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導最後更新時間為2021年6月18日中午12:00。)
2021年6月18日凌晨12點,《蘋果日報》新鮮出爐,頭版為「國安警搜《蘋果》拘五人 檢44硬碟新聞資料 張劍虹:大家要頂住」。在蘋果報社大樓內,編輯記者一邊對著電腦趕工,身後是來自本地和外國多家媒體和通訊社的攝影記者,用鏡頭記錄這一份報紙的排版和印刷。
這一份報紙是否能順利印刷,受全港甚至世界矚目。此前一天,6月17日,《蘋果日報》五名高層清晨6點多於家中被捕,香港警方隨後封鎖《蘋果日報》所在的壹傳媒大樓,宣布現場為「罪案現場」,並持續搜查5小時之久,而五名被捕的高層,亦一一被押送回報社進行蒐證。期間,大樓內的所有記者被要求離開編採部,不能在大樓內自由出入,警員進入採訪室,打開員工電腦檢視,最後警方帶走《蘋果日報》採訪部約 44部電腦主機及硬碟。
值得關注的是,是次蒐證,是香港警方第一次運用港區國安法,獲得法庭手令,進入一家新聞機構任意搜查新聞材料和設備。與此同時,香港保安局局長根據港區國安法第43條實施細則,發出凍結令,凍結蘋果三間公司共1800萬港元的財產。
一時之間,消息震驚世界,擁有25年歷史之久、由黎智英創辦的《蘋果日報》是否還能繼續做新聞、出報紙,引發公眾憂慮。《壹傳媒》工會表示,行動充分反映警方在《國安法》下的權力膨脹,只需單方面聲稱以往發表的報導有觀點違法,即可將編採人員視為罪犯、將新聞工作視為犯罪行為、將新聞室當作犯罪現場,工會又言「現況雖然惡劣,但所有同事仍會繼續報導,盡力維持報紙如常出版。」
從昨晚深夜到今日早晨,全香港不少市民都在等待,只為購得一份報章。有別於平日約7、8萬份的印量,今日《蘋果日報》,加印至50萬份。6月18日早上,端傳媒記者走訪全港多區不少報紙檔,發現多了市民買《蘋果日報》。在元朗水邊圍邨一報紙檔,檔主表示今早上班高峰時期,買《蘋果日報》的人比以往多了10倍,有上百人購買。
在天水圍天澤街市內的報紙檔,今天進貨了800份《蘋果日報》,較平日進貨多逾700份。至今早約8時許,報紙檔老闆表示已售出近120份,記者逗留約十分鐘期間,至少有五人購買《蘋果日報》。38歲的曾小姐對記者表示,雖然自己平日有訂蘋果網絡版,但也在上班前趕買報紙,是為了「撐香港、撐自由」,即使擔心購買報紙的錢會被凍結,仍要先出一分力。
警方指蘋果超過30篇報導「串謀外國機構」
2020年8月10日清晨,港區國安法生效後約一個月,黎智英、周庭等政治人物先後被捕,隨後《蘋果日報》報社大樓遭到首次大搜查,檢走30箱證物。大量市民透過買報紙、買壹傳媒股票表達支持和聲援,壹傳媒股價一度飆升。最終,警方拘捕15人,涉嫌在炒賣時「串謀欺詐」,證監會仍然調查中。
不到一年,香港警方國安處再次展開行動,以涉嫌違反國安法第29條 「串謀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先後拘捕《蘋果日報》5名高層,包括壹傳媒行政總裁張劍虹、壹傳媒集團營運總裁周達權、《蘋果日報》副社長陳沛敏、總編輯羅偉光及蘋果動新聞平台總監張志偉。
香港警務處國安處高級警司李桂華隨後見記者表示,《蘋果日報》自2019年至今超過30篇的新聞報導涉嫌「串謀外國機構」,給外國或境外機構口實作制裁,對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國進行制裁行動。
港區國安法生效之時,特首林鄭月娥表示不具有追溯期,「既往不咎」。另外,根據港區國安法43(1)條和實施細則附表一,警方國安部辦理危害國家安全的案件時,現行法律准予警方在調查時搜查可能存有犯罪證據的處所、車輛、船隻、航空器以及其他有關地方和電子設備。警方亦可申請法庭手令,當中授予搜查新聞材料的權力。
當中,《蘋果日報》執行總編輯林文宗為搜證過程作見證人,他表示,警方在他返抵蘋果大樓前,已經進入編採部開始搜證。後來有其餘三名同事回到現場,但基於搜查範圍廣大,4人無法逐一見證警方搜查情況。同時,他指《蘋果日報》編採高層辦公室成為警方搜查目標,分別帶走其電腦、部份文件及新聞材料。
此外,香港保安局局長李家超在記者會上指,《蘋果日報》大搜捕行動是針對涉嫌串謀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與一般正常的新聞行為無關,更呼籲其他人「切勿與危害國家安全的罪犯同流合污」、「不要和他們扯上關係」。至於紅線的底線在哪兒,李家超則提到要考量一個行為、一篇報導是否涉及違反國安法,「要從其目的和意圖出發」,若果並沒有危害國家安全的意圖,行為不受法律規管。
自去年8月遭首次大搜查後,《蘋果日報》的創辦人和高層面臨牢獄之災。2020年12月,黎智英以詐騙罪名被捕,保釋被拒,需還押候審,同時被加控「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 控罪指黎智英在2020年7月1日至12月1日期間,在香港請求外國或境外機構、組織人員實施對香港特區政府或者中國進行制裁、封鎖或者採取其他敵對行動。
除國安法外,黎智英也有至少7項控罪在身,包括2020年六四集會中「煽惑他人參與未經批准集結」、2020年7月協助李宇軒潛逃而「串謀妨礙司法公正」,2019年10月1日組織及參與未經批准集結兩罪,及2019年8月18日、8月31日兩個非法集結案共三罪。今年4月,黎智英涉及2019年8.18和8.31遊行兩案被判罪成、入獄14個月。
此外,《蘋果日報》另有2名高層被控「串謀欺詐」,包括張劍虹、黃偉強。
早前,香港警務處處長鄧炳強多次不點名批評某報章抹黑警隊煽動仇恨、發布假新聞。今年4月16日,《大公報》亦刊登評論要求取締《蘋果日報》。
股權作廢、資產被凍,何人正瞄準壹傳媒變天?
