部都與影像有關。」

  • 2008年,中國南方出現大範圍雪災,致使春運期間,數十萬乘客滯留在廣州火車站廣場。

Bobby笑言:「我人又懶,又沒有別人多 idea(主意),這個系列算是對自己的一個總結。」

他續解釋:「不是很嚴謹的概念,但我又想將它嵌在一起,多數攝影師都是有計劃性拍攝再出書的,但我這個系列是倒轉的,將我認為好的照片放入七個題目之中。」Bobby指自己在路透社工作十多年後,大概在2005年開始考慮能否將自己的照片結集成書,經常閱讀的他反思很多哲學和宗教的問題,便聯想到這些名字,他形容是先有書名,再決定具體內容。

從事新聞攝影三十載,有機會見盡天災人禍,親眼目睹中國、香港、澳門、東南亞甚至世界各地的變化,縱然不多透露自己的觀點,心中總有感慨與反思。此七本書正是Bobby作為一個攝影記者對世界的解讀,首兩本與另外兩本出版時間相隔近十年,還未完成的三本更會包涵宗教、生命等元素,題目逐漸宏大,而退休後的Bobby其中一件工作便是繼續拍攝尚餘的項目。

  • 葉英傑 (Bobby Yip)。攝:林振東 / 端傳媒

獵人還是釣客?

常常會有攝影師說自己像個獵人,遊走街頭、看見獵物便捕捉帶走,這是極考反應的攝影方式,甚至在一些戰地或示威現場,攝影記者都會用如此的方法拍攝。然而Bobby卻形容自己拍攝狀態像釣魚,他說:「過程其實好隨緣,好相片不能強求,好像釣魚一樣。」攝影師永遠無法完全掌控現場會發生什麼事,形容此過程為釣魚實屬貼切。

Bobby始終喜愛憑直覺去拍攝的方式,再重新組合和編排成作品,他說:「我的相片比較Old School(老派),我承認好像沒有什麼進步,但我不會強求自己改變,就算是不合時宜。」

  • 2003年5月22日,香港SARS疫情期間,主動要求搶救病人而殉職的醫生謝婉雯被安葬在浩園。
  • 2010年8月18日,中國廣東,龍華市富士康工廠內,約2萬名員工參加參加「珍惜生命」集會。
  • 2014年5月21日,民主黨創黨主席李柱銘大律師在香港的辦公室裡與民主女神像合影。
  • 2010年5月1日,澳門五一勞動節示威期間,防暴警察向示威者發射高壓水槍。
  • 2012年2月1日,中國廣東陸豐市烏坎村一所學校的投票站,一名村民在選舉工作人員旁展示自己的選票,然後將其投入投票箱。
  • 2009年3月20日,香港,一名男士住在當時全港約100間籠屋中的其中一間﹐那時籠床的月租約一千多港元。
  • 2004年1月15日,香港,蛇羹老店一條蛇躲進抽屜裡。
  • 2012年7月4日,香港大嶼山寶蓮寺,一隻鳥飛過天壇大佛。
  • 2013年1月10日,中國廣州,一名坐在輪椅上的《南方周末》支持者,在該報總部門外警察面前高喊口號,隨後被便衣警察帶走。
  • 2011年1月14日,香港,烈日當空下的銅鑼灣市民。
  • 2014年10月11日,香港,雨傘運動期間,有人在行車路上行走。
文字 林若勤
攝影 葉英傑
策劃 林振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