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問題大陸深度

禁用新疆棉花與抵制時裝巨頭,供應鏈的主導權在誰手中?

「市場發生一點點變化,都可能讓一個產業消失,或者是讓一個供應鏈變成破碎化。」

2012年11月1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一位農民在一塊田裡採摘棉花。

2012年11月1日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一位農民在一塊田裡採摘棉花。圖:China Daily/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 章一轟 林冬陽 發自深圳

刊登於 2021-03-28

#新疆棉#貿易戰#棉花#新疆問題#強迫勞動#再教育營#新疆

編者按:圍繞新疆棉風波的抵制、割席鬧得沸沸揚揚,相關從業者的處境卻鮮少被討論。全球主流時裝品牌禁用新疆棉花,對原來與其合作的中國棉農、紡紗廠、成衣製造商有什麼影響?中國服裝產業鏈能否脱離外貿,實現內循環?產棉大國和國際品牌之間,誰掌握了產業鏈的話語權?端傳媒採訪了棉紡織業供應鏈各環節的從業者,希望能夠回應以上問題。

新疆棉為何被抵制?

全球服裝供應鏈的「去新疆化」已經持續了大半年。最直接的法律依據出現在2020年9月,美國國會通過《防止強迫維吾爾勞動法》( Uyghur Forced Labor Prevention Act ),禁止進口來自新疆的產品,除非企業能向海關官員證明其產品不是由強迫勞工生產的。

這份法案在2020年3月由美國國會議員提出,用以回應2019年起關於新疆少數民族工人被強迫勞動的調查和報導。其中,智庫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 ASPI ) 3月份發布的一份頗具影響力的報告稱,83家跨國公司的供應鏈工廠存在僱傭新疆「再教育營」裏維吾爾族工人的問題。

2020年3月,Nike發布聲明回應澳洲智庫的報告,稱自己及合作供應商均「沒有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採購產品」。零售商H&M也發布聲明,指深切關注媒體和民間社會組織關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數民族強迫勞動和歧視的指控」,並表示「沒有與任何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服裝製造工廠合作,也不從該地區採購產品」。

2020年7月,美國商務部把11家中國企業列入黑名單,理由是涉嫌使用穆斯林少數民族的強迫勞動力,其中包括幾家紡織企業。同月,全球超過250個人權與勞工團體發起「結束中國維吾爾地區強迫勞動聯盟」運動,推動相關供應鏈移出新疆。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AFA)、美國時尚產業協會(USFIA)和零售業領袖協會(RILA)等行業協會也共同發表聲明,強調對強迫勞動的零容忍立場。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