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日報

林鄭任內最後施政報告強調國安與發展,結語哽咽「香港仍然是祖國掌上明珠」

林鄭任期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涵蓋國安、倡建「北區都會區」、改組政府架構等;她在結語時哽咽,相信「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

2021年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後,召開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

2021年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後,召開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攝:林振東/端傳媒

端傳媒實習記者 葉泳心、記者 余美霞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10-06

#行政#明日大嶼#國安法#教育#林鄭月娥#立法會#香港政治#香港#施政報告

10月6日上午,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任內第五份施政報告,亦是本屆政府任內最後一份。林鄭月娥表示報告聚焦香港未來,着眼國家給予的發展機遇。

施政報告內容涵蓋積極推展維護國家安全工作、倡建「北區都會區」,以及改組政府架構等問題。當中,土地房屋問題仍為報告重中之重,林鄭指政府會釋放整個新界北部大量土地。

早上11時,林鄭月娥在立法會宣讀報告。於前言部份,她先要大家緊記「好局面得來不易」,表示相對於兩年前在同一場合被「反中亂港的議員干擾破壞,甚至企圖顛覆政權」,如今自己能安然發表報告,標誌着香港在國安法和「愛國者治港」的「保駕護航」下,已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

有關施政進度方面,林鄭月娥指出過去四份施政報告所涵蓋的900項政策措施,當中有96%已完成或按序推行。林鄭月娥又於報告中稱,立法會在過去一段時間出現了「極端政治生態」,但自從「為反對而反對」的議員離開議會,立法會「成果豐碩」,已通過46條條例草案和審批超過3200億港元撥款。

在立法、修法、教育層面,再積極維護國安工作

歷經過去兩年社會運動,加上國安法已然實施,此次施政報告數次提及「反中亂港」相關字眼。林鄭月娥在發言時指出,中央果斷應對,為香港解除風險,但要「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特區須不斷完善制度體系。

她表示,全面保護國家安全仍有「大量要做的工作」,包括積極推展《基本法》第23條立法,稱保安局局長正參考過往研究、國安法執行經驗及法庭裁決,制訂有效宣傳計劃,不讓反中亂港分子「有機可乘,蠱惑人心」。

2021年10月1日﹐團體在尖沙咀慶祝國慶。
2021年10月1日﹐團體在尖沙咀慶祝國慶。

另外政府又將會「檢視、激活」現時法例,確保相關執法部門「有法可用、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她指政務司司長李家超將統籌立法打擊假新聞及保障網絡安全等工作,懲教署則會推出「並肩同行」計劃,協助在囚青少年,公職人員宣誓亦會進一步落實。

教育方面,報告稱教育局局長已要求學校制訂加強防範「恐怖活動」等相關計劃。除此之外,林鄭月娥稱為了讓公民與社會發展科的老師「更好掌握行政長官在一國兩制下的憲制地位和職權」,她已向教育局局長提議由自己現身說法,「為有興趣的老師親自上一堂課。」

至於公眾教育層面,作為公共廣播機構的香港電台亦被點名,報告指出其應當積極參與推廣《憲法》和《基本法》的工作。就此,林鄭月娥表示已對廣播處長提出明確要求。

倡建「北部都會區」、​​提「雙城三圈」概念

2018年,林鄭月娥在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發展項目,計劃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興建人工島。惟爭議未停,林鄭月娥今日再提出發展面積達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

新都會區面積除覆蓋天水圍、元朗、粉嶺、上水等已發展的新市鎮外,將會加上六個新發展區,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州、文錦渡,並擁有7個跨境陸路口岸。新都會將用以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報告同時建議盡量把政府設施及寫字樓遷往該處。不過,不少新都會區的發展地區,其實早有相關的發展計劃。例如,發展局與規劃署於2015年開始編寫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當中,早有提及要發展文錦渡物流走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等;至於洪水橋,其「洪水橋及廈村分區計劃大綱草圖」早於2017年5月26日已經刊憲。

林鄭月娥強調,「都會區」是一國兩制下首部由港府編制、跨越深港兩地行政界線的策略綱領,將盡享港深優勢互補,幫助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她表示,北部都會區可額外開拓約600公頃用地作住宅和產業用途,估計可提供約16.5萬至18.6萬個住宅單位;整個北部都會區發展完成後,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將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地區。