警方一年內兩次高調搜捕《蘋果日報》高層,其公司財政亦未能倖免。
2021年5月中,保安局局長李家超以資金「危害國家安全」為由,宣布凍結黎智英個人所持有的71.28%壹傳媒股份,及其3間公司的本地銀行財產。而昨日(6月17日)更直接針對《蘋果日報》本身,凍結《蘋果日報》有限公司、蘋果日報印刷有限公司以及AD Internet Limited,共1800萬的資產。
上述受影響的三間公司,涵蓋《蘋果日報》的主要業務,即媒體、印刷及廣告,不過目前尚且未知本次凍結是否會完全終止蘋果的報刊印刷及營運業務。
另外,翻查財務報表,壹傳媒於2021年3月31日的銀行及現金結餘為5.214億元。當時壹傳媒聲稱,資金至少足以支持集團營運18個月,扣除應收款項及債務後約有1億元現金流。換而言之,本次牽涉的金額雖不算多,但就佔現金流約18%,未知對印刷報刊、員工發薪有多大影響。
股權削減亦令壹傳媒的前途存在極大變數。黎智英持有的71%股份被凍結後,他已經喪失了股東大會的投票權。這令俗稱「街貨」、流通市場的股票,成為最後及唯一一道投資者入主董事局的門檻——在一般公司裡,大股東需要持逾50%股權,才可擁有壓倒性的決策權;假設黎智英的股票持續被凍,按現時僅餘不足30%的股票計算,只要有人在來年8月的大會裡持股多於15%,已能掌管大局。
不過,「吞併」亦非易事。按餘下流通的約7.58億股份推算,參考過去3個月的平均成交量約2700萬股,投資者若要爭奪壓倒性的話語權,需連日掃貨約14日,還要考慮到近日市場漸趨冷淡,交投量已跌穿千萬股。
現時文件顯示,沒有任何股東持股比例多於5%,亦未有跡象顯示,有買家準備「乘虛而入」。除黎智英之外,現時具名的最大持股人均為壹傳媒高層,如張劍虹佔0.64%、周達權佔0.59%、主席葉一堅佔0.49%。
然而,有市場人士擔心,有人或會趁著黎智英未能行使投票權下大手掃貨,影響董事會決定;獨立股評人David Webb亦表示,根據香港《公司條例》,只要在公司持股2.5%,或有50名股東成員同意,就能夠提出動議,甚至提名候選人遴選董事。
而且,並非每位股東都會現身大會,行使投票權。以2020年的會議為例,其中一項議案為行政總裁張劍虹重選董事。撇除黎智英之外,實際投贊成票的股東持股只有約119.7萬股,佔總數僅0.05%,以6月16日的收市價計算,股份總值約35萬元。換言之,只要有持有多於35萬元股票的股東出席並反對,已能改寫決定。
自2019年起,幾乎每天「狙擊」《蘋果日報》全頁廣告的前特首梁振英於臉書發文披露,自己是「壹傳媒的小股東」,於2018年買入2000股,佔總數0.005%。數字儘管微不足道,但此番言論仍惹起不少網民猜測。曾在「8.10大搜捕」後發起「買股票撐蘋果」行動的財經評論人黃兆祺(渾水)則說,「街貨」的分佈決定誰掌管整間上市公司,但未有回應相關推測。
《蘋果日報》創刊於1995年6月20日,近日即將邁入26週年。經歷風雨和動盪,這份早已成為香港新聞自由標誌的報刊,還是否能順利出紙,眼下還是未知之數。
6月17日傍晚,搜索逾5小時後,被警方安排「休息」的員工陸續返回蘋果大樓上班。儘管有電腦主機被拆、桌上一片狼藉,有記者從口袋拿出手機,連接藍牙鍵盤,繼續打稿報導,而網上版的《蘋果日報》依然活躍,維持著1小時推送約6則新聞的運作頻率,寄語讀者該報會「繼續忠誠地緊守崗位」。
(端傳媒實習記者黎嘉琪、梁沅婷對本文亦有重要貢獻。)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