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 華爾街日報廣場

資本騰挪術成就了海航,也最終害了海航

海航集團衰落後,海南省政府工作組的調查結果讓外界得以一窺其集團內部異乎尋常的資金調動方式。

2021年1月29日中國海口,海南航空飛機停泊在海口美蘭國際機場。

2021年1月29日中國海口,海南航空飛機停泊在海口美蘭國際機場。攝:Costfoto/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華爾街日報記者 Martin Mou

刊登於 2021-02-13

#海航#端 x 華爾街日報

本文原刊於《華爾街日報》,端傳媒獲授權轉載。目前,《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全部內容僅向付費會員開放,我們強烈推薦您購買/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從2015年到2017年,中國海航集團(HNA Group Co.)大舉買入了海外酒店、金融機構和寫字樓的股份,累計投資高達400億美元,一個縈繞不去的問題是:這家公司怎麼會有這麼多錢可花?

海航集團曾經是中國併購最積極的企業之一。直到它衰落之後,一個省級政府工作組的調查結果才讓外界得以窺見其內部異乎尋常的資金調動方式。海航集團擁有一張由2000多家附屬公司、關聯公司和殼公司組成的龐大網絡。

由海航集團控制的三家上市公司在1月底表示,海航集團及其關聯公司挪用了它們數十億美元的資金,並表示海航集團的活動導致它們資金枯竭。海航集團的旗艦航空公司海南航空控股股份有限公司(Hainan Airlines Holding, 600221.SH, 簡稱﹕海航控股)也在這三家公司之列。這三家公司表示,它們的資產還被用來為海航集團及其關聯實體的債務提供擔保。

海航集團一位發言人不予置評。

近期披露的資訊只是冰山一角。包括中國國有金融公司在內的海航集團債權人已向海南一家法院申請對海航集團實施破產重組,並要求理清眾多複雜的融資安排,這些融資安排曾為海航集團大張旗鼓的全球擴張助力。被沉重的債務負擔壓垮的海航集團表示,將配合相關法律程式。

海南省發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剛不久前被任命為海航集團黨委書記,負責監督海航集團的各項工作,他在一封公開信中說,海航集團的問題早在疫情對其核心的航空業務造成打擊前就開始積累了。

在過去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由顧剛牽頭的一個工作組一直在制定海航集團的風險解決方案,他說,海航發現自己因為野蠻生長和決策粗糙而給自己挖下了一個個大坑。「想起要研究一個個被別人利用商業條款滅失掉的資產,我就會充滿憤怒和不滿,這麼好的一個集團怎麼就走到了今天?」

海航集團是在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運營的海航控股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通過擴張和收購其他區域性航空公司,海航集團逐步發展為中國最大的民營航空公司,同時也涉足了其他領域,從旅行社、酒店到造船和物流,不一而足。

過去10年,海航集團在全球受到高度關注,不但入股了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 AG)和希爾頓(Hilton)連鎖酒店,還控制了總部位於加州的電子分銷商英邁(Ingram Micro Inc.),累計拿下了總值數百億美元的眾多輝煌資產。據《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在鼎盛時期,海航集團的一名高管將海航與巴菲特(Warren Buffett)領導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Inc., BRKA)相提並論,想效仿這家總部設在內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市的大企業集團,把大量有盈利能力、多元化、能產生現金流的業務收至麾下。

但與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不同的是,海航集團在收購時背上了沉重的債務,除了從國內外銀行獲得貸款以外,也發行往往沒有獲得信用評級的債券。海航集團一度估計,其債務規模約為1,000億美元。在中國有關部門對海航活動展開審查後,海外貸款人和投資者開始對其退避三舍。在政府的壓力下,海航集團出售了大部分海外資產。

在中國,有不少企業也像海航集團那樣在大舉擴張之後失勢。這其中包括安邦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Anbang Insurance Group Co.)、萬達集團股份有限公司(Dalian Wanda Group Co.)和中國華信能源(CEFC China Energy Co.)。這些企業也曾在海外大肆收購,但後來均受到中國政府的約束。

當2020年2月疫情衝擊航空業時,海南省政府實際接管了海航集團,除派出工作組控制海航董事會外,還對眾多海航關聯公司的賬簿和股權結構進行了梳理。

據中國民用航空局(Civi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 of China)官方媒體渠道稱,這次由法院牽頭的破產和重組的目標是讓海航恢復財務穩定,從而可以繼續作為中國第四大航空企業運營。

中央財經大學(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商學院教授郭建鸞說,海航集團從上市子公司抽走了資金,最近的公司公告凸顯了這些資金的規模之巨。他說,海航集團的破產和重組將是中國最大的破產重組案之一,涉及資產的規模超過人民幣1兆元。郭建鸞專注於研究企業財務和公司治理問題。

海航集團旗下的三家內地上市子公司——海航控股、供銷大集集團股份有限公司(Ccoop Group Co., 000564.SZ, 簡稱:供銷大集)和海航基礎設施投資集團股份有限公司(HNA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Group Co., 600515.SH, 簡稱:海航基礎)的公告顯示,海航集團及其相關公司總共從這三家公司獲得了大約人民幣600億元(約合93億美元)的資金和貸款擔保。這些子公司均表示資金被挪用了,因為這些錢沒有用到自己的運營上。

這些資金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流入海航集團。其中大部分來自海航控股,在疫情來襲前,海航控股曾是一大現金來源。海航控股獲得了人民幣140億元的貸款,而這些貸款流向了母公司海航集團及其關聯公司。海航集團還向海航控股借款人民幣96億元,並收取了人民幣51億元的應收賬款。

與此同時,百貨商店運營商供銷大集購買了一些理財產品,這些理財產品的最終發行人是其他海航系企業。海航基礎則不但把錢借給海航集團,還為集團償還部分債務。

海航控股表示,預計2020年淨虧損高達人民幣650億元,其中包括一筆航空客流銳減造成的經營損失,以及預計將因海航集團重組而計入的損失。

英文原文:HNA Group’s Financial Maneuvers Powered Its Rise—and Caused Its Downfall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