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風物

一起來唸《滿江紅》?張藝謀的法西斯美學與小人物之死

《滿江紅》在大陸獲得滿堂彩,它完美地應和了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成為愛國熱情的強力助燃劑⋯⋯


《滿江紅》劇照。 網上圖片
《滿江紅》劇照。 網上圖片

著名導演謝飛是張藝謀的老師,他跟我不止一次說到,張藝謀是電影學院幾十年來的兩個天才學生之一。在我看來,張藝謀的最大天才是他善於無意識地把握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從他《活着》以後的作品看,這種無意識把握現在已經變為對民族主義主調的自覺呼應。

這個春節檔,張藝謀又號住了中國人的脈。《滿江紅》在大陸票房榮登榜首,已經突破40億人民幣,現已位居中國影史票房第八。有趣現象卻在香港:本片上映優先場,前兩日票房僅5萬多港幣,新聞報票房「欠佳」乃至「慘澹」,這或許是因為香港的市民文化與本片主旋律意旨略有差距。本片那宏大的愛國主題、為了大英雄的遺言而獻身的故事,也許對香港民眾吸引力不夠。

而由於在中國大陸熱映,這部影片還是引發了無數熱議和爭議,話題多多:故事主人公的目標到底是什麼?作者們為何把故事設計得那樣彎彎繞?為了一首詩詞能夠傳世,死那麼多人值不值得?愛國在岳飛那裏到底是什麼意思?電影中對女性形象的使用和對女性的認識,隱含着何種眼光及態度?而這些又露出中國電影作者和觀衆的何等心理思路?電影之外,對岳飛生平的追究,對《滿江紅》詩詞的源流考證,着實起到質疑偉大詩詞鉅作、解構岳飛形象、解構英雄故事的效果。

考慮到在今天的中國大陸,決定電影怎樣拍、怎樣看的,還有不知多少電影之外的因素,所以這時的熱映電影還只是僞大衆文化標本。但即便如此,《滿江紅》這樣滿城爭說的商業大片,還是暗含了一些中國人的心理密碼,值得端詳。

《滿江紅》的故事也是發生在一個封閉的大院,這裏除了士兵和高官沒有閒雜人等。這個大院中,一切可控,什麼秘密都沒有,一切盡在那幾個英雄 / 導演的掌握中。

士兵,團體操列陣雄渾之美

張藝謀的天才首先在電影的視覺形式感,當然這有他的觀念喜好在裏頭。

這次,他在鐵灰的色彩基調上依舊營造了他偏愛的整齊劃一、威嚴雄壯的士兵陣勢。一個個小士兵,組成隊伍大集結。為了愛國的意志,他們跟隨權威者的號令,展現萬衆一心的集體力量。這陣勢、這隊伍,吼聲震天、一往無前,必將輕鬆橫掃千軍、踏破萬里關山。

 2023年1月17日,中國北京,導演張藝謀與演員出席舉行的《滿江紅》首映禮。
2023年1月17日,中國北京,導演張藝謀與演員出席舉行的《滿江紅》首映禮。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中國隔壁朝鮮有大型團體操《阿里郎》,氣勢和精彩肯定遠遠超過《滿江紅》,但若與張藝謀導演的奧運開幕儀式相比,卻是難以望其項背。

曾經,在張藝謀擔任攝影師的《大閱兵》(1986,陳凱歌導演)中,我們看到這隊伍,士兵們匯成「集體的力量」;《英雄》(2002)中,這隊伍跟隨着號令,用陝西方言大吼「大風、大風」;《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中,威武的士兵手持戈矛劍戟,護衛那個血腥上位的僭越之主。

這一次,這些鐵甲士兵整齊肅穆,隨號令傳誦岳飛的詩詞,那是幾個小人物、大英雄精心設計、前赴後繼、冒死搏命得來的。

這種形式感我們一點也不陌生。1934年,納粹元首的御用女導演萊尼·瑞芬斯坦(Leni Riefenstahl)拍攝了《意志的勝利》(Triumph of the Will,1935),動用了100多名攝影師;當代,中國隔壁朝鮮有大型團體操《阿里郎》,氣勢和精彩肯定遠遠超過《滿江紅》,但若與張藝謀導演的奧運開幕儀式相比,卻是難以望其項背。

中國民間媒體常把這種形態的陣仗叫做「團體操藝術」、「團體操美學」。它講究的就是大型隊伍、整齊的陣仗、震耳欲聾的吼聲、集體的行動一致、宏大的主題指向。

女子,性與命

女性的性感身體和嫵媚形象一直是張藝謀吸引觀衆的重要利器。

不管是士兵的集體列陣,還是半裸女子的視覺形象,都構成了張藝謀「雜耍蒙太奇(吸引力蒙太奇,Montage of Attraction)」電影語言的重要力量符碼和性感觀賞符碼。

