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日報影像被疫情改變的生活2019冠狀病毒疫情

「媽媽,你今天救了多少人?」——加州護士的疫情日常

病毒使人窒息的期間,醫院成為了對抗疫情的核心戰場。

Anthony Wilkinson仍然記得那段30小時的經歷——當天有三位病人過身。「我試圖令他們存活,但他們的身體卻正在腐壞。」

Anthony Wilkinson仍然記得那段30小時的經歷——當天有三位病人過身。「我試圖令他們存活,但他們的身體卻正在腐壞。」攝:Jae C. Hong/AP/達志影像

端傳媒 攝影組 實習記者 郭海渝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7-08

#2019新型冠狀病毒病#影像

現時全球確診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數達1億8千萬,而死亡人數則超過4百萬。2020年初,新冠疫情在美國爆發,短短3個月內,確診人數已破百萬,至今已有超過3千萬人確診、60萬人死亡。美國加州是其中一個疫情嚴重的州份,至今確診人數為3百多萬,最高峰時期單日新增超過6萬宗個案,當地的醫療系統一度不勝負荷。

在美國加州橙縣米申維耶霍的一間醫院裡,一個由醫生和護士組成的特殊部門,負責隔離加護病房的運作。這特殊部門後來被稱為「矛尖」,是美國一個用於描述從事危險工作團體的軍事用語。死亡侵蝕護士們的生活,痛苦佔據著他們的回憶,只有親歷其境的人才能彼此理解。

來自心臟和外科加護病房的醫生和護士們早已習慣生死場面,但疫情所帶來的可怕經歷,即使在特殊部門關閉數月後,仍伴隨著他們。而據彭博報道,美國迄今已注射了3.31億劑疫苗,加州超過5成人口完成接種,是接種比率最高的州份。隨著疫苗接種比率上升,美國當地疫情明顯放緩,大部分州份如華盛頓州、紐約州等的單日確診數字均有回落的趨勢。今年6月,加州宣布解除4個防疫等級,並取消社交距離限制,大部分經濟活動得以回復正常。

美聯社攝影記者Jae C. Hong透過特殊的曝光技術,以空無一人的隔離病房作為拍攝背景,訴說了10個護士在「矛尖」裹的故事。

在疫情最嚴重的日子,Anderson會與其他護士一起尖叫、痛哭,因為家裡的人難以明白他們在醫院經歷的事。有時,Anderson的12歲兒子會問:「媽媽,你今天救了多少人?」或者:「媽媽,今天有多少人死了?」
在疫情最嚴重的日子,Anderson會與其他護士一起尖叫、痛哭,因為家裡的人難以明白他們在醫院經歷的事。有時,Anderson的12歲兒子會問:「媽媽,你今天救了多少人?」或者:「媽媽,今天有多少人死了?」
「我會回家,嘗試睡覺。但翌天起床就會發現,我又回到這場流行病的現實中」,註冊護士Lisa Lampkin說。
「我會回家,嘗試睡覺。但翌天起床就會發現,我又回到這場流行病的現實中」,註冊護士Lisa Lampkin說。
很多病人被通知要戴上呼吸機時,都感到害怕。Debbie Wooters記得有一位病人曾喘著氣、望著她說:「我不想死。」
很多病人被通知要戴上呼吸機時,都感到害怕。Debbie Wooters記得有一位病人曾喘著氣、望著她說:「我不想死。」
雖然Elisa Castorena記得很多已過身的病人,但她選擇去記住一些開心的回憶。例如跟其他護士一起為臥床的病人洗澡、聽著音樂、說著笑話。
雖然Elisa Castorena記得很多已過身的病人,但她選擇去記住一些開心的回憶。例如跟其他護士一起為臥床的病人洗澡、聽著音樂、說著笑話。
在深切治療部工作了五年的Jamie Corcoran,習慣了直睹死亡。她慣常的處理方法是保持距離。但面對新冠病毒,她無法抽離。
在深切治療部工作了五年的Jamie Corcoran,習慣了直睹死亡。她慣常的處理方法是保持距離。但面對新冠病毒,她無法抽離。
當Cathy Cullen憶起與護士團隊的經歷時,不禁流淚。「在我結婚和生小孩之外,能成為這團隊的一員,經歷這場新冠病毒流行病,是我迄今為止最偉大、最糟糕、最有價值和最痛苦的事情。」
當Cathy Cullen憶起與護士團隊的經歷時,不禁流淚。「在我結婚和生小孩之外,能成為這團隊的一員,經歷這場新冠病毒流行病,是我迄今為止最偉大、最糟糕、最有價值和最痛苦的事情。」
註冊護士Nikki Grecco清楚記得,她見證了首位死於新冠病毒隔離病房的人,以及他如何死去。「我從沒有像那一刻般,感受到如此挫敗。」
註冊護士Nikki Grecco清楚記得,她見證了首位死於新冠病毒隔離病房的人,以及他如何死去。「我從沒有像那一刻般,感受到如此挫敗。」
註冊護士Verlin Frazier記得,他曾目睹一位女士穿過幾張電動翻身床、向她丈夫道別。「我記得當時我緊咬著舌頭和臉頰、閉氣,做著任何可以抑制我流淚的事。」
註冊護士Verlin Frazier記得,他曾目睹一位女士穿過幾張電動翻身床、向她丈夫道別。「我記得當時我緊咬著舌頭和臉頰、閉氣,做著任何可以抑制我流淚的事。」
註冊護士Jill Shwam每天都回憶起這個場景:一位11歲男孩在尖叫,旁邊的40歲母親正接受醫生搶救,沒有理會。當Shwam看到那位媽媽的氧氣指數急跌,跟她說:「該說再見了。」母親向男孩說:「希望這不是我最後一次跟你說話。我要走了。」
註冊護士Jill Shwam每天都回憶起這個場景:一位11歲男孩在尖叫,旁邊的40歲母親正接受醫生搶救,沒有理會。當Shwam看到那位媽媽的氧氣指數急跌,跟她說:「該說再見了。」母親向男孩說:「希望這不是我最後一次跟你說話。我要走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