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疫下世代應該如何自處?3個藝術家的虛實交流企劃,探討獨處的思想哲學

疫情下的隔離日子,獨自居坐斗室之中,對你來說是孤獨、還是自在?

甄拔濤期望透過香港版的劇本,與觀眾一起思考希望是甚麼?末日來臨,又是否代表完全沒希望?

甄拔濤期望透過香港版的劇本,與觀眾一起思考希望是甚麼?末日來臨,又是否代表完全沒希望? 圖:丘涵庭

文:葉秀雯

刊登於 2021-06-24

#Pick-Up

回望疫情爆發至今的一年多日子,所有社交活動一一煞停,足不出戶的日子裡,獨處時間多了,有人抵受不住孤獨的隔離感,亦有人隨心所欲、活得自在。但無論你的情緒是喜是悲,我們總難以逃避,不得不去面對自己,而在這些觀照自身的過程裡,你又想起了哪些人生命題?也許我們可以在家中抗疫沉思時,一起沉浸在這三組藝術家的作品——《旅.神經》、《洪水來了,我一個人在台北》以及《城影築音》。這三個作品都是由香港藝術發展局的「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支持。在他們建構的藝術世界裡,思考創作者提出的人生詰問,發掘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

《旅.神經》是一種沉浸式的互動體驗,Shane建議大家戴上耳機,獨自一人在一個寧靜空間展開探索自我的旅程。
《旅.神經》是一種沉浸式的互動體驗,Shane建議大家戴上耳機,獨自一人在一個寧靜空間展開探索自我的旅程。

聲畫導航 虛實之間探尋自我

這是一個歷時20分鐘,帶你面對自己慾望的旅程。

開啓《旅.神經》手機應用程式,奪目的鮮色介面引人入勝,記起創作人Shane Aspegren千叮萬囑說道「一定要在獨處的空間才可開啓應用程式。」然後帶點神秘的臉容腼腆地笑了,讓人猜想應用程式到底會有怎樣的畫面出現?果然,開啓程式後的一些短片、一些提問,的確要苦思良久才能回答,若然有朋友在場,也難免有些少尷尬。

Shane稱《旅.神經》是一個探尋自身慾望的心理測驗。「和策劃團隊orleanlaiproject初次談起這次合作時,剛好是疫情爆發初期,最初我們只是漫無目的地閒談,談起為何身邊朋友在閒暇時都喜歡做心理測驗,難道我們不夠了解自己?然後又想,我們在答問過程中又能否坦誠面對自己呢?每個人做心理測驗時的不同時刻,也可以是不同的『我』,這個過程很有趣,我們便開始思考創作這個項目,創作出一個屬於自身慾望的心理測驗。」

普通心理測驗的問題相對溫和,大多以文字提問,然而《旅.神經》則有Shane創作的聲音藝術、影像、文字等多種互動媒介,激發讀者的內在情感,就如「旅程」展開前的導言所說「挑起內在既有的,關於選擇、恐懼、渴求、慾望、自戀、幻覺、幸災樂禍、服從」等情緒。

Shane為聲音藝術家,他輯錄了城市中的聲音後混合出獨特的音效,為《旅.神經》創作多種實驗性音樂。
Shane為聲音藝術家,他輯錄了城市中的聲音後混合出獨特的音效,為《旅.神經》創作多種實驗性音樂。

「在創作這個項目時,我知道一定不能獨自創作,於是我找來陳沁昕及麥影彤參與項目,我認為三個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合作,一定非常有趣。」Shane說在合作初期,他們三人甚少見面,在籌備問題時,他會給兩位創作者同一套問題,看看她們各自的想法與答案。「陳沁昕性格恬靜,麥影彤則有豐富的幽感感,從二人的藝術創作之中,也能看出她們的性格差異,正正就是因為這種不同,才能激發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問題,問到各人的內心深處。」

回想《旅.神經》創作歷程,Shane坦言作品沒有刻意回應時代,然而時代卻逐漸塑造了這項作品出來,疫症下的生活也可說是其中一個「創作者」。「我比較喜歡抽象形式的創作,有了意念之後,我喜歡順勢而行,讓我們三人的創作意念,如水流般慢慢推進,讓作品逐漸成形,成為這個能夠挑起你深層慾望的互動體驗。」

答過問題,看了些短片,得出一個有趣的推測結論,但是又讓人帶點疑惑,回想最初幾條問題,我也確實不知道自己是否答得誠實。「這個測驗的目的不在答案,我們也沒有提供單一的答案,志在帶出機會讓你面對自己,問問自己,你是否真正了解自身的慾望?」

末日後應該選擇生存,還是生活?