北部都會區會以鐵路為主要骨幹。當中包括建設港深西部鐵路,連接洪水橋廈村至深圳前海,北環線則會向北及向東各自延伸,亦會探討將東鐵線直接接通現時的深圳羅湖站,改為在深圳做一地兩檢口岸。

不過,端傳媒早前報導發現,只計算政府規劃興建的「北環線」鐵路站周邊,約363公頃土地總面積早已由香港的地產發展商持有。

除此之外,林鄭月娥又提及港深可以推動「雙城三圈概念」:「雙城」即香港和深圳,「三圈」由西至東指代「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以及「大鵬灣/印洲塘生態旅遊圈」。她稱「雙城三圈」覆蓋深港口岸經濟帶和深圳都市核心區,以及香港北部都會區,形容此空間概念的確立,有利港深政府促進兩地緊密合作,「發揮強強聯手」,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

2017年6月21日,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率領問責團隊,包括三司十三局、五大部門首長會見傳媒。
2017年6月21日,候任特首林鄭月娥率領問責團隊,包括三司十三局、五大部門首長會見傳媒。

改組政府架構

林鄭月娥認為有必要重組政府決策局,以切合施政重點和社會期望。她於報告中指出初步重組方向,可以包括設立文化體育及旅遊局,以及分拆運輸及房屋局,讓這兩大政策範疇可獲得更專注的高層領導;同時,將研究分拆後的房屋局和發展局有否理順空間,以加快房屋用地供應等。

至於管治團隊架構方面,林鄭月娥稱自己先後以局長、司長和行政長官的身分服務三屆特區政府,對這個「熱廚房」吸引人才的困難「有親身體會」。

林鄭月娥表示,常任秘書長及部門首長是特區施政成效關鍵,已要求公務員事務局局長以「能者居之」原則,在未來數月,檢視現時公務員高層職位選拔聘任機制,將最有遠見及能力的官員放在最適合的位置。

五方面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經濟方面,林鄭月娥指香港經濟轉型與國家發展密不可分,但面對龐大的內地市場,往往因為「本地一股抗拒中央的政治力量而未能讓香港盡享國家發展的紅利」。

林鄭月娥提到早前中央派團來港向各界宣講《十四五規劃綱要》,重申支持香港進一步推進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她指出港府日後會在五方面加緊努力,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當中包括支持港交所,在香港設立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的上市制度;進一步擴大跨境人民幣資金雙向流通管道、離岸人民幣產品和工具發展;通過考慮稅務寬減進一步吸引家族辦公室落戶香港等。

在創新科技上,林鄭月娥指香港在創科上有一定成果,惟用地不足仍將窒礙發展。在《發展策略》下,她提出善用落馬洲管制站遷往深圳新皇崗口岸後,騰出的土地和毗鄰的部分魚塘和鄉郊土地,加上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內原有用地規劃,以構建新田科技城。當中,與創科相關的土地估計約有240公頃,聯同深圳科創園區組成佔地約540公頃的深港科創合作區,望可集港深兩地優勢匯聚海內外人才。

十年建33萬公營房屋單位,考慮修例釋放祖堂地

土地房屋為報告重中之重,林鄭月娥指出政府會釋放整個新界北部大量土地;房屋政策的首要目標是「讓市民安居」。

在公營房屋供應方面,林鄭月娥指出過往「持續不斷覓地的努力」已見成效,在未來十年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為解決公屋輪候時間居高不下問題,她稱已督促運房局局長壓縮房委會的建屋程序,並要求發展局與運房局,在後五年期就每幅公營房屋土地提交季度報告,如土地交付時間或建屋進度未如理想,「會親自作出指示」。

2020年4月15日,獅子山下的公共屋邨。
2020年4月15日,獅子山下的公共屋邨。

施政報告又建議房委會研究重建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兩個約有60年歷史的舊屋邨,以提供更多公營房屋單位。另外為紓緩未能「上樓」家庭的境況,今屆政府推出了過渡性房屋,報告建議未來數年額外提供多5000個,在未來幾年增至2萬個,並將相關資助計劃的資助額增至116億元,又會為輪候超過三年的合資格公屋申請住戶提供現金津貼。

