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 華爾街日報廣場

中德兩國何以從昔日夥伴變為如今對手?

幾十年來德國與中國在經濟上捆綁的非正式夥伴關係正在瓦解,隨著中國這個亞洲巨頭的強勢回歸,這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在疫情後的復甦構成了威脅。

2020年6月10日,德國,貨櫃船從漢堡港出發。

2020年6月10日,德國,貨櫃船從漢堡港出發。攝:Morris MacMatzen/Getty Images

華爾街日報記者 Tom Fairless

刊登於 2020-09-19

#端 x 華爾街日報

本文原刊於《華爾街日報》,端傳媒獲授權轉載。目前,《華爾街日報》中文版全部內容僅向付費會員開放,我們強烈推薦您購買/升級成為「端傳媒尊享會員」,以低於原價 70% 的價格,暢讀端傳媒和《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幾十年來德國與中國形成的在經濟上捆綁的非正式夥伴關係如今正在瓦解,隨著中國這個亞洲巨頭的強勢回歸,這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在疫情後的復甦構成了威脅。

德國為中國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機械設備,這樣的雙邊關係幫助德國經濟在金融危機後迅速復甦。但德國商界領袖表示,隨著中國從合作夥伴變成競爭對手,這種模式已不再適用。

據德國公共和私營部門的經濟學家稱,德國今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應會收縮5.8%-7.1%,這比大多數其他西方經濟體要好,但比中國2.5%的預期增長率要差得多。

雖然德國出口商正受益於國際貿易的復甦,但他們並沒有像10年前那樣從中國獲得提振支持。德國7月份出口環比實現增長,但同比仍下降11%。而中國的出口已連續兩個月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經濟學家和德國商界領袖稱,中德經濟形勢的分化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中國政府鼓勵國內制造商生產更精密機械設備的戰略,這些機械設備相對於曾獨步天下的德國高端資本品有更強的競爭力。

對於許多德國出口商來說,這一局面不僅意味著他們在中國的銷售變得更加困難,也意味著中國公司正越來越多地在其他領域成為競爭對手。海瑞克(Herrenknecht AG)就是一家感受到這種壓力的公司。

在本世紀的頭15年裡,這家高端隧道掘進機製造商在亞洲各地基礎設施項目中起到了支柱作用,服務於北京和上海等大都市的地下工程建設。高端隧道掘進機是一種載有多層結構的大型機械,可在掘進隧道的同時鋪設管線及混凝土。

2000年至2015年期間,這一家族企業的收入增長近六倍,達到約13億歐元(約合15億美元),其中多達五分之一來自中國,該公司的增長為其位於德國西南部的製造工廠創造了數以千計的就業機會。

不過,在過去四年中,海瑞克的年銷售額下降了約5%。該公司說,中國的大型建築企業已經開發出自己的鑽孔機,不需要購買海瑞克的機器。作為海瑞克在大型機械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總部位於美國俄亥俄州的 Robbins Co. 最近與中國北方重工集團有限公司(Northern Heavy Industries Group, 簡稱:北方重工)合併。

「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越來越有競爭力,提供的價格異常之低。」海瑞克發言人屈恩(Achim Kuehn)稱。「他們出現的速度之快,令歐洲感到意外。」

今年可能是德中兩國關係的一個轉折點。中國既是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也是德國全球外交的一個長期焦點。

近20年來,中國需要進口德國的工業機器人、工廠設備和車輛,才得以成為全球最重要的消費品生產國。德國企業將對華銷售實現兩位數增長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在本世紀初的幾年裡,這不僅幫助德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國,領先於中國和美國,還在美國及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大量工業轉移到中國的情況下,使德國得以保住自己的製造業工作崗位。

現在,中國公司正在法國供應風力渦輪機,在挪威銷售巴士,在波蘭建設電網,在全球各地銷售先進的工業機械。在瑞典首都,一家中國集團最近剛獲得了一份為斯德哥爾摩挖掘三條地鐵隧道的合同。

HAWE Hydraulik SE 董事長霍伊斯根(Karl Haeusgen)表示,在包括基建設備在內的高端製造業的關鍵領域,中國已經縮小了與德國公司之間的差距。HAWE Hydraulik 表示,在用於風力渦輪機和機械設備的液壓閥和泵產品方面,該公司已面臨更多來自中國的競爭。

霍伊斯根說道:「中國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根本就不是。中國是一個成熟的、擁有一流製造能力的國家。」

由於中國政府已努力控制住了國內新冠疫情的蔓延,加之中國出台了支持經濟的政策,中國出口商現在搶佔了全球出口市場的更大份額,而與此同時,其他國家仍在遭受疫情的拖累。

2019年3月31日,漢諾威工業博覽會。
2019年3月31日,漢諾威工業博覽會。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Mechanical Engineering Industry Association)負責外貿事務的董事總經理阿克曼(Ulrich Ackermann)表示:「中國企業成為世界第一隻是時間問題。」

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在截至2018年的10年中,德國在全球機械工程產品貿易中的份額從19.2%降至16.1%,而中國的份額從8.5%升至13.5%。機械工程行業在德國提供了大約130萬個就業崗位。

