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Techobell

中國高校為什麼要建立未來技術學院?

學院裏面有怎樣的未來?

製圖:Mantha Mok

端傳媒實習記者 李佳星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6-01

#科技戰#高等教育#未來#科研

TechoBell是端傳媒的科技訊息欄目,關注時事科技熱點話題,用最簡潔清晰的文本提供最必需的信息要素,無需付費即可瀏覽,歡迎點擊訂閲。TechoBell是一扇窗,通過其中你將體驗端傳媒愈加豐富的科技內容。

一顆新種子在中國的高等教育領域緩慢萌芽。近日,中國教育部公佈了首批開設「未來技術學院」高校名單,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2所中國頂級大學入選。

教育部稱,此舉目的是培養一批引領未來發展的創新人才、提高國家工科建設水平,最終推動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的轉變。顯然,未來技術學院承載著推動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教育強國建設等多重期待。

新華社報道稱,未來四年內中國將繼續建設20至30個未來技術學院,錨定航空航天、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科學、海洋技術、生命健康等關鍵領域,服務於國家的重大戰略需求。

當科技發展遭遇瓶頸

2018年開始的中美貿易紛爭已經逐步演變為「科技戰」。電信巨頭中興通訊疑似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而收到的罰單,美國貿易代表處發布的中國涉嫌竊取美國知識產權的報告,華為遭遇的種種禁令...一系列連續發生的事件都在加劇中美在科技產業層面的對峙,其中對5G、人工智能、半導體芯片等領域控制權的爭奪愈發激烈。

清華大學清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指出,中國科技發展水平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已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

《科技日報》的主編劉亞東同樣認為中國科技界存在著很多問題。中國的核心技術短板主要體現在六個方向:工業製造、信息技術、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生物醫藥。其中在半導體製造設備和材料、觸覺傳感器、手機的射頻器件等幾十種核心技術領域,中國嚴重依賴國外市場,且長期難以克服「卡脖子」的技術難題。

「在關鍵領域實現所謂的彎道超車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劉亞東说。

即使想向發達市場借鑒經驗,升級的利益衝突也使得這個過程變得困難重重。去年5月,美國特朗普政府簽署行政命令,稱中國當局利用一些中國學生獲取美國敏感的技術和知識產權,以加強軍隊的現代化的能力。千餘名學生的簽證受到影響而無法赴美留學,其中多數人本科畢業於「國防七子」,所學習專業則集中在STEM專業: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

「近年來西方,尤其是美國,越來越限制中國學生海外學習和交流的渠道。」上海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易表示,中國希望「未來技術學院」可以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等全球頂尖大學競爭,建立屬於自己有影響力的科研和學術機構。

科研競賽新戰場

2020年5月,中國教育部第一次提出《未來技術學院建設指南(試行)》,鼓勵高校「聚焦未來革命性、顛覆性技術」籌備學院建設。相關負責人稱,希望通過對未來可能產生的變革性技術進行探索,使中國能夠抓住科技新發展的歷史機遇,瞄准未來產業提前佈局。

今年入圍名單的12所院校中,除了清華北大兩所於北京的中國頂尖大學,其他大多是科研實力雄厚且優勢突出的理工科和軍工類院校。「未來技術學院」的發展方向也根據院校特長和地理位置而有所不同。

以位於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為例,其「未來技術學院」開設了人工智能和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兩個專業方向,稱將教育學生著眼於“粵港澳大灣區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應用學科交叉方式解決關鍵性技術問題;位於傳統工業區的東北大學則與華為公司合作,著重於工業智能領域和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的發展;東南大學將聚焦芯片設計和未來通信,而西安交通大學則將著力智能製造和智慧城市。

「歷史經驗顯示,培養出能夠發明新技術的人比創造某一項技術更有價值。」光明日報這樣評論道。1956年,中國研究第一個針對國家科技發展的「十二年科技規劃」時,毛澤東便指出「決定一切的是要有幹部,要有數量足夠的、優秀的科學技術專家」。

同樣,二戰後美國的科技水平騰飛也離不開政府的對科研機構的支持和對人才的培養。1945年發布的《科學—永無止境的邊疆》(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 建議,美國政府應當承擔科學主要資助者的角色,無需自己設立研究機構,只需提供經費,讓大學和私人企業依照表現來競爭政府的資金支持。

利好政策下大學研究體系迅速擴張,美國迎來科學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這份報告也成為政府制定科學政策的聖經。接下來的幾十年裏,無論是與蘇聯的太空競賽,還是80年代與日本激烈的半導體競爭,美國都維持著高額的經費投入,並制定了一系列法案鼓勵大學與聯邦機構和私人企業之間合作,促進技術轉移。90年代後,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美國進入信息技術新時代,開始成為現代高技術的策源地和領先者。

而近年來隨著美國生產力增長放緩,一些科學家擔心美國正在失去競爭力,面臨著被對手取代的風險。今年三月,美國科學促進會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發表公開信,稱中國旨在增強科技競爭力的發展計劃是「一記警鐘」,呼籲美國「絕對不可以」在科研上落後於中國。

「為了保持我們的科技領先地位,我們需要聯邦政府把研發和STEM教育的投資增加一倍來應對這種威脅」,信中寫道。

未來何時來

清華大學清教育研究院教授林健認為,未來技術指的是超越現實、但尚未被人類發明的技術。不同於高新技術或前沿技術,後者指的是剛剛被人類發明、並能夠掌握和使用的技術,代表著人類技術發明和創新的最新成果;前者則還需要人類去探索和研發, 需要經歷數年或更長時間才能發明出來,而後才能應用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變更之中。

那麼有哪些未來技術可以真的變為現實,走入我們的生活呢?Wired雜誌創始人凱文·凱利(Kevin Kelly)認為人工智能、無人駕駛汽車和增強現實等技術前景最值得期待。

凱利預測人工智能是重頭戲。就像電力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中所做的一切,人工智能是「即將到來的最基本的技術變革,將觸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虛擬現實也將對教育、社交媒體和我們的工作方式產生巨大影響。不過由於需要建造大量基礎設施,無人駕駛汽車還需要十多年的時間才能成為道路上的常態。

此外,在接下來的三十年裏,我們還有可能發明類似太陽聚變的技術製造出清潔、無限的能源,甚至可能出現一些基因工程和消除某些疾病的生物技術。

不過未來永遠是不確定的,凱利去年在自己的YouTube視頻裏。「任何人都完全意料不到的事情可能永遠改變了我們的世界」。

他列舉了幾個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包括第三次世界大戰、廉價聚變能源的發現,還有席捲全球的一場流行病。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