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據報教育局推翻校本調查,堅持取消「有計劃散播港獨」教師的註冊

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

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圖:端傳媒

刊登於 2020-10-06

#印太戰略#2019冠狀病毒疫情#學術自由#香港民主運動#言論自由

據報教育局推翻校本調查,堅持取消「有計劃散播港獨」小學教師的註冊

關於香港教育局取消一名小學教師的註冊,九龍塘宣道小學確認該名教師已經離職,強調會盡力確保校園政治中立。據《立場新聞》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校方曾就事件展開內部調查,調查結果與教育局說法完全相反,顯示教育局推翻校本調查、而指控該名教師「有計劃地散播『港獨』訊息」。

教育局昨日(5日)公佈以「嚴重專業失德」為由取消一名小學教師的註冊,提到該名教師所設計的校本教案、教學材料及工作紙是「有計劃地散播『港獨』訊息」,行為不符香港特區在《基本法》下的憲制和法律地位。教育局已向校長發出譴責信,批評校方監管不力。

涉事工作紙早於去年9月在網上流傳,工作紙建議小五學生觀看香港電台對前「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的一段訪問(編註:該黨已於2018年被港府取締),再要求學生回答「甚麼是言論自由」及「提出港獨的原因是什麼」。另外,工作紙問及「在金馬獎頒獎禮中,獲最佳紀錄片導演傅榆說了甚麼觸動大陸保持領土完整的神經」及「沒有言論自由香港會變成怎樣」。

教育局指出設計教材需花心思,因此認為涉事教師明顯不是一時疏忽、而是有計劃地提出扭曲和偏頗內容,對學生構成嚴重損害。當局為保障學生利益、維護教師專業及社會對教學專業團隊的信任,上月下旬決定取消涉事教師的註冊 。

涉事教師已離職,有家長讚揚他熱心教學

九龍塘宣道小學今天發表聲明,確認涉事教師已經離職,其他事情因涉及個人私隱而不便回應。聲明強調學校以傳福音為使命,會盡力確保校園政治中立,為孩子提供適切教育,以達致全人發展。

now 新聞台訪問該校一些學生家長,有家長認為涉事工作紙只是開放式題目,要求學生觀看短片再自行分析,單看工作紙內容不認為有宣揚「港獨」的成份。另有家長讚揚涉事教師熱心教學,批評當局以這樣的手法處理一名教師「有點荒謬、有點造謠生事」。

《立場新聞》引述一位資深校長表示,涉事教師充其量只是「價值觀」不符當局標準,而沒有向學生灌輸「『港獨』是對的、『港獨』是出路」等訊息,因此認為當局指控相當牽強。

林鄭月娥:必須繼續揪出教育界的害群之馬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早會見傳媒期間主動提及事件,形容今次個案嚴重,指出港府有責任防止「港獨」意試滲入教育,或透過教材、課堂教學、考試題目、學生課外活動等宣揚這些「歪理」,強調港府必須繼續「揪出教育界的害群之馬」。

林鄭月娥提到,教育局正處理多項針對教師的投訴,過程必須依法辦事。她強調港府會做好把關工作,不能讓教育政治化,期望教育系統培養出有國家觀念、社會責任感及國際視野的新一代。

《立場新聞》消息:校本調查認為課堂教授言論自由,並無散播「港獨」

《立場新聞》引述消息人士透露,涉事課堂為「生活教育科」,而涉事教師原本沒有任教該個科目,只因熟悉通識時事議題而受該科教師邀請,協助撰寫和設計部份教案、教材及工作紙,而該名教師沒有為工作紙題目定下標準答案。

消息人士指出,涉事工作紙早於去年3月設計,當時仍未爆發「反送中運動」,但「港獨」、「香港民族黨」被取締等議題備受社會關注,因此被該名教師用作課堂例子。

消息人士提到,校方在涉事課堂完成後一直沒有收到任何投訴。直至去年9月,校方接到教育局轉介指有家長作出投訴,因此隨即展開內部調查。

然而在9月中旬,教育局職員在沒有事先通知之下到校調查,包括會見校長、身兼「生活教育科」主任的副校長、該科教師及涉事教師,同時抽樣查問四至五名學生,問及課堂上有沒有提到「港獨」、是否支持「港獨」等。據消息人士表示,受查學生均回答老師只講述言論自由,而他們不支持「港獨」。

至今年3月,教育局要求學校校董會提交校本調查報告。校本調查指出涉事課堂的重點是教授言論自由,沒有以「港獨」為主要材料,而只引用當時較熱門的議題,認為涉事教師並無散播「港獨」訊息,因此沒有作出任何處分。

消息人士透露,教育局收到校本調查報告後,仍然於今年6月分別去信該校六名教師,包括涉事教師、校長、副校長及該科教師,內容指出六人涉及「專業失德」,要求他們作出解釋。一個月後,當局發信通知涉事教師,指出局方正考慮取消他的教師註冊,但會給予他申述機會,另外發信譴責校長及副校長監管不力,向另外三名教師發出書面警告。

涉事教師隨後尋求法律協助,並向當局提交一份詳細的書面申述。然而在上月底,當局回信通知決定取消教師註冊,信中未對申述作出任何回應。

據報公務員事務局向部份工會發出「預覽版」宣誓通告及聲明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據報計劃要求新入職公務員宣誓效忠,now 新聞台引述消息指局方已向部份公務員工會發出「預覽版」通告及聲明