《滿江紅》中,女子形象完美地被用來吸引觀衆目光和弘揚愛國意志。瑤琴等女子形象在歌姬、妓女、愛國死士之間不斷翻轉、昇華。作者在兩個方面充分使用女性形象:一是營造性感觀賞以吸引觀衆目光;一是上床、下床、出生入死,以宣講國家大義。

女性的性感身體和嫵媚形象一直是張藝謀吸引觀衆的重要利器。《金陵十三釵》(2011)中,妓女們身穿旗袍,攝影機從背後拍攝他們扭動的腰肢和臀部;《滿城盡帶黃金甲》中,他讓幾十位女子把胸部擠成饅頭狀在橫移鏡頭中營造所謂玉體橫陳的效果。

《滿江紅》劇照。

《滿江紅》劇照。網上圖片

無論「強暴」「陪睡」的情節是真是假,觀影中窺淫與心理上施虐女人的感官激發任務早已完成。

《滿江紅》故事裏,瑤琴很快出場,她驚慌而絕望,身上衣衫單薄,又被男性撕扯,身體幾乎一覽無餘。女性常常被物化為慾望的凝視對象,影片中瑤琴一出場,就點出片中濃烈豔俗的一筆,符合「性感」觀賞的商業功效。編劇還給她設計了一個可以合理窺探其隱私、意淫其身體和性經歷的情節:金國使者死前與她共度夜晚。「金人在床上怎麼樣?」張大在這情節裏問出了直男癌最關切的問題,作為影片營造的噱頭,當時我聽到影院裏響起的笑聲。

暗黑影院或許是觀影 / 觀淫的安全空間,舞姬身份與「失貞」的道德瑕疵,令觀眾可以品味感官刺激、獲得道德制高點的同時,將女性視為殘花敗柳,讓她為越軌的不道德行為付出代價。而後來編劇又再次翻轉,孫均告訴張大這一切都是演的,但無論「強暴」「陪睡」的情節是真是假,觀影中窺淫與心理上施虐女人的感官激發任務早已完成。

本片作者這種貌似精巧、面面俱到的情節設計,正表現了他們十分在意這個女子的被「玷污」。他們覺得這女子即使為了愛國大計也並未獲得昇華與淨化,他們必須在情節上設計絕妙好辭將其洗白、為其正名。其實,這種情節上的道德清洗恰恰是對性工作者的一次污名和貶損。

瑤琴的「貞節」事關宏旨,它承載了重要的民族 / 國家主義話語。電影又設計了一處假戲真做,面對孫均命令一群士兵撲向瑤琴,張大高聲喊叫:「殺了可以,別糟蹋她」。雖然這在故事中是假戲假做,但這貌似深明大義的台詞,還是在宣揚女性的貞潔比命重要。

故事本身,翻轉之硬來

雖然《滿江紅》的故事講得亂花漸欲迷人眼,但故事核其實很簡單:幾個岳家軍的小士兵設計了一個多人犧牲的計劃,終於接近了奸臣秦檜,逼迫他說出岳飛那首偉大的遺詩《滿江紅》。

這個故事的大目標就有點彎彎繞。要愛國,殺掉奸臣匡扶正義就是了,為啥非要虎口奪食,讓奸臣背誦一首詩詞?電影故事對這個目標的解釋也讓我聽得雲裏霧裏,這些死士犧牲自己,讓秦檜背出大英雄的遺言《滿江紅》,還不能殺掉秦檜,要讓秦檜活下去才能世代被人唾罵?

《滿江紅》劇照。

《滿江紅》劇照。網上圖片

要愛國,殺掉奸臣匡扶正義就是了,為何非要虎口奪食,讓奸臣背誦一首詩詞?連篇累牘的翻轉只是造成疊加效果,給人一種炫耀智商、愚弄觀衆的感覺。

本片中,張藝謀使用了一些偵探片類型的方法,加入搖滾風的豫劇音樂,還結合喜劇元素,着力使用大陸小品演員,營造了一些語言幽默。

許多當代敘事文本講究使用自我相關、互文、元敘事,這是凸顯作品素質的重要手段。《滿江紅》把中國傳統說書、戲曲的一些假定形式引入電影。岳雲鵬演一個副總管,他為保命祭出御賜金牌,卻沒人搭理他,他故作驚訝:「你們讀過歷史嗎?見了金牌都要跪的!」

在這裏,「元敘事」的自我相關構成一種對故事本身的自我解構,是一種敘事上的打破第四堵牆。這手法中國古典戲劇、相聲、評書中也常用,它有效地形成喜劇效果,例如《牡丹亭》是明代寫的,戲裏的故事發生在宋代:柳夢梅要挖杜麗娘的墳,石道姑卻警告他,大明律規定,開棺見屍是要砍頭的,你這個宋代書生沒看過大明律,可不敢亂挖!

