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北韓宣稱成功試射高超音速導彈,美國及日本作出譴責

北韓官媒朝中社發佈照片,顯示2022年1月5日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情況。

北韓官媒朝中社發佈照片,顯示2022年1月5日發射高超音速導彈的情況。圖片來源:KCNA via Reuters

刊登於 2022-01-06

#新聞簡報#2019冠狀病毒疫情#北韓

北韓宣稱成功試射高超音速導彈,美國及日本作出譴責

北韓官媒朝中社發放照片,宣稱北韓國防科學院昨日(5日)成功試射高超音速導彈——彈頭在發射後分離,利用側翼從發射方位角向目標方位角橫向滑翔飛行約120公里,擊中位於700公里以外的預定目標。

報道指,測試評估了導彈的橫向飛行執行能力,確認了飛行操控性能及穩定程度,以及燃料系統於冬季運作的可靠程度。報道提到勞動黨中央委員會軍需工業部門及國防科學部門的幹部均有到場觀看試射,但沒提及領袖金正恩,僅指勞動黨中央委員會對試射成功感到滿意。

北韓於去年9月底首次試射高超音速導彈。韓聯社引述專家表示,北韓今次試射的導彈彈頭形狀,跟去年試射的火星—8型高超音速導彈有分別,意味北韓可能研製了兩款高超音速武器。日本共同社引述專家分析,北韓最新試射導彈的飛行距離可能大幅增加,若相關研發取得進展,將成為日本、南韓和美國的新威脅。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於當地週三(5日)與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通電話,期間譴責北韓試射彈道導彈,重申美國對日本的防衛承諾堅定不移。另外,兩人討論到就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及永久和平的合作。

據日本傳媒報道,隨着中國、北韓及俄羅斯都正在研發高超音速武器,日本防衛省正着手重建導彈防禦系統,計劃聚焦於利用軌道炮發射電磁砲攔截導彈的技術,預求擊落變軌飛行的高超音速武器。同時,日方正準備開發可以覆蓋敵方發射基地的遠程導彈。

日本沖繩縣單日新增近千宗病例,駐日美軍收緊防疫措施

日本沖繩縣的「2019 冠狀病毒」疫情持續嚴峻。沖繩縣知事玉城丹尼公佈,該縣單日新增981宗確診病例,較前一天增加逾300宗,創下單日病例數目新高

因應疫情在縣內蔓延,沖繩縣政府決定向中央政府申請實施防止蔓延等重點措施,包括要求餐廳食肆縮短營業時間、避免跨地區人員流動等。

較早前,玉城丹尼批評駐日美軍無視防疫規定,導致疫情在沖繩縣快速擴散。日本外務大臣林芳正與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通電話期間,對駐日美軍基地的情況表達關注,要求基地為防止疫情外溢採取進一步措施。駐日美軍隨後已經宣佈收緊防疫措施,包括要求美軍人員離開基地時要配戴口罩。

立陶宛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推翻中國路橋集團旗下西班牙建築公司投得的一份合約

路透社報道,立陶宛政府於當地週三(5日)以國家安全利益為理由,下令國營鐵路公司不得與中國路橋集團旗下西班牙建築公司「橋樑及道路基礎建設」簽署一項橋樑項目合約。

去年,「橋樑及道路基礎建設」以最低投標價的6250萬歐元投得立陶宛一個橋樑項目,立陶宛國營鐵路公司基於該公司與中國有聯繫,因此尋求政府審視合約。最終,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推翻合約。

立陶宛去年容許台灣在當地成立「台灣代表處」,惹來中國的不滿和報復。上月,中國海關拒絕讓立陶宛的兩萬多支冧酒進口,該批冧酒最終由台灣酒商收購。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與訪美的德國外長貝爾伯格(Annalena Baerbock)舉行會談,期間批評中國企圖欺凌立陶宛。他指出,中國向歐美企業施壓,要求歐美企業停止在產品中使用立陶宛生產的組件,否則有失去中國市場的風險,一切都源於立陶宛擴大跟台灣的合作。布林肯認為,這不只關乎立陶宛,而是關乎全球所有國家如何可以決定自身的外交政策,而不受脅迫。

波蘭總統杜達第二次確診染疫

波蘭總統杜達(Andrzej Duda)第二次確診感染「2019 冠狀病毒」。他的一名高級幕僚在社交媒體上證實相關消息,指杜達目前情況良好,沒有出現嚴重症狀,正在自我隔離及接受治療,但沒有透露他感染的是否 Omicron 變種病毒。

杜達於2020年10月首次確診染疫,上月完成接種第三針加強劑。

多名立法會議員曾與初確者同場出席活動,立法會大樓需要進行消毒

香港立法會議員陸瀚民、陳仲尼及邱達根早前出席一項活動,同場的一名人士後來初步確診,立法會需要進行消毒

隸屬經民聯的陸瀚民表示,他於週一晚上(3日)出席一項活動,今天得悉在席者中有人初步確診。他自稱當日沒有與該名人士交談,他和家人已經完成自願檢測,並且要求議員辦事處所有職員接受檢測,目前改為居家辦公。

據報道,當日同場出席活動的還有立法會議員陳仲尼及邱達根。立法會秘書處指出,相關議員及助理已經進行檢測,在取得陰性檢測結果前不會返回立法會大樓及中信大廈的議員樓層,秘書處已經安排清潔公司對大樓進行消毒。

有線新聞引述消息指,民政事務局局長徐英偉、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前海關關長鄧以海亦曾與該名初步確診者出席同一聚會。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