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終專題台灣深度

數說台灣經濟:人均GDP超三萬美元,為什麼薪資漲幅跟不上?

雖然製造業的附加價值提升不少,但近年吸收就業人口的,主要還是附加價值率成長緩慢的服務業。

2021年11月11日台北西門町.

2021年11月11日台北西門町.攝:陳焯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李易安、特約撰稿人 鄭紹鈺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01-12

#數說#GDP#半導體#台灣經濟#製造業#台積電#芯片危機

某個週三傍晚,台北市區一座中高級旅館大廳裡,顧客在餐廳前排起了十多公尺的人龍;餐廳依人頭計費,平日晚間的牌告價格加上服務費,一個人要價2,200台幣(約620港幣、500人民幣),生意卻依然興隆。

自從去年九月疫情趨緩、餐廳開放內用(堂食)以來,不少台灣人都能感覺到,中高檔次的餐廳經常處於客滿狀態,甚至比疫情前還要熱絡;根據台灣經濟部統計,2021年11月台灣餐飲業營業額達662億元,創下歷年同月新高,同比增達2.5%。

人潮絡繹的不只是高級餐廳:年底各百貨商場進入週年慶檔期之後,便紛紛傳出銷售捷報:新竹科學園區附近的購物中心,業績比去年成長了3.8%,超出預期,停車場每逢假日一位難求。

2021年最後一個上班日,長榮海運則傳出2021年平均發放40個月年終獎金,令不少員工望著帳戶數字不敢置信;一名近期從中國大陸回台設廠的台商告訴端傳媒,台北近郊的倉庫空間租金,2021年間已經漲了一倍,除了因為需求高漲,也是因為房地產熱絡,許多都會區內的廠房倉儲空間都在等待拆除都更,導致供給銳減。

這種經濟回溫的「榮景」,也能從股市表現略窺一二。

2021年最後一個交易日,台股盤中最高來到18,291點,創下歷史最高記錄;若和2021年初相比,台股全年一共上漲了約23.6%,表現優於國際間其他主要股市;若以台股市值計,台股投資人2021年平均每人帳面獲利約96萬台幣。

如果以「維持超過萬點的連續天數」來看,那麼台股指數從2020年4月8日迄今,則已連續近450個交易日超過萬點,是史上最久記錄;第二、第三長的記錄,則分別落在2017至2020年期間;而再上一次出現這麼長時間的萬點記錄,則是在1989至1990年間──也就是超過三十年前。

根據最新預測,台灣2021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會超過6%,若扣除因為金融海嘯、而出現「低基期效應」的2010年,已是14年來最高。

眼下的台灣經濟,對於四十歲以上的青壯年而言,或許似曾相似,因為他們曾在 1990 年代見識過「台灣經濟奇蹟」的餘波;但對於三十歲以下、早已習慣經濟類新聞以「近年經濟不景氣」作為發語詞的台灣人來說,卻可能是前所未見的榮景。

人均GDP超越三萬美元,有哪些意義?

在經濟回溫的榮景下,一個更引人注意的消息是,台灣的人均名目GDP,也預計會於2021年正式跨過三萬美元這個門檻。但對於台灣人來說,跨越這個門檻究竟意味著什麼呢?

有些新聞媒體指出,人均GDP超過三萬美元之後,便意味著台灣正式「達標已開發國家」。然而對於這個說法,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吳聰敏提醒,經濟學界並沒有「已開發國家」的精確定義,而且世界銀行早在1997年,就已經將台灣列為「先進經濟體」(advanced economies)。

如果同時考量「人口量體」和「人均GDP」,那麼「人口兩千萬以上、而且人均GDP達30,000美元以上」的經濟體,世界上目前只有11個──而台灣,就是第11個擠進這個「俱樂部」的經濟體,而且台灣2021年甫進榜,便直接超越了西班牙,排進人均第十名。

若將「人口門檻」改為「GDP總量」,結果也相去不遠:「GDP總量多於5,000億美元、而且人均GDP高於30,000美元」的經濟體,世界上目前有15個(多了荷蘭、比利時、瑞典和瑞士),而台灣的經濟總量在其中排行第13。

不論使用哪個門檻,這些排行基本上都能反映一件事:若以人均GDP、經濟量體綜合來看,台灣確實位處「發達經濟體」的行列,也不再是很多台灣人慣常自認的「經濟小國」。

然而吳聰敏亦提醒,換算成美元的名目GDP其實「意義不大」,因為只要匯率大幅升貶,GDP數值也會跟著波動。以台幣為例,2017年初,一美元兌台幣約32.2元;到了2021年底,台幣匯率則來到了27.6元左右,五年來升值了約14%,幾乎創下25年來的新高。

「比較好的衡量方法,其實是看拿到所得之後,究竟可以換到多少東西,所以GDP計算才會發展出所謂的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購買力平價)。」吳聰敏指,若根據PPP計算,台灣的人均GDP其實已經將近60,000美元,不僅接近荷蘭的水平,也高出台灣的名目GDP非常多。

吳聰敏進一步指出,和匯率息息相關的物價,也是台灣PPP數據如此高的原因之一。

他打了個比方:在日本工作的平均收入,雖然比台灣高,但出去吃一頓飯、每天的交通費,再加上房屋租金,這些生活成本都也比台灣高,兩相權衡之後,只要不出國,台灣人的收入實際能換到的東西,其實並沒有比日本少──而PPP衡量的就是這個概念。

若根據世界銀行2017年的「購買力平價國際比較計畫」,台灣的PPP匯率為15.73,意味平均而言,在美國用1美元買到的商品或服務,整體而言在台灣只需要15.73台幣即可買到,而不需要花到名目匯率(一美元兌30台幣左右)這麼多。

循此,世界銀行在計算「購買力平價的GDP」時,便會使用這個15.73的匯率去計算,藉此更精準衡量台灣人的收入,在本地可以換到的物品和生活水準。換言之,由於購買力的比較,是以美國作為比較對象,因此「名目GDP」比「購買力平價GDP」高的國家,通常便意味著整體物價水準比美國高;反之,則比美國低。

若以PPP計算,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的估算,台灣的人均GDP排行,在世界上人口多於兩千萬的所有經濟體裡,甚至高居第二,僅次於美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