在私營房屋方面,報告指政府將爭取未來十年準備好約170 頃土地,透過賣地或鐵路物業招標,提供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的用地。林鄭月娥亦提出多個新措施,加快增加土地供應,包括規劃署會檢視「綠化地帶」、提出釋放新界祖堂地、延伸補地價標準化至新界土地,以及延長兩項活化工廈措施。另一方面,林鄭月娥提到政府將逐步收回北部都會區數百公頃私人擁有的濕地和魚塘;意味着過去被視為「禁地」的保育地帶,或會解禁。

另外,為確保十年後有持續土地供應,林鄭月娥又指政府會積極推進交椅洲人工島填海工程,以及新界北多個發展區相關研究。

廣東安老院計劃,研擴展至大灣區其他合資格安老院

在安老和康復服務政策上,林鄭月娥指將研究把「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計劃」擴展至大灣區內符合資格的安老院,但卻未有在施政報告內詳細說明怎樣才是「符合資格」。根據計劃,長者在院舍的食宿、護理服務、個人照顧費用以及基本醫療費的一切開支均由政府資助。

現時申請或已在中央輪候冊上輪候入住資助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可申請上述計劃,自願選擇入住由香港非政府機構在廣東營辦的兩間安老院。

同時,由於資助院舍服務需求遠超供應,政府將會增加院舍服務在短、中、長期的供應,包括增加向私營院舍買位、在合適的賣地項目加入條款要求私人發展商興建指定福利設施、在政府用地發展福利設施等。

就兒童權益方面,林鄭月娥正擬訂立法建議,建立強制舉報虐兒個案的機制,同時加強有關專業工作者識別虐兒的培訓。在扶貧策略方面,林鄭月娥指會繼續以綜援、長生津等現金福利協助有需要長者脫貧,並在明年下半年合併普通及高額長生津,劃一採用普通津貼較寬鬆的資產上限,而合資格申請人將領取高額津貼。

同時,林鄭月娥指會加強強積金的退休保障功能,在下一個立法年度修例落實取消「對沖」,亦會透過推行「積金易」平台以減低強積金的管理成本,並落實為低收入僱員代供強積金。此外,林鄭月娥指會進一步探討鼓勵市民將強積金轉化成退休後定期可領取的年金。

在公營醫療系統方面,林鄭月娥指出,大力發展基層醫療和推動醫社合作「刻不容緩」。食衞局已着手全面檢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及管治架構等方面的規劃。林鄭月娥又強調,須強化其他醫療專業在本港醫療體系,特別是在基層醫療方面的角色。當中食衞局會探討為如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營養師等專職醫療人員,引入法定註冊制度。

2021年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後,召開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期間報告紙本從展示架翻倒,職員上前放回架上。
2021年10月6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後,召開記者會回答記者提問。期間報告紙本從展示架翻倒,職員上前放回架上。

林鄭月娥結語時停頓哽咽,認為「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

在總結長達兩小時的施政報告時,林鄭表示自己「想說幾句感性的話」。她指出自己加入政府41年,一直相信以「為民服務」的理念和「積極有為」的作風。至於擔任行政長官的四年時間,是其公務生涯內最大的榮耀,也是人生中最大的挑戰。

她提及上任不到兩年,就因修例風波、社會暴亂、外部勢力「不停粗暴地干預」香港事務、疫情衝擊,因而承受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於此,其發言時多度停頓、哽咽,指出支撐她排除萬難的動力,包括「中央永遠是特區堅強後盾的諄諄囑咐」,以及自己不變初心和家人的支持。

林鄭表示,香港在國家安全和選舉制度雙重保障下,已回到一國兩制的正確軌道,自己比任何時候都對香港更有信心、更肯定香港可以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最後她提到明年香港回歸25周年,政務司司長領導的委員會已展開籌備工作。她引述有人形容,香港特區成立25周年是《基本法》保證「五十年不變」的中途站,開啟了「一國兩制」的下半場。但她認為,只要特區堅持以「一國」為本、為根,在「愛國者治港」下「兩制」肯定會「枝繁葉茂」,「香港仍然是祖國的掌上明珠」。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