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每個時代都有暴風雨,我們如何面對?

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戲劇,而經典的力量之所以動人,在於它超越時代、切中人性的精闢視角,讓每一代人都願意自其中再掘深義。

採編:林佳蕙|照片提供: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刊登於 2020-11-13

#特約

深知戲劇與經典重要性的「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導演陳恆輝,於1997年完成戲劇學業,主修導演的他發現當年香港戲劇界時興喜劇或明星歌舞劇,卻少有劇團搬演學院所學的經典戲劇,深知這些作品重要的他,因而創立了「愛麗絲劇場實驗室」,陸續製作了《百年孤寂》、《終局》、《哈姆萊特機器》、《香港三姊妹》等精彩好戲,被CNNGo評選為本地五個獨特的香港劇團之一。

這一次上演的《暴風雨》則為莎士比亞「傳奇劇」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部,身為導演,他認為一生中至少得導過一次莎士比亞的作品,他說:「最好的時期應該是中年以後,那時候才會更明白莎士比亞說的人性為何。如果再更年輕的時候導演莎劇,可能會更執著於表演的形式或舞台的方式,作品會變得比較叛逆或實驗,卻缺少莎劇重要的元素。」

陳恆輝解釋《暴風雨》是莎士比亞的集大成之作,單一劇本中便匯集多齣莎劇劇本的元素。無論是《哈姆雷特》的弒君場景、《羅密歐與茱麗葉》的苦戀,或是《仲夏夜之夢》的夢之主題,於此皆有相似的情節安排。不同之處則是在這個劇本裡,那些悲戚的故事,都演變成為圓滿的版本。對初識莎劇的人而言,《暴風雨》是很好的入門作品,對莎劇熟稔的戲迷來說,藉由觀賞這樣的一齣戲,也能從不同的視角觀看人性、再思主題,適合不同程度的觀眾齊聚欣賞。

在媒體內容趨於多樣、觀眾追求酷炫效果的時代,他也深知要吸引新一代觀眾走入劇場、理解劇場有別於其他演出形式的魅力,需要更多的鋪陳和安排。因而在戲劇上演前,劇團便利用YouTube頻道撥出相關的演員對談內容,無論是莎翁的愛情觀、小丑角色之於莎劇的重要性,或是如何演莎劇,皆有所著墨,希望藉有趣的方式談說經典,讓更多人了解這樣的戲劇。

而導演莎劇對陳恆輝的挑戰則在於莎劇傾向文字表達、注重台詞詮釋,他則偏好藉意象呈現劇情,如何讓自己的風格和莎劇的堅持適切相融,不但考驗功力,也是本此演出大家可觀察的重點。為呈現最好的效果,這次他也特別注重演員的台詞訓練,他解釋:「今日的廣東話已和七、八O年代的語調有所差異,語調平了,人的思想好像也變平了,就好像日本藝術家村上隆說的,我們進入了超平的時代。現在人講廣東話已經沒有一些尾音,所以在排練時得加強音韻、尾音和節奏感的訓練。」

他讓演員的語調回到早先更有態度的年代,但在劇場佈景的安排則採極簡,服裝混搭哥德、伊莉莎白一世、大衛鮑伊風格元素,讓走入劇場的觀眾,彷彿進入了一個時空混合的無時序場域,而更能將焦點聚於演員的肢體與台詞表現之上,他語帶感慨地說:「在太平盛世大家對這齣戲劇的感受可能不一樣,在社會和世界動盪的時間點製作這樣的戲,我們會去思考我們是否真能寬恕,被寬恕的人是否真的能變好這樣的議題。」戲劇演出的四小時只是個觸發點,他期待這樣的效應能接續發酵,讓人們持續思考。而這一次演繹的莎翁最後完整篇章,將全新翻譯版本,假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粵語演出,內附中英字幕,期待大家在劇場相逢,共於《暴風雨》之中打開生命的新視角。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