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台灣鐵道局強拆最後三個拒遷戶,逾九年的「南鐵抗爭」暫告段落

陳蔡信美跟兒子陳致曉於2016年8月9日內政部都委會,拿著「召開行政聽證」的白紙,相擁痛哭。

陳蔡信美跟兒子陳致曉於2016年8月9日內政部都委會,拿著「召開行政聽證」的白紙,相擁痛哭。攝:朱淑娟

刊登於 2020-10-13

#學術自由#一國兩制#中美關係#香港民主運動#兩岸關係

台灣鐵道局強拆最後三個拒遷戶,逾九年的「南鐵抗爭」暫告段落

台灣交通部鐵道局中部工程處於今天凌晨發動突襲,在大批警力掩護下強制拆除台南市鐵路地下化工程沿線的最後三個拒遷戶,歷時逾九年的「南鐵抗爭」暫告一段落

有傳媒形容鐵道局今次採取「欺敵策略」,包括多次對外發放錯誤的開拆訊息,昨日下午(12日)亦拒絕證實即將強制拆除最後三個拒遷戶。至今天凌晨3時,台南市警局第一分局及第五分局先後調動警力,警隊以游擊戰術先後抵達強拆現場,率先針對北區拒遷戶主黃春香所管理的兩戶建築實行周遭巷道封鎖。

據報導,反對迫遷的社運人士及學生聞訊後趕赴現場,期間一度和警方發生推撞。至清晨6時許,警方將黃春香等抗爭者陸續驅離,中部工程處隨後局部破壞建築物,象徵北區強拆已經開始執行。

據「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Facebook 專頁報導,警方破門進入黃春香住所,清理靜坐抗議的聲援群眾期間,不惜將聲援者拖行帶走,黃春香也遭強制帶離住所。

另一邊廂,警方於清晨5時集結於東區拒遷戶主、「反南鐵東移全線自救聯合會長」陳致曉的住所外,並且封鎖周遭巷道。陳致曉當時並不在家,住所內只有他的年邁雙親、姐姐、政治大學地政系教授徐世榮及另外數名抗爭者。

中部工程處宣讀執行命令,隨後對建築物靠青年路一帶牆面作出局部破壞。陳家對傳媒宣稱,他們本已約妥搬屋公司,計劃於上午10時搬離,但中部工程處不願妥協,他們雖然氣憤但無計可施,只能將屋內重要物件及行李移至庭院。

據中央社報導,中部工程處於今年6月已經執行首波強制拆除,拆除一個拒遷戶後,上月中旬有兩戶點交拆除、下旬再有一戶點交拆除,三戶均位處東區,至此只剩黃春香、陳致曉等三個拒遷戶。

南鐵地下化工程原本預計於2024年6月竣工,但過去逾九年一直有沿線住戶拒遷及抗爭,目前估計工程要延至2026年完成。

台南市長黃偉哲:市府持續溝通至最後,事情總有落幕之時

台南市長黃偉哲回應今次強制拆除,強調市府不到最後關頭不輕言放棄溝通,但事情總要有落幕的時候。

黃偉哲對傳媒表示,南鐵地下化工程牽涉全民公益和沿線拆遷戶權益,兩者之間的競合關係讓全案延宕多年。他強調市府對拆遷戶的補償均以最優為考量,包括興建照顧住宅、徵收價格等,且持續溝通至最後一刻。

黃偉哲提到,鐵道周遭的交通阻塞、鐵路事故、火車延誤及傷亡都是可以避免的,台南市民已經等待南鐵地下化多年,事情總要有落幕的時候。

台灣錄得八個月來首宗中國輸入「2019 冠狀病毒」確診病例

台灣錄得八個月以來的首宗中國輸入「2019 冠狀病毒」確診病例,患者自中國江蘇省入境。

確診患者為40多歲的台商,他今年2月到江蘇省工作,至本週日(11日)返抵台灣。他報稱月初已經出現流鼻水、有痰等症狀,曾經自行買藥服用,入境台灣時有咳嗽、流鼻水、鼻塞等症狀,在機場接受採檢,至今日確診。

與患者同機的接觸者共有17人,當中10名乘客需要接受居家隔離,其餘7名機組人員沒有入境。

據報華府擬對台出售七種軍備武器,其中三項已獲國務院批准

路透社引述消息報導,美國政府計劃向台灣出售七種軍備武器,國務院已批准其中三項交易,並已向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及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的主席提交非正式通知,議案尚待國會審批,預料能在美國總統大選前完成。

消息人士透露,已獲國務院批准售台的三款軍備,分別為洛歇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出產的高機動性多管火箭系統、波音公司(Boeing)出產的遠程空對地導彈,以及安裝於 F-16 戰機的、可將影像及數據實時傳送至地面的傳感器。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回應報導,指出在正式知會國會之前,國務院不會確認或評論任何銷售及轉讓防衛設備的計劃。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則透露,台方尚未接到正式通知。他批評中國對台軍事威脅在過去一段時間愈趨嚴重,而美方依照對台六項保證及《台灣關係法》而持續向台灣提供防衛武器,台方就此表示感謝。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重申中方一貫堅決反對美國對台售武,美方計劃嚴重損害中美關係及台灣和平穩定,美方應立即停止對台售武及切斷與台灣的軍事聯繫。

南特歷史博物館指中方干預展覽內容,宣佈押後「成吉思汗及蒙古帝國展覽」

法國南特歷史博物館宣佈,由於中國當局持續干預展覽內容,加上中國政府近期加強打壓蒙古族,館方決定將原定明年上半年展出的「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展覽」至少押後三年,同時終止與中方就該個展覽的合作關係。