假設末日過後你幸運地生存下來,只剩下三人的世界,到底應否延續人類文明?末日又是否代表失去希望?這是《洪水來了,我一個人在台北》提出的詰問。

《洪水來了,我一個人在台北》由香港與台灣團隊合力創作的互動劇場,台北的體驗劇場版早在去年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公演,劇中演員會親身帶領觀眾,走過他們的末日故事。來到香港的版本,劇情只有些微改動,然而演出方式則搬上互聯網,由觀眾按下地圖裡的第一段短片開始,逐漸細看三名末日倖存者的掙扎。編劇與導演甄拔濤說,為了令香港觀眾更有現場感,他們特別以360°以及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觀賞形式更加貼近劇場感。

故事講述主角三人在末日前,早已經歷一場消滅人類文明的戰爭,怎料戰後再遇上突如其來的天災,幾乎把世上所有人口消滅,只剩下主角三人,在荒蕪的廢墟中,尋找災後重生的方向和議題。「我們希望帶領觀眾重新思考,到底末日是甚麼?還有看似孤獨、失去希望的環境之中,能否再次找到希望?」

縱然香港版的劇本有些不同,三位主角仍然會於台北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演出,帶領觀眾遊走一遍位於台北的「末日」景象。
縱然香港版的劇本有些不同,三位主角仍然會於台北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演出,帶領觀眾遊走一遍位於台北的「末日」景象。

旁觀者視覺 穿越9座無人島

《城影築音》的互動展覽作品,延續了22年前的《Video Ensemble》展覽概念。策展人馮炳輝說,當年舉辦《Video Ensemble》展覽時,把24部厚身大電視置身於場景,展示城市內各式各樣的短片,觀眾穿梭在「電視迷宮」之中,或遠或近地接收多方面的視覺與聽覺資訊。「在當年來說,展覽形式相當前衛,我便和攝影師王禾璧想,這次展覽可以怎樣把當年的展覽搬到互聯網之上?」

觀眾可於網上預約時間駕駛無人車,在展覽場地內透過鏡頭「遊覽」9座無人島展品。
觀眾可於網上預約時間駕駛無人車,在展覽場地內透過鏡頭「遊覽」9座無人島展品。

瀏覽《城影築音》的展覽網站時,觀眾可隨意按下9段無人島的短片,每段短片均由王禾璧拍攝的香港山水照片,配合9位藝術家及作曲家的聲音作品,拼湊出各種城市的意象。馮炳輝為了突破虛實之間與觀眾間的關聯,希望把觀眾拉到展覽現場,便忽發奇想,將《動物之森》的遊戲方式呈現這個展覽之上。「我們確實在理工大學建造出實體展覽,在場內設置9台螢幕,猶如創造9座『無人島』,讓觀眾在網上控制附設攝錄機的模型車,自行穿梭觀看展覽,在虛擬世界之中找出一點真實感。」

馮炳輝笑言,這次展覽形式的靈感源自NASA的火星探索任務。「探索是人類的慾望,在物理空間的阻隔下,就像疫情之下的生活,即使我們未能親自前往去探索、去看展覽,也可以透過科技去滿足我們的渴求,所以我也稱展覽中的模型車為ROVER,希望這種虛實之間的交流能讓觀眾切身感受到,科技也可為人洗脫孤獨感,重新尋求探索精神。」馮炳輝說,就像《Visitors From Within》書中內容一樣,人類透過探索精神,能重新與自己連結,尋找和自己的「Hidden Connection」。

駕駛模型車以外,也可自行挑選相片、影像及聲音藝術的組合,發掘更多作品的變化。
駕駛模型車以外,也可自行挑選相片、影像及聲音藝術的組合,發掘更多作品的變化。

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 香港藝術發展局推出「Arts Go Digital藝術數碼平台計劃」,資助68個藝術家或團體,進行數碼或虛擬創作的藝術項目,並於今年內逐步於網上發佈。藝術作品範疇涵藝舞蹈、戲劇、音樂、戲曲、文學、視覺藝術、電影及媒體藝術、跨界別藝術等,部分作品揉合線上及線下活動,讓觀眾能透過多種平台接觸藝術創作。

有關網站:www.artsgodigital.hk


作品簡介

《旅.神經》

由orleanlaiproject策劃的「旅.神經」藝術項目,聯同三名藝術家Shane Aspegren、陳沁昕及麥影彤創作出一個手機應用程式,透過語言文字、影像、聲音等媒介,創造出一個讓參加者探索自我歷程,從自我選擇的回答之中觀照自己。

《洪水來了,我一個人在台北》

這套由香港和台灣藝術家聯合創作的多媒體環境劇場,以台灣客家文化主題公園的歷史作背景,圍繞劇中三名災難倖存者的生存故事,構想一個傳統文化與災害過後重生的議題。此劇早在去年於台北上映,來到香港,劇本將會作出些微改動,並加入高階的媒體互動程式技術,轉以網上形式發布。

《城影築音》

王禾璧找來九名資深及新晉媒體藝術家,共同創作出這個集合影像與音樂的互動藝術展覽。觀眾除了可前往理工大學參觀實體「無人島」場景,亦可於網上展覽預約駕駛模型車,透過控制車上鏡頭觀賞展覽的藝術作品,探索線上與線下觀賞影音藝術的體驗。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