《滿江紅》故事中,台詞明確說所有事發生在一個時辰。有評論說這是敘事時間與故事時間的重合,編劇和導演是想學西部片經典《正午》嗎?但那部西部片經典是把時間的「死限」完美用在敘事裏,片中正午十二點的鐘聲是電影史上著名時刻、著名轉折點,連那段剪輯都是經典段落。

影片中還大量使用翻轉,有的卻是硬來,只為騙觀衆。例如電影的高潮是秦檜被刀頂在腰上,被迫背誦《滿江紅》,結果稍後作者告訴觀眾那是秦檜的替身唸的;不僅如此,孫均用利劍把張大背後「忠君愛國」刮掉也是假的;瑤琴被士兵侮辱,衣服被扯光,聲嘶力竭大聲呼救,也是假的;秦檜被刺死了!但結果只是刺死了替身。從劇作上講,這裏的連篇累牘只是造成疊加效果,給人一種炫耀智商、愚弄觀衆的感覺。

1990年代中期以後,張藝謀的許多電影作品在主題上明顯地歸順主導意識形態,走向權威崇拜和國家主義。而宏大的愛國主題也正是這時影片商業成功的秘訣:引發大衆的愛國情緒,呼應主旋律的政策要求。

宏大主題,把一切獻給國家

《滿江紅》在大陸獲得滿堂彩,它完美地應和了大陸的民族主義情緒,成為愛國熱情的強力助燃劑。近日網上有熱門視頻,民眾排隊去擊打秦檜雕像,其中一位女性從家拿來門板,憤怒擊打秦檜。

1990年代中期以後,張藝謀的許多電影作品在主題上明顯地歸順主導意識形態,走向權威崇拜和國家主義。不言而喻,宏大的愛國主題也是這時影片商業成功的秘訣:引發大衆的愛國情緒,呼應主旋律的政策要求。

本片使用宏大敘事營造紅色主旋律,彰顯民族主義主題。觀衆起先看到那個著名演員沈騰扮演的小士兵張大求活命的故事,後來才發現作者給我們講的是一個小人物大英雄成大義、成大業的故事。而幾個人前赴後繼、拼死完成的大業是:岳飛的英雄遺言從淹沒變成為傳檄天下的號令,這號令的迴響震動天地。而當宮女瑤琴與秦檜的護衛總管何立殊死搏擊,瑤琴被刺到了動脈,此時張大嘴裏一直喊的卻是「瑤琴,殺」,這個情節裡,國家大義勝過了愛人之間的親情。

其實《滿江紅》的內在價值觀與張藝謀的前作《英雄》差不多。無名是因為秦始皇的天下論而被感動,放棄刺殺,犧牲自己而成全始皇帝的皇圖霸業。而《滿江紅》裏的一衆死士,則是因為被岳飛的愛國精神感召而犧牲自己,他們紛紛慷慨赴死,只為了能讓愛國英雄的宏偉遺言《滿江紅》傳諸天下,而這是因為那首詞洋溢了滿滿的愛國豪情。張藝謀的英雄,往往是為了一個宏大的理念奮不顧身。

2023年1月22日,中國山西太原市的一家電影院,人們在電影《滿江紅》的宣傳海報前駐足觀看。

2023年1月22日,中國山西太原市的一家電影院,人們在電影《滿江紅》的宣傳海報前駐足觀看。攝:Zhang Yun/China News Service/VCG via Getty Images

這種電影一定主題鮮明,具有中小學生和AI軟件在寫閱讀報告/讀後感時能夠輕鬆總結的主題。這類影片與今日中國大衆的心理完美契合,有力助推極權主義人格中的權威崇拜。

法西斯美學:一起來唸滿江紅

或自覺追求,或無意識沉迷,許多電影藝術家對法西斯美學趨之若鶩,飲之如甘怡,它確實有魅力。這是一種藝術喜好和精神氣質,不一定與政治態度緊密相關。在藝術史上,從愛森斯坦的《十月》、《戰艦波將金號》,到萊尼·瑞芬斯坦的《意志的勝利》、朝鮮大型團體操《阿里郎》,都可見到法西斯美學的慣用元素和內在觀念。而從《英雄》到《滿江紅》,我們在張藝謀的作品中也看到這種美學品質,同時它在許多中國電影中也很時髦。

