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漫威剝削風暴:電影特效從業者為何收入微薄到連牙膏也買不起?

漫威之所以寧願拍實景時犯錯、到特效後期再修改,就是因特效人員更便宜、沒有工會嚴格工時要求,因此可以更無風險,放心壓榨。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幕後製作情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幕後製作情況。網上圖片

特約撰稿人 葉郎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08-20

#工會#文化產業#漫威

「Well, does he look real?」

一個月前,正在宣傳新片《雷神索爾:愛與雷霆》(Thor:Love and Thunder)的好萊塢導演Taika Waititi指著螢幕上自己配音的角色畫面,戲謔地嘲弄自己的作品素質。

這個訪問片段在網路和各媒體上招來了超乎預期的輿論海嘯, 並一波又一波地正面衝擊該片背後的漫威工作室(Marvel Studios):

「替漫威工作正是促使我離開特效產業的原因,」曾為《星際異攻隊》(Guardians of the Galaxy)等製作特效的資深特效師Dhruv Govil率先在網路上發難;網路論壇Reddit 上的「對於替漫威工作真的無比厭煩又無比痛惡」討論串也引發特效同業湧入附和;隨後娛樂媒體《Vulture》更刊出了一篇殺傷力十足的匿名投書,指證歷歷控訴漫威這個爛客戶「pixel-fucked」了整個產業。

電影特效產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這世界上是否還有哪個超級英雄能拯救經濟上和心理上都在崩潰邊緣的特效從業人員?

電腦特效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無國界產業,同時成為一個幾乎每個製作都得用而且都用得起的基本工具。全世界電影院裡上映的無數電影都是這一群螞蟻雄兵一個畫素、一個畫素製作出來的。

老字號特效公司Rhythm & Hues團隊。
老字號特效公司Rhythm & Hues團隊。圖:紀錄片《Life After Pi》截圖。

夜未央:Life after 「Life After Pi」

「電影特效產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問句。2013年3月14日,超過250名特效從業人員在洛杉磯討論的也是同一題。

那一年北美的特效從業人員自發性地組織了一系列座談會,希望能集聚眾人智慧對症下藥,找到醫治這種病態處境的有效藥方。一位與會者說自己因為長時間盯著螢幕加班,開車回家時經常不自覺地閃避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幻覺。另一名線上與會的加拿大特效工作者則說他們的收入微薄到有同事連牙膏都買不起,必須讓其他人捐牙膏給他。

他們特意選在 Pi 日(3月14日)開始集結是有意義的:李安導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在十幾天前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中拿下了包含最佳導演在內的四個獎座,而成為當晚的最大贏家。同一時間特效產業卻成為最佳輸家,因為替《少年Pi的奇幻漂流》拿下最佳視覺效果獎的老字號特效公司Rhythm & Hues,一個多星期前剛剛聲請破產,讓250名員工頓失生計。

「請問你們要如何讓社會大眾意識到電影背後的我們(特效人員)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真人,而根本不是李安自己一個人做到的?」

其中一個與會的提問者難免尖銳地直指獲邀出席座談的VES美國視覺效果學會(Visual Effects Society)代表。

雖然 VES 早在奧斯卡典禮後就發出聲明呼籲各界重視特效產業的危急狀況,並稱學會將儘速召開特效產業高峰會來討論解方(實際上這個高峰會從未發生),然而實情是就像上面這個提問者心裡的問號,VES根本什麼都做不了。

當初之所以選擇成立學會這樣的研究型組織而非工會或是其他商業組織,正是因為早期的電腦特效工作者都是學術機構出身的尖端研究人員。他們更熱衷的理想都是研發更不可思議的特效技術,而非構建一個更有願景的商業模式或是更有保障的勞動環境。

由於電影特效都是以事前出價的一筆費用包到好,所以漫威工作室極盡可能使用「要求修改」的特權,反覆修改已經製作到接近最後階段的特效。有時是因他們請的文藝片導演不熟特效運作,常在後製時才來彌補實景拍攝犯下的錯。有時純粹因為漫威就是一個任性的業主⋯⋯

問題在於那個電腦動畫的科技拓荒時代早就結束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