今次展覽原本由法國南特歷史博物館及中國內蒙古呼和浩特博物館合作舉辦,展覽原定於今年10月17日展出,但因疫情而延期至明年上半年。

南特歷史博物館總監基耶(Bertrand Guillet)發表聲明,宣佈展覽再度被迫延期,最早於2024年10月展出,原因是中國政府於今夏加強打壓蒙古族,同時逐步介入今次展覽的籌備工作。

基耶提到,中國政府起初要求展覽內容刪除部份字眼,包括「Genghis Khan(成吉思汗)」、「empire(帝國)」、「Mongol(蒙古族)」等。隨後,中方進一步要求修訂展覽內容,而且直接要求全盤掌控展覽內容的製作,包括撰寫文案、繪製地圖、編製目錄、聯絡工作等。

最終,中國當局擬出新的展覽概要,當中對原有內容作出諸多審查,同時加入意圖消滅蒙古歷史及文化記錄的偏頗觀點,以便宣傳一套新的國家敘事。

基耶表示,館方諮詢歷史學者、專家過後,理所當然地認為必須捍衛人文、科學及道德價值,因此決定暫停籌備展覽。館方將按原初大綱重製展覽,並向歐洲及美洲地區招募展出藏品。

中國政府今年收緊對內蒙古自治區的控制,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在8月底宣佈在新學年落實漢語教學,引起當地教師、學生及家長的不滿,據報自治區多地曾出現大規模示威、罷課等。

馬來西亞反對派領袖安華覲見最高元首,呈交支持他組閣的國會議員名單

馬來西亞反對派領袖安華(Anwar Ibrahim)早前獲國會過半數議員支持他籌組新政府,他於週二早上(13日)覲見最高元首並呈交名單,目前等候最高元首決定他是否有權籌組新政府。

安華覲見最高元首後會見傳媒,提到自己已於上月收集到逾120位國會議員的支持,跨過國會合共222名議員當中的半數門檻,並已向元首提交相關文件。安華指出元首有酌情權,而且需要足夠時間作出考慮,作出決定之前還有可能需要會見其他黨派領袖。

現任首相慕尤丁(Muhyiddin bin Yassin)早前強調,只有最高元首能就組建新政府一事作出決定。

世衛組幹事譚德塞:以「群體免疫」抗疫在科學及道德上均有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WHO)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表示,以「群體免疫」作為抗疫策略在科學和道德上均有問題

譚德塞指出,全球各地的「2019 冠狀病毒」疫情仍在持續蔓延,但蔓延趨勢出現不平衡,當中以歐洲及美洲的情況特別嚴峻,過去四天內分別錄得疫情出現以來的最高單日新增確診數字。

他提到利用「群體免疫」作為抗疫策略,強調任由公眾曝露於病毒之中,通過接觸病毒的方式獲得抗體,在科學和道德上都存在問題。他指出,群體免疫應該通過接種疫苗達成。

談到有國家將舉行選舉,世衛緊急項目執行主任瑞安(Mike Ryan)指出民眾的選舉權不應受疫情影響,只要當局採取適當措施,民眾可以安全地親身投票,但世衛不會就進行選舉的方式提出具體建議。

梵蒂岡「宗座瑞士近衛隊」四人染疫,外界關注教宗身體狀況

梵蒂岡證實,負責保護教宗安全的「宗座瑞士近衛隊」有四名隊員確診感染「2019 冠狀病毒」

據梵蒂岡公佈,四名染疫隊員全部有出現症狀,目前正接受隔離治療,而當局也在追蹤他們的密切接觸者。

消息引起外界關注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的身體狀況。方濟各曾於當地週一(12日)與樞機主教佩爾(George Pell)會面,兩人均沒有配戴口罩,並且有握手接觸。

梵蒂岡於上週制訂新的防疫措施,要求所有人在室內外均要配戴口罩。就教宗為何沒有配戴口罩,教廷未有作出回應。

意大利近期疫情反覆,當地週一新增3689宗確診病例。至於梵蒂岡,近數週內有三名居民確診。

林鄭月娥接受深圳衛視的專訪,稱不介意香港被深圳超越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接受深圳衛視的專訪,宣稱港深融合是大勢所趨,她不介意有人指香港被深圳超越。另外,她認為香港近年出現「過份強調本土的風氣,排斥中國內地」,預告會透過教育讓年輕一代掌握「一國兩制」。

林鄭月娥指香港和深圳之間未必是直接競爭,而即使有,也是健康的競爭。她表示不介意有人經常說深圳的本地生產總值已經超越香港,因為深圳人口、土地等各方面都比香港豐富;她甚至表示,希望未來中央政府繼續給予深圳特區有先行先試、突破創新的政策,指香港和中國其他省市未能做到的事,可以先跟深圳結合達成。

談及香港的「過份強調本土風氣」,她強調從來沒有因為一小撮人有排斥中國內地的心態,而減少為年青人提供到中國內地實習、交流、工作及創業的機會。

談及疫情打擊香港經濟,她認為香港經濟要好轉,則離不開跟中國內地融合,也必須要有中央政府的支持。

中國《國旗法及國徽法修正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

中國《國旗法及國徽法修正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二次審議。二次審議稿增加規定,包括專門人民法院及檢察院、中央人民政府駐港澳有關機構應當在工作日升掛中國國旗及懸掛中國國徽。

另外,有條件的幼兒園參照學校的規定升掛國旗,中小學應當將國徽作為「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教育學生了解國徽的歷史及精神內涵。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