報導指出「預覽版」通告共有三頁,聲明則有一頁。通告提及因應《港區國安法》的實施,以及為加強公務員對公職身份的期望和責任,今年7月1日起入職的公務員需要簽署一份聲明,拒絕簽署視作不符聘用條件。聲明則列出簽署人必須擁護香港《基本法》、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以至盡忠職守、向香港特區負責等。

報導指,通告並無提及對現職公務員的安排,而工會需於本週內作出回覆。

報導提到,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早前與多個工會見面,當時提及本月內會發出通告,要求所有新入職公務員宣誓或簽署聲明。

世衛緊急健康計劃總監賴恩:估計全球約一成人口染疫,數字高於官方公佈數據

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健康計劃總監賴恩(Mike Ryan)指出,估計全球約一成人口已經感染「2019 冠狀病毒」,數字遠高於各國政府公佈的確診人數。他警告,這意味全球大多數人口仍然容易受到感染,目前離疫情結束依然甚遠。

世衛執行委員會自當地週一(5日)一連兩天舉行特別會議,檢討世衛目前為止就今次「疫情大流行」的處理手法。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指出實際染疫死亡人數肯定比官方統計的多,雖然全球各國均受疫情困擾,但病例分佈不均——十個國家的確診及死亡個案總數佔全球的約七成,當中美國、印度和巴西的數字佔全球的約一半。

譚德塞提到世衛至今採取的行動,包括發佈治療指南、研發針對「2019 冠狀病毒」的首個診斷測試,以至在低收入國家分發個人防護裝備、在全球增設病毒測試實驗室等。

賴恩提到病毒持續蔓延、全球多地確診數字回升,全球正進入疫情艱難階段——印度的確診病例急劇增加,拉丁美洲多國的每日感染率上升,而歐洲多國因放寬限制措施而出現疫情反彈,美國則錄得平均每日四萬宗確診病例。

賴恩指出疫情可能在某些地方突然爆發,同時在某些地方逐漸減弱,這些變化並不出於偶然,而視乎人類如何運用可以抑制病毒傳播並挽救性命的工具,當中取決於各國能否達成共識。他指出世衛正努力協助測試多款疫苗,同時制訂公平分配疫苗的計劃,另外亦正研究新的病毒檢測、藥物及療法。然而,賴恩指出世衛的資金嚴重不足,急需投入至少140億美元(約合1085億港元)。

北韓領袖金正恩推行「八十日戰鬥」,趕在首個「五年計劃」限期前爭取經濟成果

北韓領袖金正恩昨日(5日)召開勞動黨政治局會議,號召全國進入「八十日戰鬥」直至年底,以加速經濟發展。

據北韓官媒朝中社報導,金正恩在會議上提出「八十日戰鬥」的目的、主要原則及各領域目標,帶領深入討論具體方向和對策,鼓勵全黨、全國及全民積極參與。

韓聯社引述分析指出,北韓在長期遭受國際制裁、「2019 冠狀病毒」疫情及颱風災害的三重考驗之下,「五年計劃」的多個領域恐怕難以如期於明年勞動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前達標,因此決定推行「八十日戰鬥」以爭取更多經濟成果。

2016年、北韓勞動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金正恩宣佈展開他上台以來的首個「五年計劃」,發展重點包括農業、工業、電力能源等。至今年8月19日,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決定於明年1月召開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屆時金正恩將提出新一個「五年計劃」。當日會議上,金正恩宣讀勞動黨全體會議報告書,內容提到今年全球形勢嚴峻,無法預期的挑戰接踵而來,導致北韓無法改善經濟情況,未能達到預設的經濟目標,也令人民的生活無法獲得改善。

在昨日召開的勞動黨政治局會議上,中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李炳哲及人民軍總參謀長朴正川獲授予「人民軍元帥」稱號。外界視李炳哲和朴正川為北韓核導研發的主要人物,分析認為北韓期望在迎接勞動黨建黨75週年(10月10日)之際,對外展現加強國防自衛力量的決心,同時表揚人民軍在對抗風災及災後重建上的貢獻。

日美澳印舉行四方安全對話,就維護地區和平穩定達成共識

日本、美國、澳洲及印度舉行四方安全對話,就合作維護地區的和平穩定達成共識。外界此前估計,四國外長會討論「印太戰略」、中國軍事活動、「2019 冠狀病毒」全球疫情等議題。

日本外相茂木敏充今早與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會晤,兩人談到中國在東海、南海等海域的活動日益頻繁,同意進一步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

茂木指出,日本新政府強化作為地區及國際和平穩定基礎之日美同盟的方針不會改變,期望日美兩國能繼續帶領國際社會實現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另外,茂木也代表日方祝願染疫的美國總統特朗普早日康復。

蓬佩奧則讚揚日本首相菅義偉,指他早在內閣官房長官任內已經積極推動美日關係,成為兩國發展上非常具影響力的人物,相信他在新崗位也會繼續強化美日同盟。

菅義偉隨後在茂木敏充的陪同下,於首相官邸會見蓬佩奧、澳洲外長佩恩(Marise Payne)及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菅義偉指出,日本政府的基本方針是謀求加強合作,共同推進自由開放的印太區域。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