法西斯美學至少有以下特質:

1.美學品相是崇高、宏大式的;但是這種崇高感是建造在對偉大人物和宏大事業的崇拜和臣服之上。張大等人被設計得帶有崇高感:為了將愛國英雄的詩詞傳誦千古,不惜犧牲自己和戰友們的生命。法西斯美學故事往往有一種令人驚愕的英雄之氣,如電影《流浪地球2》中,作者們設計用核彈炸毀月球來拯救地球,這個設置在小說裏沒有。引導和孕育這種偉大構思的,必定是某種為了偉大任務不顧一切的豪情壯志。

2.非常強調主題性,主動地服從於政治宣傳效果。前蘇聯的電影大師謝爾蓋·愛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是電影用於宣傳功能的始作俑者,他明確說「雜耍蒙太奇的目的是要獲得主題效果⋯⋯只是為了肯定具有階級功利作用的蒙太奇方法。」不管是《金陵十三釵》還是《滿江紅》,愛國一詞,是曲終奏雅的明確理念。這種電影一定主題鮮明,具有中小學生和AI軟件在寫閱讀報告/讀後感時能夠輕鬆總結的主題。這類影片與今日中國大衆的心理完美契合,有力助推極權主義人格中的權威崇拜;為了民族的宏大事業,小人物都不怕死,這與中國官方的主旋律愛國主調完美契合。

莊嚴的儀式、衆多士兵的隊伍、千萬人的吼聲震動環宇。法西斯美學特別需要抒情、易於走向抒情、其中往往洋溢着一種自我感動的意味。它帶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自媚(Kitsch)態度。

《滿江紅》劇照。

《滿江紅》劇照。網上圖片

3.宏大敘事,這些作品大多是宏大敘事。它的歷史敘事和現實闡釋都是權威性的、封閉的、不可置疑的。《滿江紅》裏用了一些元敘事的手法加以破格,但其歷史敘述和主題必須是主旋律的、權威性的。

4.它是一種崇高美,是大調性的藝術品。莊嚴的儀式、衆多士兵的隊伍、千萬人的吼聲震動環宇。法西斯美學特別需要抒情、易於走向抒情、其中往往洋溢着一種自我感動的意味。它帶有一種揮之不去的自媚(Kitsch)態度。

與之相配合,這種藝術品在視覺上也偏愛使用巨大的、衆多的形象和構圖。中國大陸的著名媒體人「海邊的西塞羅」有這樣的看法:「張藝謀是一個執著的『巨物崇拜症』患者。張藝謀認為多就是好,大就是美。『大』到一定程度以後,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美感甚至正義感。這首詞是大英雄岳飛的臨終絕筆,事關愛國主義教育,可以讓成千上萬人齊刷刷的一起念出來。這時候你再問為此死幾個人值不值得?很多觀衆可能真的就被忽悠(以動聽言詞誆騙)住了」

看看張藝謀的《英雄》等作品就可以發現,其中那些場景十分乾淨、規整,缺少香港武打片中常見的人頭涌動的市井場面。

5.法西斯美學的作品調性(Tone)都具有一種向上、升騰的、舒展的大調性。這種大調性的美感來自一種厚重的文本和宏大的、權威性的歷史敘事。這種電影作品具有一些共同特徵:它們都是非日常性的、潔淨的、嚴肅而缺乏笑聲的⋯⋯看看張藝謀的《英雄》等作品就可以發現,其中那些場景十分乾淨、規整,缺少香港武打片中常見的人頭涌動的市井場面。而其中的群衆往往是整齊的士兵隊伍,他們被帝王、權威驅使着流動、聚散。《滿江紅》的故事也是發生在一個封閉的大院,這裏除了士兵和高官沒有閒雜人等。這個大院中,一切可控,什麼秘密都沒有,一切盡在那幾個英雄 / 導演的掌握中。

6.法西斯美學的作品喜愛使用雜耍蒙太奇剪輯手法。雜耍蒙太奇(吸引力蒙太奇)本來只是一種純形式的電影手法。當它與一種強力的、不容置疑的意識形態捆綁在一起,就成了法西斯美學的重要形式手段。從愛森斯坦的那些初期宣傳藝術作品到今天的宣傳電影,這一類作品從鏡頭內部影像元素到其剪輯節奏和整體肌理都是鏗鏘的、整齊、有力的、指向明確的。法西斯美學的作品電影以強力的、不容置疑的剪輯形成的氣勢和強力論斷而著稱。

見仁見智,《滿江紅》的熱映和遇冷折射了中國觀眾的一些文化心理和政治態度,也因此是一部值得細細品讀的作品。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張藝謀 滿江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