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聯合國談判現場:保護地球生物多樣性,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國際公約?

作為此輪生物多樣性大會的主席國,在這個美國缺席的國際場域,中國起到了「帶頭作用」嗎?

2022年6月25日,工作小組在聯合國環境署針對《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進行談判。

2022年6月25日,工作小組在聯合國環境署針對《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進行談判。攝:李易安/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李易安 發自奈洛比

刊登於 2022-06-26

#生物多樣性

2022年6月20日,來自世界各地的官員、學者和倡議者,在肯亞奈洛比的聯合國環境署外,排起了長長的隊伍。繳交證件、做完COVID快篩後,他們準備開啟一場遲到了兩年的會議。

和肯亞的其他地方相比,聯合國園區像落在這個非洲國度裏的一座飛地,也是整個非洲的縮影:它比鄰著幾座大使館,怡然遺世地與市中心隔著一片森林,園區裏有細心修剪的草坪,還有餐廳供應精緻料理;然而只要穿過門禁森嚴的檢查哨,圍牆外就是生猛紊亂的車流,櫛比鱗次的棚屋也近在咫尺。

這會是一場典型的、聯合國式的馬拉松談判:在為期七天的會議裏,來自156國的1,300名代表、以及透過網路連線與會的4,000多人,將分為數個工作小組,針對《2020年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Post-2020 Global Biodiversity Framework)進行談判,每日的議程皆為早上八點至晚上十點,幾乎沒有休息。

一旦各國對條文內容取得共識,該框架將會在年底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國大會(UNCBD COP15)上由各國正式簽署,作為2020年至2030年的全球指導方針,明定生物多樣性的各項目標、資金來源和各國權責,而各締約國政府也需根據框架在國內進行相關立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