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20美國大選

陳嘉銘:民主選舉,當輸家不再願賭服輸

民主選舉是不是“the only game in town”?

2021年1月18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美軍成員在白宮外為新總統拜登上任儀式彩排。

2021年1月18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美軍成員在白宮外為新總統拜登上任儀式彩排。攝:Eric Thayer/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1-20

#2020美國大選#評論#陳嘉銘

民主化研究中,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題目,是行政權力移交。研究者一般的關注點在剛剛民主化的國家:獨裁者接受選舉遊戲,當然希望保留一定權力;反之,若果他們錯判形勢繼而大敗,就意味會失去不少權力和利益網絡。不難想像,如果前朝的建制派輸得很徹底,他們不一定會接受選舉結果,甚至會用軍隊推翻民選政府,務求重新掌權。因而,政治學大師Adam Przeworski提出,要判斷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是否穩固,其中一個指標,就是民主選舉是不是“the only game in town”。

如果將上述觀點套入美國這兩三星期發生的事,就會引申出不少有趣的討論。在美國這個老牌民主國家,行政權力移交過往極少會成為議題。試想像一下,在十年前,我跟你說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會不跟從州份的選舉結果去投票,你大概會覺得是天方夜譚?另一邊廂,選舉落敗的選民衝入國會山莊發動叛亂,你也許會覺得遙不可及。但過去這兩星期,這一切通通變得可能。選舉落敗一方願不願意釋出權力、承認選舉結果,終究成為了讓傳統西方民主國家頭痛的問題。

民主制度穩定需要輸家肯首

之所以會出現「贏家輸家差距」,有一類是效益的解釋,另一類解釋屬心理學的進路。

要談贏家和輸家在選舉後的政治態度和行為,我認為不能繞過一本十五年前出版的小書,《Losers' Consent: Elections and Democratic Legitimacy》,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教授Christopher J. Anderson及蒙特利爾大學(UdeM)教授André Blais等人合編。幾位作者在序中明言,過往研究選舉的學者喜歡將焦點放在解釋選舉結果本身,但這種進路容易忽略選舉後的民情。故此,他們將焦點放在大選後贏家跟輸家的政治取態和行為。就如書的標題所言,民主政體要穩定運作,很依賴選舉落敗一方的肯首(consent)。

作者的實證研究發現,若果國家採用兩黨制及總統制,贏家會更信任政府及對國內民主制度的運作更為滿意。反之,落敗一方則更為不信任政府,不滿國內的民主制度。如果將這個分析套落現時美國,則意味民主黨的選民更為信任拜登政府,更滿意美國民主制度的運作,而特朗普的支持者則相反。坊間不少民調已點出這種情況,這就是書中所謂的「贏家輸家差距」(Winner-loser gap)。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