而根據律所貝克‧麥堅時(Baker McKenzie)上個月發布的一項研究,中國在此後又進一步擴大了在與德國工程企業關聯度最高的全球市場的份額,例如基礎設施領域。

去年12月,中國工程企業中車唐山機車車輛有限公司(CRRC Tangshan Co.)獲得了一份價值5000萬歐元的合同,為葡萄牙第二大城市的輕軌網絡波爾圖地鐵(Metro do Porto)建造18列地鐵列車。這是中國公司在歐盟獲得的第一份軌道車輛建造合同,擊敗了德國西門子(Siemens AG)等公司。據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官員們認為這些地鐵列車很堅固,在設計上幾乎與意大利一樣。

波爾圖地鐵公司發言人莫爾加多(Jorge Morgado)說,中國競標成功憑的是價格、技術質量和設計等因素,比波爾圖地鐵最初估計的購買地鐵列車的價格低650萬歐元。

依必安派特集團(ebm-papst Group)首席執行官布蘭德爾(Stefan Brandl)表示,他三年前就意識到了這點,他發現來自中國的競爭性產品質量提升了。依必安派特集團生產用於汽車和家用設備的電動馬達和風扇。

他表示,中國仍是該公司僅次於德國的第二大市場,但該公司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甚至在新冠疫情暴發前就已經有好幾個月停滯不前了,而此前其在中國市場的銷售經常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NGC Europe 總經理、德國人勒施納(Tim Loeschner)說,德國各地開始重新開放大型貿易展會,不久前在這類展會上中國企業只是設立老式的小展位。他還說,而現在「你看不出許多中德製造商之間有何不同」。NGC Europe 是中國高速傳動設備集團有限公司(China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Equipment Group Co., 0658.HK, 簡稱﹕中國高速傳動)在德國的子公司。

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組織者稱,去年中國參展商佔總參展商的近五分之一,相比之下,2015年該比例為13.6%。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是全球最大的投資品貿易展之一。

政府數據顯示,德國2019年對中國的出口增速創下自201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依必安派特集團首席執行官 Brandl 稱,即使中國經濟現在已從新冠疫情的低谷中反彈,但德國企業並沒有像2008年金融危機後那樣受益。他預計,依必安派特今年在華銷售將下降3%-4%,明年才會恢復到疫情危機前的水平。

位於巴伐利亞州的工業設備製造商德國寶峨機械設備有限公司(Bauer Maschinen GmbH)的董事總經理鮑爾(Sebastian Bauer)說,德國中型工程企業常為家族所有,依靠銀行融資,而他們面對的中國企業巨頭有政府資金的加持,擁有巨大的規模經濟,並且一切都是自產。

鮑爾說:「工業機器不是奢侈品,顧客既關注質量,也在乎價格。」

即使是德國傳奇的汽車行業也受到圍攻。中國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Ltd, 300750.SZ, 簡稱:寧德時代)目前是全球最大的電動汽車電池生產商。寧德時代正在德國建一家電池工廠,向歐洲汽車製造商供貨,這家工廠的規模大約是特斯拉(Tesla Inc.)超級工廠(Gigafactory)的三倍。

與此同時,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羅伯特·博世有限責任公司(Robert Bosch GmbH)說,儘管公司內燃機部件業務正在萎縮,但不會為電動汽車生產電池。相反,該公司表示正在與寧德時代合作生產電池。

分析師估計,電池約佔一輛電動車成本的40%。德國政府在去年的一份報告中估計,隨著電動汽車取代傳統汽車,德國87萬個汽車業崗位中可能有將近一半會流失。

去年,在德國老工業區 Ruhr Valley 的波鴻和蓋爾森基興等城市運營的 Bogestra AG,成為第一家從中國訂購電動巴士的公共交通公司。從比亞迪(BYD Auto Co.)訂購的20輛巴士將與梅賽德斯-賓士(Mercedes-Benz)和捷克制造商 Solaris Bus & Coach SA. 生產的較舊巴士一起使用。Bogestra 的一位發言人稱,該公司決定購買比亞迪車輛是基於後者的售價、車輛運營成本和質量。

很多德國高管仍將中國視為他們最大的市場。然而,他們在私下裡表示,他們對官僚障礙、強制技術轉讓、補貼和各種保護主義壁壘正失去耐心,長期以來,這些問題一直被視為進入中國市場的代價。一些人呼籲德國政府效仿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對中方採取強硬策略。

德國經濟部前高級官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簡稱IMF)現任戰略部門副主任策特爾邁爾(Jeromin Zettelmeyer)表示:「美國的強硬態度是有用的,因為這意味著德國可以採取兩年前看起來咄咄逼人,但現在看起來合理的立場。」

德國官員最近發出了對中國採取更強硬外交立場的信號。他們表示,由於與中國在從市場公平準入到人權等一系列問題存在爭端,德國將把重點轉向包括日本和韓國在內的亞洲民主國家。

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的政治同盟、德國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羅特根(Norbert Röttgen)表示,只有德國保持技術優勢,中國才會需要德國。

他表示:「我擔心的是,這個窗口正在關閉,中國不斷進步,在技術上的領先優勢越來越多,而我們正在停滯不前。」

英文原文:China, Once Germany’s Partner in Growth, Turns Into a Rival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