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風物深度

復課了,一切就會好嗎?家有幼童,如何捱過疫中兩年半

「小朋友要上學、要出街玩,才正常發展的,不然你做多少網課、家長教育、補救措施,都沒有用的,只是頭痛醫頭⋯⋯」

擁擠的劏房牆壁上,貼滿教孩子認識英文字母、乘數表的大海報、世界地圖,疫情以來,雪琴放棄兼職工作,留家照顧兩名分別是8歲及4歲的女兒。

擁擠的劏房牆壁上,貼滿教孩子認識英文字母、乘數表的大海報、世界地圖,疫情以來,雪琴放棄兼職工作,留家照顧兩名分別是8歲及4歲的女兒。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陳倩兒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2-04-19

#香港疫情#教育

【編者按】疫情席捲全球兩年有餘,對學齡前兒童帶來什麼影響?所謂學齡前,是指入小學前0-6歲這一階段。疫期停課停學,學齡兒童受到的影響和進度,時時見到討論;但讀小學之前的孩子呢?是否嬰兒期不過牙牙學語、在家吃、睡、玩,學步兒反正不太記事,幼稚園都是唱下歌畫下畫,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所受影響便相對較小?

與此同時,又有多少人意識到,疫期種種生活變化對成人來說雖然是「非正常狀態」,但對只有六歲的孩子來說,這樣的狀態卻已佔其人生將近一半,而對一些嬰孩來說,更是他們降落人世後迄今的全部「人生」?什麼是「正常」,什麼是「非正常」,孩子們的感受與成人想必不同。更有疫情期間受限於經濟與社會資源的基層家庭,特殊幼兒家庭,若考慮0-6歲階段母親與幼兒關係較日後更為直接與親密,則處於非正常狀態的是否不只孩子,更有母親?基於這些問題,我們製作了今次報導,看看疫情下童年裡消失/減弱的啓蒙期,與困擾於這個消失/減弱、而產生的母子困境。

「你六歲時玩的遊樂場,也不能彌補你三歲時的遊樂場⋯⋯」

疫中困兩年,雪琴覺得自己「一家人都病了」。

困擾她的早已不是病毒,而是更深層的:做廚師的丈夫開工不足收入減少,兩個女兒經常停課,她只能放棄兼職工作,留家照顧。在深水埗,一家四口蝸居在不足150平方呎(約等於13.9平方米,或4.2坪)的劏房,從買菜做飯、洗衣洗碗到全天候顧小孩,而跟進功課的任務自然也全落到雪琴肩上。

「我很多家務要做,教育方面我沒有太多經驗。辛苦不要緊,但我好像找不到方法讓他們有正面發展,女兒以前上學(實體課),回家就自己做功課,但疫情期間在家,一頁功課可以做幾天⋯⋯」雪琴說,大女兒讀幼稚園大班時停止面授半年,甫入小學就趕上網課,跟不上進度;小女兒今年4歲多,雖說已讀幼稚園中班,「但沒上過幾天學」,內向怕人。

「妹妹沒有朋友,對生活沒什麼美好的期盼,每天在家裡就是媽媽、姐姐,她生命中就只有我們兩個人,」雪琴嘆氣,8歲的姐姐一旁搭話:「我的生活中不是也只有你和妹妹嗎?」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